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县志 - 第 21 页/共 28 页

伯劳:「诗」所为鸤鵙是也。亦曰博劳。「兴化志」曰:『一名枭』。   黄莺:色纯黄,声巧啭可听。一名仓庚、一名黄鹂,又名黄鸟。「诗」:『睍睆黄鸟,载好其音』;又『仓庚于飞,熠耀其羽』是也。   鹞:色苍黑,比莺而较大。善击鸟;「诗义」疏:「隼鹞」是也。   长尾三娘:色青、嘴朱,红足、紫尾。长尺许。疑即青鹇。   鹰:「周书」曰:『惊蛰之日,鹰变为鸠;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大者一名扳雄。   乌鹙:色黑,较小于鹰。能搏鸢。人取其雏而饲之。与鸡子同为饮啄,鸢不敢近。   荜雀:色紫,较小于雀。置之笼中,唧唧能吟。   海鸡母:色黑,形如鸡母。宿海边。味清而骨脆。   海鹅:俗呼为「南风戆」。常于海中取鱼。其羽可为箭翎。   鸺鹠:状如鹰,头目如猫。鸣,雌雄相应。昼不见物,伏于丛草中;夜则出,鸣声若老人。俗呼为孤黄是也。   毛之属   豹:似虎而小。陆玑疏曰:『毛赤而文,谓之赤豹。又有玄豹』。古诗曰:『饿狼食不足,饥豹食有余』;言狼贪而豹廉也。本地所出;间或一、二,不可多得。   鹿:毛色黄,有白点。「说文」曰:『解角兽』。「尔雅翼」曰:『鹿与麋为友。鹿阳兽,游山;夏至得阴气而解角,从阳退之象也』。   麋:毛苍黑色,无白点。「说文」曰:『麋阴兽,游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从阴退之气也』。   獐:毛黄色,似鹿而小。性悍善跳,无角。   麂:亦似鹿而小。「尔雅翼」曰:『其声儿儿然,实獐类也。有角而短细』。   兔:「论衡」曰:舐雄毛而孕,生子从口中吐出;故「埤雅」曰:『兔,吐也』。其居三窟。其毫利为笔,名兔毫。   熊有人熊、猪母熊。其胆可疗眼疾。台无人熊,眼疾多以此代之,亦佳。   猴:一名狙,一名胡孙。「尔雅」曰:『猱,母猴也』。相传猴无脾,故行以消食。王廷寿赋曰:『储粮食于两颊,稍委输于胃脾』;却是有脾矣。   野猪:似猪而小,尖嘴、高脚。牙铦利,与家畜者异;「汉书」『景帝游上林,野猪入厕』是也。   獭:居水上,食鱼。「月令」:『正月,獭祭鱼』。   鼠:出之人家者为家鼠,出之田中者为山豪。   鳞之属   海翁:大者能吞舟。浮于水面,则风将作。   鲨:有白沙、胡沙、双髻沙。其最佳者,皮上有圈文,曰龙文沙。   泥■〈鱼卖〉鱼:形似马鲛而大,无鳞。味甘美。重者可二十余斤。   乌鱼:各港俱有。冬至前出大海散子,味极甘;后引子回原港,曰回头乌,则瘦而味劣矣。子成片,盐过晒干,味甚美。「本草」谓之鲻鱼。   马鲛:类泥■〈鱼卖〉而细,无鳞与鲠。海鱼之佳者。   鎗鱼:身扁,色白,无鳞。以其首锐、腹广、尾细如镖鎗,故名;海鱼之最贵者。又有一种色黑者为乌鎗,有微黄色曰金鎗;俱不及也。   午鱼:味甘美,大者为佳。以其出于午月,故名。本地出于冬,则与内地异矣。   红纱:皮红如淡朱,有鳞。出于秋。大者可三、四斤。   鳓鱼:与鲥鱼相似。味清而多刺,巨口而鳞粗。   敏鱼:似鲈而大,重至二十余斤。肉粗,不甚佳。   乌颊:身短,色微黑。味甘美。   黄鱼:色微黄,形扁;鳞细,肉有微刺。长不过六、七寸。   扁鱼:形似贴沙,俗名涂剃。晒干,味甚甘美。   绳鱼:俗呼大麦绳,以其麦熟时正出也。色青,无鳞,体圆而味腥。   麻虱目:形如鲻鱼,产海边塭中;无种,入夏,水热则生。味清而不腥,大则稍逊。   贴沙:身薄而扁,背紫色、腹白。贴沙而行,故名。大者为佳。   金钟子:细鳞,形圆扁。   狗母鱼:身圆,肉粗、多刺。有细鳞,赤黑色。鱼品之最下者。   白带鱼:身薄而长,其状如带,故名。泉人呼为澳鱼。   狮刀:郭璞注曰:『鮆鱼也』。又名刀鱼,形似刀。味清而多刺,大者为佳。   鲈:巨口、细鳞,与鳜鱼相似。生于暑天,肥且美。   花铃:长二、三寸,而体微圆,青色。   金钱:体薄,多刺;不及花铃之厚而甘也。   黄翅:以翅黄,故名。又曰黄翼。   铁甲:鳞硬似甲,故名。   ■〈鱼共〉鱼:形圆而扁,无鳞;口在腹中。尾长于身,似鎗。大而色微黑者为黄■〈鱼共〉,肉粗而涩;小而色微黄者为燕■〈鱼共〉,肉润而甘。   独鱼:大者如掌,皮粗。晒干,用以磨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