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府舆图纂要 - 第 16 页/共 43 页

香洋山:距县东四十三里。平畴■〈山咅〉嵝相望,络绎不绝。   猪母耳山:距县东北五十八里。山低衍若邱陵。   内湖山:距县东北六十里。山南为外湖。   魁斗山:距县南三里许。于正南陡起三峰,状若三台。为府学朝案山,又郡垣左卫。   嵌顶山:距县东七里。小阜嵚崎,散布南北,迢迢二十余里;为郡城第一平障。   马房山:距县北一里。大北门外平冈,自嵌顶山而来,蜓蜴数里;郡垣之右卫山也。   关岭:距县东五十里。旧从此入罗汉门内门。今倾颓难行。   ——右山二十三条。   七鲲身:距县西南十里。自岸浮海七屿联络,距里许。风涛鼓荡,不崩不蚀。一鲲身地最广,即安平镇红毛城址存为;台协水师驻此。泉尤甘美。康熙辛酉夏六月,我师与贼战于鲲身;时以暑渴,随地掘尺余,皆甘泉。为全台海口第一要区。   鹿耳门(旧港淤浅):距县西水程二十里。旧为台湾正口。今则淤浅,潮涨时水深仅二、三尺,容竹筏往来而已。   北汕尾:距县西北一十里。北为鹿耳门,南为隙仔港。红毛时,巨艇任出入;今则浅淤,不容小舟。   海翁汕:距县西北十二里。土名隙仔口,又名海翁窟。在昔洋船泊此候风;今则淤浅与岸相连,几失其处。   台江(已成陆地):在县大西门郭外。在昔各山溪之水澳聚于北,汪洋渟蓄,可泊千艘。寻因道光间防夷,填塞海口。不数年,由安平镇渐次沙涨,直连大西门郭外;「志」所谓「安平晚渡」者。今成坦途;唯距城一里有■〈石荦〉■〈石国〉石港一条,可通运载。然遇海涨飓风,往往为沙土所塞;商人时浚通之,故此港久而不废。   二层行溪:距县南十三里。合冈山、红毛寮二溪之水,出喜树港入海。南为凤山界。   分水溪:距县东□里。源出分水山。经水蛙潭南流至罗汉门,受石门坑之水汇为长潭。   冈山溪:距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大冈山。后为台、凤交界。   红毛寮溪:距县东南三十里。源出深沟。   咬狗溪:距县东二十五里。源出内湖山。下流为许宽溪。   许宽溪:距县东十五里。合旧咬狗诸溪西流,受鲫鱼潭之水南汇二层行溪入海。   鲫鱼潭:距县东北十里。纳众山溪之水,自北而南汇为长潭;修而不广,是可二十余里。多生鲫鱼,故名。三里之内田园,资以灌溉。一名龙潭,旱时祷雨于此处。潭有虎仔山横截去路,故水由东遶北;近年地震、风台,山忽颓陷,潭水自东而南矣。   大井:在城内小西门西定坊。在昔来台之人,于此处登岸。自入版图,生聚日繁、商贾日盛,遂填海为庐舍。今则围井于城内,距海港三里余矣。   卓猴溪:距县东北三十里。发源卓猴山后;合洋子港之水汇于茑松溪。   大穆降溪:距县东北三十里。有南溪、中溪二名;合咬狗溪经茑松溪入海。   茑松溪:距县东北十一里。咬狗溪、大穆降〔溪〕、卓猴溪,合洋仔港之水并汇于此。   新港溪:距县北十五里。通木冈山溪;南出大穆降、西过广储西里,又西至武定里洲仔尾汇新港西入海。   曾文溪:距县北三十里。由淡水溪分支西南行,为卓猴溪;西为新港溪、为湾里溪,又西经曾文庄为曾文溪,而达于海。   德庆溪:在县小东门,附郭。源出小东门外;入郡城东安坊,合旧县署后并府署东二泉西流,经县署右至水尾仔北厂入海。   加荖湾港:距县西北十五里。即鹿耳门北汕。今已涨淤成沙洲。   隙仔港:距县西北水程三十五里。在鹿耳门外迤北。唯北风时,可以泊舟。   安平镇大港:「旧志」:距县西十五里;今移入仅十里。在昔港口深时,红毛夷船只皆从此港入。自伪郑由鹿耳门入台后,此港遂浅淤,仅容小船出入。近年略深,逢小潮深五、六尺,大潮深七、八尺;舟载数百石者,渐可入矣。   喜树港:距县西南一十里。二层行溪之下流也。今浅淤,唯竹筏可行。   ——右水二十二条。   桥渡(附)   大桥头桥:在小西门外仁和里,为南路往来之冲。   柴头港桥:在小北门武定里,为北路往来要冲。溪流时涨,随坏随修。   乌鬼桥:在永康里。乌鬼所筑,以砖石为之。   鲫鱼潭桥:在城东永康里。砌砖为墩,酾水三道。高丈三尺;上铺木板,翼以扶栏;可容舟车。东西累土成堤,宽与桥称;长一百二十余丈。后经修筑,改名龙潭桥。   马鞍桥:在城东北新化里新港。架木为之;溪流漂没,里民时修。   广安桥:在城南新昌里。桥当濑北场,临海;常须修筑。   塭岸桥:在武定里。地势洼下,积潦奔流。旧以小舟济渡。乾隆三十一年,知府蒋允焄相势筑堤,袤八百余丈;造木桥其上,民无病涉焉。   盐水埔桥:在小南门外十五里;南路通衢。   ——右桥八。   镇渡头:本在西门外海口,距安平镇水程七里。自道光二十二年海涨暴作,涌为沙洲。今则一片坦途,直达安平。   ■〈石荦〉■〈石国〉石渡:在西门外一里。自台江淤填成陆后,仅余一沟,以通运载。溪流涨发,往往填塞;商人时浚通之。   冈山渡:在城东南崇德里。以筏济人。   二层行渡:在城南文贤里。旧有桥,桥南为凤界。春、冬水涸,架竹覆土,可通舆马;夏、秋泛滥,则舟以济焉。   白沙墩渡:在城南文贤里。近二层行海口,以小艇济。   曾文渡:距县西北三十里。人往来多徒涉;雨过溪流暴涨,则以筏济。南为台界、北为嘉界。   ——右渡六(内废渡一)。   陂潭(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