宁国府志 - 第 337 页/共 477 页
而有醉饱心,蔑以济矣。假令先征甓后偿价,必无以应,先督工后给饩,必无以应,董之胥
吏,弗躬弗亲,又无以应。”余曰:“谨受教,其息讼缓征,尾我公以从事。”盖公之为治
,精明简当,多惠政,事罔大小,余必咨焉。授余方略甚详,彼此各捐俸橐,多士料理,既
推赤心,以
与甓工约,给尔价以资尔陶尔,其毋窳毋膺。与匠石约,给乐饩以赡尔膳尔,其毋惰毋偷。
复囊粟以颁,徒众每役日给米一升及蔬盐之费,罔不详尽,众咸乐事赴功恐后。公复乘朝
考夕,纠之暇率。余躬亲临视,更其老弱,节其劳苦,问其饥寒而唤咻之,日傍暮方返。于
是人感公之忠诚,益竞劝。子来乃剡木为椿,砖为壁,而灌灰以实其中,增卑培薄,雉堞
峨
峨矣。计西南修筑广四十丈余,阳坡山城广三丈余,西月城广五丈余,用砖料灰料木料凡十
万有奇。工始于辛卯夏,成于壬辰春。是役也,官无额费,皆设处为功,以民力不以民财,
是以众庶争先,成功不怨,岂惟不怨,且欢然终始矣。余不佞,从事虽勤,非奉教我公
无
以及此,岂非其泽有堪不朽者欤!工甫告竣,曾公晋汝南藩宪以行,宛人士为谋俎豆树去思
者不一,而是役适成,爰石以垂永久云。
奉杨明府论复乡兵书许允成南陵人
切照台疏,以国用不足,请裁撤分镇地方兵马,以省供亿,万一有事,申饬有司,训练乡勇
,
自可固。其意原主撤兵非增兵也。地方原乡勇在城有民壮弓兵,在乡有子弟民兵。训练之
法,在城则有司捕官操阅,在乡则有保正甲长演习。在城者防城,在乡者防乡,即古昔寓兵
于农之意,固之策,莫善于此。明季因四方荒乱始设乡兵,每里养兵十人,计八百余人,
每一兵科派工食银十八两,岁费金钱一万四千余两。民间擢筋剥髓以供兵饷,而充乡兵者皆
异乡及本境无赖之人,止知嚼民,不知堵贼,地方无事则结党咆咻,有事则乘机掳掠,民受
兵害,无处申诉。幸遇操抚部院李公洞悉厥害,尽行革去。数年以来,始得安枕。今年岁近
丰,四郊无警,无故复设乡兵,徒为扰民,绝无实用,前覆不远,岂堪再蹈。伏恳老父母以
爱民为心,详复院道,体察台疏本意,申明旧典,务收训练实效,无滋设兵巨害,合邑不胜
感激。
题请黄连全折疏锺有鸣巡按御史
为宁连年久不产,远方购觅维艰,仰祈睿鉴改折以充国用事。
伏维我皇上法古绳今,信孚四海,钱粮项款悉照万历年间征派,诚唐虞再见,万姓欢腾。臣
巡历宁国府,据该府六县绅衿耆民刘维仁、秦风仪等连名呈称:宁郡古称宣州,方书所为“
宣连”,唐、宋入贡,元朝罢之。
洪武定制太平县岁进正贡四十斤,至万历年间裁减其半,止折色二十斤,征银六两。其宣、
南
五县岁派黄连一千七百斤,每斤折银八分。后酌照芜湖常价,每斤加足三钱,派于六县征银
解部。此万历年间《全书》并顺治五年以前会计可按也。向操抚具疏入告,部复尚征三分本
色之一。但五县原非所产,即太平一县旧岁土连根已挖绝,值今楚、蜀道便,采买维艰,徒
累
血比。恳念穷黎,为民请命,改折庶输将无误,民困获苏等情到臣,随行徽宁道查议。今据
该道孙登第呈称:照蒙前因,备行宁国府酌查。续据该知府秦宗尧申称:府属黄连不惟艰
买,抑且难解,太平县土产既绝,宣、南等五县采办尤艰,所有应解一分本色黄连,情愿照
布
政司十三年定价,每土连一斤价银三两二钱,全征折色,解赴藩司汇解,民乐输将等情到道
。勘得宁郡六邑额解黄连一千七百余斤外,太平县岁进士连二十斤,历来俱解折色,《全书
》可考。迨我朝因川途阻滞,亟需土连,乃尽改折为本,是以积欠未完。前操抚李特疏具题
,部复八分本色,五百六十九斤一两,并太平县贡连二十斤,历年积逋终不能完。本道节行
提比,敲朴徒施,号泣求免。本道触目伤心,如同肿痛。今士民公呈,该府确议应照藩司
定
价,每斤三两二钱,诚属至当,但折银解部转发别买,虽免水脚之费,合无每斤除三两二
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