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昌国州图志 - 第 6 页/共 12 页
户绝田一亩四分
断没田十四亩六分
逃避户田八亩九分三厘
岱山教场十亩
旧以为演习教阅弓兵之地
职田田土四十一亩四厘
以荒闲田土分拨州官充圭租之余
系官地山荡共计二十顷六十七亩四分
租钱中统钞九定六两三钱五分五厘
户绝逃避断没地一顷七十九亩九分五厘八毫六丝该租钱中统钞四定一十四两二钱三分五厘
荡二亩五分该租钱中统钞三钱二分五厘
户绝逃避断没山一十八顷八十七亩四分该租钱中统钞四定二十二两六分
寺观田土一千丹五顷九十七亩【不曾起租】
僧寺一千五顷一十一亩
道观八十六亩
【以上俱系省局报过数日】
食盐
始于至元二十七年抄数之后一应诸色人户计口请买岁该二千五引一百四十三斤二两四钱每引中统钞五十贯民户闲有逃移物故乡都凋瘵实艰于钱大德元年冯州判治郡檄至行省适上司增添盐价每引通该六十五贯州判谓州民贫乏而盐价顿增甚非海乡之利具以闻诸省蒙岁减十分之二实买一千六百四引一百一十四斤海乡之民既宽一年之内至大德二年运司以盐课壅滞遂于定额外增二千五百六十引本州岛遂分得盐课四千三引二百八十五斤是每岁实增二千四十八引使昨岁无一分收成之岁有如此之增吏与民岂不殆哉若将来盐法通流则横增之数必在削去仍办八分之数矣【省札减盐指挥据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该据昌国州判官冯福京呈本州岛坐落海心所辖四乡一十九都除富都乡九都与本州岛连陆外其余三乡一十二都并各散在海洋止是小小山岛并无膏腴田土其闲百姓止靠捕鱼为活别无买卖生理钞两实为艰得每年计口请买食盐句追笞责重费经营自二十七年抄数诸色户计有二万二千四百余户计一十万三千五百余口岁买食盐二千零五引一百余斤无问大小每口月该食盐一十余两因此递年以来逃亡事故民户比元数已亏而盐额如故多是里正主首及见在户口代为闭买年复一年已皆靠损兼海岛别无蔬菜惟食咸水鱼鲜贫户无盐亦可度日况今盐价每引增上二十五贯则二千零五引比旧该增六百余定必致愈见生受盖海山之民多无常产若不从宜均定不惟失误官课将恐民不聊生流为盗贼深系利害乞照详事得此行据两浙都转运司申照得昌国州周岁该盐二千五引一百四十三斤二两四钱今拟十分中量减二分该盐四百一引二十八斤一十两八分外实该办盐一千六百四引一百一十四斤八两三钱二分委为官民两便省府除已行下两浙运司准申外合下仰照验行下合属验本州岛官下乡都元派食盐数目以十分为率从实普例均减二分毋得因而作弊桩配仍严切禁治不致买食私盐侵视官课违错须至札付者】
渔盐
岁办不等旧实无之盖附海之民岁造鱼鲞多买有引客盐为用官未尝置局也自至元三十年昉于燕参政【南康人】 之奏于海边捕鱼时分令船户各验船料大小赴局买盐淹浥鱼鲞然船户亦有不为渔者非官司驱迫鲜有乐于请买自是岁严一岁买数愈增大德元年至买及八百余引
酒课
周岁散办一百一定四十九两八钱八分以民苗之多寡为起课之赢缩其无田而沽卖者亦在其数
茶课
周岁起催三定丹五两六钱四分旧实无之始于至元三十年茶提举司到州取勘为无茶园及磨茶户姑令各都认办此数
历本钱
每年止奉上司发下历本数目解钱大历每册中统钞五百文小历每张中统钞五十文此官定价数也
沙鱼皮
岁纳九十四张本州岛实无所产至元十八年海都船户以其力之高下请于官愿输其数以免差发乃在他处买纳遂以为例厥后差发仍存而皮犹纳焉
富五都五张
富七都六张
安一都二张
安二都四张
蓬一二都二张
蓬三四都四十一张
蓬五都三十四张
狸皮
该二十张系捕户每年送纳至元二十八年起征
鱼鳔
岁纳八十斤于出产都分科征始于至元三十年
金一都一十斤
金二都一十斤
金三都二十斤
金四都二十斤
蓬三四都二十斤
税课
往宋以海乡散漫止产鱼盐商贾之所不至故无征禁至元二十五年始置每月柜办中统钞一定一十八两六钱今增至三定半有奇矣
昌国州图志卷四
宋元四明六志弟四十九
元冯福京等撰
叙山
山
余闻山有南北条列如人之脉然有近而不相连有远而实相续者其远而相续者隔江河而不绝故大江以南之山皆来自梁绵延过九江接扬州分为二支其一由彭蠡接闽其一过湖口接吴然则南条阳列之山至定海而绝矣昌国之山何自而来哉信知其为瀛洲方丈之属也
镇鳌山在海中屹然有六鳌背负之势州治据其趾而坐镇焉因以名其堂
黄杨山在州东北通陆之处极巉岩崄峻一峰杰出人目曰黄杨尖
翁山一名翁洲去州东一舍抱朴子论古仙者之药以登名山为上而以海中大岛屿若会稽之东翁洲之类者次之
梅岑山在海之东世传梅福炼丹之所因以姓此山【一名补陀落迦山佛书所谓海岸孤绝处详见宝陀寺记】
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
大椎山即州治照山俨若屏障在前四望其形如一州民卜居者面此山为风水
岝峉山在海之东山之巅产白艾重午人竞采之详见本草
石门山在州之东通陆迥绝处名极乐屿下瞰沧海渺无涯际旁有两山对峙如门出此入彼则有两都之隔惰农老人陈明可过此有诗题其石云两山对立石为门疑隔桃源旧日村抬手欲敲终不启烟封雾锁过黄昏
双髻山州山之最高者距州治仅十里层峦耸结宛如双髻
乌龟岩在州之西山有一石状如龟
竹屿山与舟山对境两山夹峙上有丛竹附潮而上者由此谓之竹屿门
云屿山与竹屿对峙山势稍崇云气常滃郁附潮而下者由此谓之云屿门
盘屿山与竹屿山相左右中有一小聚落田可耕海可煮编亭置灶于内以其山势环拥故曰盘
丁家礁繇舟山解缆一饷可到左大茆港右螺头洋乱石崭然起乎中闲潮溢则礁没而不露舟人弗戒或与石遇则维楫俱亡令王与善为之攻坚植表以示来者屹然中流之砥柱
螺头山去州半潮有岛突起海心其状拳然如螺
东藿山在海之东北环以大洋世传徐福至此山有石宛如一枰修竹森立风枝拂扫常无纤尘
桃花山在海之东北世传安期生炼丹之所尝以醉墨洒石成桃花纹因以为名
马迹山在海之东北安期生之洞在焉
石衕山在海之东北有石玲珑故名
岱山在海之北传所谓岱舆蓬莱或者名始于此
马秦山在海之东南昔有碧云庵马耆禅师修道于此与黄给事龟年等联句刻诸石有曰团团深锁碧烟笼【马】 安隐禅居瑞气中【黄】 万顷沧浪终夜月【张居士光】 更于何处觅天宫【黄承事岳年】
莲花峰与马秦山碧云庵对峙三石层出如莲花上有佛脚迹拄杖印马迹痕山之四隅各有小浮图地产草一种名长生不死云
顺母山在海之东山侧有石形如牛方外人谓石牛之口
箭岩在马秦后砂上有箭孔故名
黄公山在海之南峰极峭峻绝顶有石碣字漫灭不可读或云晋时隐者黄公善神术制白虎毙此山故名塔岭山在黄公山之南土人登山尝见老僧趺坐石上因垒石为塔以拜之去岭数十步有石如妇人状春月多杜鹃花
鼓吹山在州东三十里山之阴曰战洋曰马墺偃王祠在前其岭平如掌可容数百人风雨晦冥之时隐隐有鼓吹声
葛仙峰在州之金塘乡一潮可至葛仙翁陈禅师金信郎同憩此山山之巅产桃一株花而不实旧有三仙堂遗趾犹存仙翁炼丹井亢旱亦不枯
刑马(石览)在岱山之东北名秦头父老相传谓昔隋骠骑陈将军奉命伐流求国领兵至此刑马祭神今之英感庙灵济侯是也
洋山在蓬莱乡之大海中因祠隋炀帝于此凡草不生白石磷磷殿前有池产绿毛龟如钱大若有神司之好事者□□不可得
玉峰在岱山鹞子尖岭下冈峦秀拔林樾苍润时有白雾蒙其巅人以为福地往宋干德四年徙超果寺于其麓见之楼参政记
寺钟山在秀山去州隔一潮山之顶有古佛殿基阶砌俨然旁有井甃以砖存而不毁凡遇阴晦隐隐闻钟声因以为名
书字岩在寺钟山之侧一名桂竹屿危岩悬覆若坠若浮俗传罗隐尝留题故名书字字迹犹髣佛可见
佛屿山在秀山上有一峰表表特立望之俨如丈六金身相旁睨如背负一小佛状甚怪
响岩在马秦去州隔一潮岩石玲珑遇阴晦则空洞有声
歇轿岸在马秦上有石平阔五丈许昔黄给事结庵山侧往来停车于此
乌石塘在马秦绵亘百余丈高可二丈许枕海之滨表里皆青圆石子如龙之鳞甲然下注民田皆成沃壤天色晦冥则光怪闲错父老相传谓旧无此塘一夕暴风雨挟而至
黑棋子湾在乌石塘之左其形圆巧绀滑欲得之者必祷于神撒黑豆易之
白棋子湾与黑棋子湾相望螺蚌之甲随潮上下淘洗成质莹洁光润欲得之者撒白米易之
香火礁在马秦大海中每岁三月闲大鱼扬鬐鼓鬣从大洋来会于礁之下
十二峰在胊山去州三潮山有十二尖若巫山然
铜礁在胊山礁之右如铜水绀碧色
碓砧山属岱山北海至险处以山之形名之中有磁石
西兰山 大箬山
柽岸山 (石毚)石山
滕墺山 小竿山【以上在南】
大竿山 兰山
昆斗山 小竿山
蛟山 登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