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 第 511 页/共 1860 页

○旌表守正被戕之河南密县民赵志妻张氏。   ○丙申。谕、据方观承奏称。乐亭县属杨家庄等三十六村。于五月二十九日海潮乘汛漫进。田禾被淹。潮水所过地亩。均成卤碱。或沙压成滩。不但目前不能补种晚禾。将来恐即多成废地等语。乐亭滨海村落。既被海潮淹浸。即水随潮退。田亩已成斥卤。实属成灾较重。朕心深为轸念。著该督查明被灾户口。先行加赈一月。以资安顿。仍按成灾分数。分别给与口粮。即于该县存仓谷内动拨。民房被水冲塌者。查明瓦房土房。按照定例。分别给银。以为苫盖之费。仍饬地方官加意抚绥。留心体察。使灾黎得沾实惠。其被淹民田。除从前潮灾案内。已经豁免钱粮者。无庸查办外。如系现应徵粮地亩。潮退之后。实在碱卤不堪种植者。并著该督速行查明奏闻。请旨豁免。   ○丁酉。户部等部议覆、调任云南巡抚图尔炳阿奏称。滇省省城、临安、东川、大理、现在分设四局。铸钱搭放附近兵饷。及驿堡夫役工食等项。甚属充裕。惟曲靖、开化、广南、三镇营相距窎远。不能一体搭放。兵民未免向隅查广西府城。乃适中之地。而广罗协驻劄同城。若于广西府设鉴一十五座。每年铸钱六万余串。曲靖、开化、广罗、广南、镇标协营兵饷。照银七钱三之例。每正钱一千文外。加息钱二百文。作银一两。按季搭放。每年除工本外。约获余息七千余雨。再查广西府从前铸运京钱。俱有成规。今所需铜铅锡、及价值运脚。仍照前办理。炉房器具等项。拆旧补新。毋庸动项。应如该抚所请。至铸局事务。如何委员总理巡察。及应用工料。铸出本息钱文。易银还项各事宜。应令新抚岳浚、确查具题。从之。   ○以总管内务府大臣德保、署户部右侍郎。   ○命副都统保德、为北路军营参赞大臣。   ○戊戌。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幸静宜园驻跸。翼日如之。   ○谕、永定河月堤漫刷。现在抢筑。尚未合龙。田禾既已被淹。即使急为宣洩。而秋期已近。荍麦杂粮可莳者。业令赏给耔种。其不能补种者。当急筹播种秋麦。以为明春之计。著该督方观承、酌量分别。按照麦地。给与麦种银两。俾得于涸出之后。乘时播种。至固邑被水各村庄。秋收失望。穷黎待哺。朕心深为轸恻。著于漫口堵筑后。查明地亩成灾分数。并极次贫民户口。于十一月起。分别赈给口粮。庶灾民日食有资。不致失所。其永清、霸州、新城、保定等州县。与固邑毗连之处。被灾情形有相类者。亦著一体查办。以示抚恤。该部遵谕速行。   ○谕军机大臣等、贝勒罗布藏等奏称驻劄乌里雅苏台厄尔逊卡座之三等侍卫阿那汉、因斗殴。将台吉巴特玛刀剌致死。伊恃有官职。并无确供。将阿那汉拔去翎顶。同干证一并交管牧厂三等侍卫穆特恩、由驿站解送刑部等语。阿那汉系由侍卫派往驻卡之人。非寻常出差之人可比。理宜守法。即偶与同住蒙古人等起争斗之端。已属不可。岂得因斗殴将住卡之台吉刀剌致死乎。军营所关甚要。果系情实。即应在彼正法。如不吐实供。即应刑讯。乃惟请解京备审。罗布藏于此等处。不甚留心。不然。即系徇庇蒙古之故。甚属非是。罗布藏系朕特用之人。与众蒙古不同。今若依所奏。将阿那汉解京审问。虽定以重罪。不但军营人等不能知晓。亦难服众蒙古之心。此事大有关系。著将此寄与罗布藏知之。今朕特。派侍郎玉保、前往会审。必将实情审出。若并无别故。因关殴致死巴特玛是实。一面具奏。一面将阿那汉、即在军营正法示众。再玉保到彼时。成衮扎布亦可到彼。著不必等候罗布藏。即交成衮扎布、将伊等审明办理。   ○户部议准、四川总督策楞疏称。四川西宁两路进藏官员。同一沿途供应。西宁既无丰裕之项。则川省自应一体灭除。嗣后凡由川进藏供应。止给正项。其议加丰裕之处应裁。从之。   ○己亥。谕军机大臣等、永兴所奏办理盐政摺内。禁止擡价。以恤民艰之处。向来楚省督抚。于新到时。该地方多以盐价昂贵为辞。辄为出示禁谕。冀以博百姓之称扬。而奸胥地棍。打点名色。从中取利。督臣专管盐政。吁请尤亟。竟成习套。此时楚省盐价。如果系商人有意高擡。致淡食病民。自应力为禁约。如不过时长时落。则如京师钱价。竟可以不治治之。永兴初莅外任。于地方情形。未能尽悉。不可不令知此意。至所称本年正月至今。遭风盐船共八只。淹消盐二百六十六万四千二百余觔之处。当由分销小商、及商厮船户舞弊所致。盖口岸行销如额。则利归大商。惟捏报淹消沉溺。则可盗卖肥橐。是以半年之闲。多至二百六十余万。不然。自扬至楚。虽冒涉湖江。究系内地。且岁岁往来。其于风涛平险。进止停泊。榜人舟子。无不熟悉。何至连樯淹损。数盈钜万耶。此亦不可不留心设法查办。并著传谕该盐政吉庆、令其实力稽查。妥协办理。务使民食有资。商力益裕。斯为两得。   ○又谕、据永兴、唐绥祖、参奏武汉黄德道姜顺龙。请革职究审一摺。此又属过当。想因奉到谕旨。伊等胸中茫无定见。是以如此办理耳。姜顺龙与朱荃素属姻戚。如果朱荃实在未死。或藏匿伊署。或别为隐匿。自有应得之罪。如朱荃之死。伊本不与知。则姻戚人人所有。朱荃身即获罪。业已自戕躯命。亦无可论。姜顺龙之革职。何为者耶。且朱荃匿丧赶考。事出伦理之外。而一死又涉可疑。是以令该督抚等密为踪迹。惟当体访物色。以得实情。乃参官提犯。过为张皇。与前交谕旨。殊不相符。即所称寄顿银雨。业经该道禀明。而又谓其徇隐。亦未免深文。姜顺龙既经解任。此往返间谕旨到日。果否情弊。必已讯明。如实无情弊。姜顺龙即著仍回武汉黄德道原任。该督抚办理此案。可谓不知轻重。著并传谕知之。   ○庚子。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回圆明园。   ○是月。钦差刑部尚书汪由敦、直隶总督方观承奏报。漫口埽工。被大溜冲刷。应俟水势稍落。一面抢修。一面深挑引河。逼溜归槽。并现在赶紧查办居民被水轸恤事宜。得旨。此亦无可如何之事。惟俟水退堤成。再商善后耳。至于被灾穷黎。应亟为赈恤。莫致遗漏。然此皆地方大吏之事。汪由敦若已遵旨来京则可。若尚候此奏。则旨到可即来耳。方观承亦不必过于急遽。一切悉心料理可也。   ○署江苏巡抚觉罗雅尔哈善奏报。僧道旧度新收实数。得旨。此系岁底应奏之事。而汝迟半年。足见诸务不勤。不过勤于为已好名耳。   ○又覆奏、向导南来。由宿迁入境。查勘尖营位置。及镇江、江宁、往返陆行需用夫马。并公馆外。余皆水路。舟行迅速。并不知城内备有公馆。又俱自备食物。从未一收州县酒席。至白姓千总。奉督抚差委。先到舟徒催备夫马。二月初一日。向导总督船到。恰遇大雨。跟随总督到龙潭。路上坠马跌伤。即在江宁医治。并未到丹徒公馆。至江南臣工。现在并无造作浮言。阻挠公务之人。得旨。如何。汝习气总不除。甚属无耻。下愚不移。且交汝奏比事。即朕所以观汝也。可谓以身徇名者。   ○河南巡抚鄂容安奏报。雨水沾足。秋禾畅茂。并亲询收割早晚情形。得旨。欣慰览之。朕于八月十七日起程。则至豫亦将及九月半矣。即有零收割未完者。严禁践踏可耳。不必催令先时收割也。   ○陕甘总督尹继善奏。兵丁食粮充伍。自应谨守营规。现在严饬营员。实力整顿。如违犯教令。分别究处。至关领月饷。原以养赡家口。陕甘各兵。自出征金川后。借项繁多。除扣还外。所得无多。应请嗣后按照支银多寡。分别缓扣。并于领季饷之前。注明扣还司库若干。本营若干。此外实领若干。具文申报。如扣数过多。则按其缓急。随时酌办。务使月饷足敷自赡。而所借库项。亦不致虚悬。如实系扣项。而兵丁违玩者。严拏究办。得旨。须实力行之。   ○安西提督永常奏。准噶尔夷目诺洛素伯等到肃贸易。所带牲畜十六万零。人数三百余名。恳在哈密交易。俱与定例不符。缘其情词哀切。未例遽绝。除此次姑准售变外。仍札致镇臣。详示该夷。使其后不为例。得旨。是。实系无耻之徒。尹继善亦虑及此。汝等相商妥办。以绝其后无厌之欲可也。   ○广东布政使吴谦鋕奏报。办理地方情形。得旨。览奏俱悉。汝当硕色、岳浚、为督抚时。一切观望邀誉。不能持正。今若再不改过奋勉。汝试思之。   ○云贵总督硕色奏陈。经过贵西、及滇省曲靖、云南、等处地方营伍情形。得旨。汝在广东。已属诸凡不及。兹任若不黾勉改过。勿再希恩矣。勉之慎之。   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六十七 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六十八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 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刑部户部三库事务世袭骑都尉军功加十九级随带加二级又加二级臣董诰内大臣户部尚书镶蓝旗满洲都统军功纪录五次寻常纪录十四次臣德瑛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纪录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十五年。庚午。秋。七月。辛丑朔。享太庙。遣裕亲王广禄恭代行礼。   ○壬寅。户部等部议准、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奏、请定台湾府属厅、县、生番地方界址。一、淡水厅属、原定火焰山等界一十二处。毋庸更移。其新添猫盂溪头等六处。应另立界。台湾县属、东南应以淡水溪为界。于陆张犁山等处立石。凤山县属、原定枋藔庄等处。毋庸改。其大武力等处。原界游移。今已另定。诸罗县属、阿里丹地方。移回头埔立界。芦麻产等三处。移金交椅山脚立界。其茄茇山等界。毋庸改。彰化县属、除大里杙等五处。及东埔腊各庄。照旧界外。其内外新庄各界。均移至旱沟为定。又竹脚藔地方。以外山山根为界。严饬地方员弁。不时稽察汉民私垦违禁等事。懈弛分别题参。兵役严加治罪。一、每年秋冬。地方官劝谕边界零星小庄。移近大庄。各设望楼、铜锣。每楼五人、昼夜巡逻。遇生番出没。协力追擒。倘乡保兵役、抑勒苦累。或稽查疎懈。致生番潜入内地滋事。该管官严参。一、汉民与熟番争控地亩各案。已经剖断允服。嗣后熟番余地。均听自行耕种。不许奸民搀越。违者分别治罪。从之。   ○癸卯。吏部议覆、御史郑廷楫奏、举人截取三科之例。必前两科用完。至第三科开选后。始行具题截取。在部仅存一科。拣选不免乏人。臣等公同酌议。仍定以三科。第二科开选。即具题再截取一科。以足三科之数。从之。   ○甲辰。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谕军机大臣等、永定河三工漫口。初拟合龙尚易为力。该督方观承、董率河员。驻工抢筑。期于速告厥成。俾被水田禾。早得涸出。尚可补种荍麦杂粮。穷黎藉以糊口。乃迄今匝月。昼夜施工。竭尽人事。而时当伏汛。水势旋消旋长。抢护桩埽。屡被冲刷。此时已届立秋。即令积水全消。亦已补种无及。所有赏给口粮。及将来查办赈恤。业已屡颁谕旨。自可遵照办理。至播秋麦。则不妨俟至秋高潦尽。为期尚早。该督驻工日久。通省案件应办者甚多。未便专顾堤工。稽留下邑。按察使玉麟、曾任永定河道。工程向所熟悉。可调至工所。该督将堵筑情形。详悉交明。令与署道僧保住等、在工抢筑。日内天气渐有霁色。河流长落无常。或于旨到以后。玉麟来工之时。溜平沙涨。仰赖天庥。可以就绪合龙。不过三五日间。则三和、方观承、俱可竣事言旋。如非旬日可了。著交玉麟、率同僧保住、调集物料。在工办理。玉麟到后。方观承回至保定办事。仍可不时稽察。三和即著回京。   ○乙巳。上御勤政殿听政。   ○谕、朕前降旨。自河南回銮时往谒东陵。今改先谒东陵。回銮时经由南苑。往谒西陵。自彼前往豫省。   ○军机大臣等议奏、喀尔喀车臣汗部落、公成衮所属旗分之巴图毕里克等十三人。劫夺达里冈爱牧厂官马。并窃牧厂翼长扎勒等马之九人。应严行缉捕。得旨、依议。此次喀尔喀蒙古等。辄敢将牧厂马匹劫夺。情殊可恶。非寻常盗窃可比。若不严加治罪。蒙古等无所惩儆。可寄信麒麟保、令其前赴该部落。会同车臣汗、将两案人犯。速行全数拏获。明白审讯。应正法者。即在该处正法示众。   ○以侍讲胜保、充日讲起居注官。   ○丙午。谕曰。泰陵承办事务多罗贝勒允袆等奏称、六月二十九日夜。大雨如注。山水陡发。自隆恩门以外。至大红门红墙闸口一带。及围墙内外。有被水冲刷之处等语。易州陵寝重地。陡因山水涨发。致被冲损。朕心深为震悚。幸而隆恩门及明楼宝城围墙。俱各安固。得以稍慰。但被水之处。亟宜敬谨修整。即著和硕和亲王、率同尚书海望前往。周行阅视。一应被冲之桥道、外围墙垣、及仪树。即速详悉查明。动工办理。   ○又谕曰。两广总督陈大受奏称、调任总督硕色、巡抚岳浚、前在广东任内。徇庇粮驿道明福、婪入多赃。并不纠参。且于上年计典。滥膺卓荐。岳浚办理万年吉地楠木。修筑海阳县堤工二案。一任属员弊混等语。硕色素性柔懦。诸事含糊。于属员劣迹。一无觉察。殊属纵徇。著俟此案审定之日。交部严加议处。岳浚受朕深恩。屡由废员复加摺用伊父现蒙格外殊荣。岳浚理宜感激图报。乃一味优柔姑息。以取悦属员。与硕色各怀意见。时相抵牾。且于粮驿道明福之婪入多赃。曲意瞻徇。吉木堤工二案。均系巡抚衙门专政。并不留心查办。深负恩典。岳浚著革职。来京候旨。以为徇庇属员者之戒。前任降旨调任之云南巡抚图尔炳阿、来京另用之安徽巡抚卫哲治、俱著仍留原任。   ○又谕、据两广总督陈大受参奏丁忧粮驿道明福、在任勒令州县折交粮价。婪收入已。计银二万七千余两。又侵蚀浮销驿站银一千四百余两等语。披阅之下。不觉骇然。朕于上年勾到。办理侵贪各案。谓婪赃锢弊。可以稍戢。乃不意以一道员。竟敢婪入多赃。且出自满洲大族。实堪发指。明福著革职。伊既恣意贪饕。必多方巧为隐匿营运。著交该旗查明家产。毋令丝毫渗漏寄顿。伊现在房山。著侍卫鄂实、德山、即速前往。将明福锁拏。及伊经手之家人。一并押解进京。交庄亲王等、会同军机大臣、审明定拟。如赃私入已属实。即解赴原任地方治罪。   ○又谕曰、直隶总督方观承奏、六月二十八九等日。易州地方山水陡发。兵房民舍。间被冲塌。人口亦有伤损等语。著该督速即查明。加意抚恤。毋致失所。一面办理。一面奏闻。该部遵谕速行。寻奏、臣与藩司恒文筹议。即令前赴易州。将被水穷民。照现在固安奏准事宜。查明五口以上者。给米四斗。四口以下者。给米三斗。动仓谷散给。兵丁七百余名。已将下季粮米预行借支。冲坍草土房屋。共一千九百九十余间。分别修整。又半壁店一带。御道经由。被冲房屋。已委员与该州速办。并饬凡陵寝所需料物。如地方官就近办理、较工部为速者。即行敬办。以期要工早竣。得旨览奏俱悉。又奏、据该司查明兵民房舍人口。冲坍伤损各情形。详议赈恤事宜。除八旗冲塌营房。现经尚书海望、查明修理。兵丁男妇。经总理衙门议恤。均毋庸再议。又按地亩成灾分数。分别加赈月分。并地亩有水冲砂压、不堪种植者。统于灾赈案内汇题办理外。所有被冲兵民瓦草房屋。续查出八百余间。共二千八百余间。内民房一千二百余间。墙圯而瓦木犹存者。照例每间给银一两。土草房每间五钱。瓦木全无者。酌量将瓦房每间给银一两五钱。土草房八钱。又冲去民一百五十七名口。大口酌赏银二两。小口一两。于司库部平饭银内动给。其绿营兵营房。冲塌一千六百余间。俟查明确估另奏。再八旗绿旗被水各弁兵。情甚拮据。应请于司库建旷项下。均借给两月钱粮。分四季扣还归款。又半壁店等处买卖铺房。客商等有力难速修者。拟于司库无碍闲款内。酌借银两。由该州取具互结派专员督令速修完整。所借银、限一年内免息归还。再查绿旗当差值宿之千总刘度瀛、外委李恒彪、藩世德、及兵丁二十二名。水发时、不敢擅离汛地。以致被冲。可否照内河因公飘没分别赏恤之例查办。统于灾案内题明。听候部议。得旨、如所议行。   ○谕军机大臣等、前因御史钱琦、参奏总督黄廷桂、授意州县、逢迎向导一摺。传谕雅尔哈善、令其将摺内情形。详查具奏。今阅该抚覆奏摺内、但称该督黄廷桂、札谕各属。伺候向导供应。而向导舟行迅速。未进公馆。食物从未一收。又称质讯千总白凯、并无索诈银两之事。词意多属含糊迁就。心持两端。其摺内所奏曲直究在何人之处。并未一言剖晰。如谓黄廷桂果系抑令属员。糜费多金。生事滋扰。则是咎在该督。固应据实声明。所称千总白凯沿途催办差务。临时实因坠马。并未身到丹阳。则钱琦所奏藉势挟诈之事。其为风闻失实。已属显然。何以并未指定一语。雅尔哈善素性沽名邀誉。锢习未除。意谓御史建言。即其事本无踪迹。亦不欲指摘其短。将以博浑厚之称。而于查办本意。反一切置之不问。可谓以身殉名。下愚不移者。著传旨申饬。并令将前摺内实在有无情节。逐一详查。据实指明具奏。   ○又谕、两广总督陈大受奏称、粮驿道明福贪婪一案。该藩司吴谦鋕、及各该府州县等、可否准其自首揭报。得邀免议等语。陈大受此奏。虽因该司于广东事务熟悉。心地尚属明白。其府州县各员。事出抑勒。且案涉多员起见。但吴谦鋕为通省藩司。当下不能持正。早为揭报。直致陈大受、苏昌、访闻交查。始行据实查明。在伊自有应得处分。即该府州县等、虽被抑勒。究属违例逢迎。若遽以自首从宽。则将来上下相蒙之习。无所惩警。于吏治殊有关系。该督祇应照例查参。或俟部议到日。朕加恩量予宽典。方为允协。著传谕该督知之。   ○又谕、粤东距京。路途遥远。奏报事件。自应慎密。该抚苏昌、请赏报匣。著加恩赏给。至伊此次所具奏摺。皆霉湿不堪。虽因途间雨水所致。但督抚奏事。理宜严饬委弁。一路敬谨赍进。今致霉湿。殊非慎重之意。并著传旨申饬。   ○丁未。谕、据河道总督高斌等奏称、六月初旬后。东省山水陡发。运河汛水异涨。漫溢宿迁县南北两岸。桃源、清河、北岸等处堤工。其邳州、睢宁、安东、阜宁、海州、沭阳等州县。因伏雨较多。低洼田亩。多有淹浸等语。堤工关系紧要。所有漫溢处所。该督等督率该地方印河各官。上紧抢护。毋得玩延。其宿迁等州县被淹地亩。著该督、抚、即查明加意抚绥。一应赈恤事宜。照例办理。务令被水穷黎。均沾实惠。勿致失所。该部遵谕速行。   ○戊申。旌表守正捐躯之山东邹县民董伦女董氏。江苏安东县民郑文举妻林氏。   ○己酉。上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   ○幸瀛台。   ○还宫。   ○谕曰。陈大受参奏丁忧粮驿道明福一案。交庄亲王、会同军机大臣等审讯。奏请派员前往。彻底清查定案。所奏非是。向例督抚参劾属员。有总督省分。督参抚审。抚参督审。从不由京中特派部院大臣前往审办。如督抚参一属员。即派一大臣前往。则尽部院之大臣。不足供出差审事之用。且必部院大臣可信。则督抚独非由部院大臣简用。为朕素所倚信者乎。但陈大受纠参明福之案。如系明福一人婪赃入已。祗应交该督抚审明定拟。今据明福有前任粮驿道俱如此折收之供。查自乾隆六年六月内。因闻广东省收粮。自州县以至道员。各项陋规。弊端种种。业经降旨。令前任巡抚王安国、彻底清查。永行禁革。何以及今数载。仍有如明福之婪赃巨万者。或系当下奉行革除未尽。或因日久法弛。潜滋宿弊。夫以煌煌谕旨。置若罔闻。阳奉阴违。通同朦混。此所关于官方法纪者甚大。所有前任各道员。在乾隆六年以前者。尚可谓之相沿积弊。至乾隆六年禁革以后。毫厘皆属赃私。既经发觉。岂可竟付之不问。若非特差大臣前往。逐一清查。该督抚或未免豫存成见。不谓事属既住。则谓法不及众。祗就现案完结。在明福婪赃入已。罪无可逭。而前任之违禁舞弊。亦不容纵之漏网。著尚书刘统勋、驰驿前往。会同该督、抚、秉公确查。并将明福、及伊家人霍五等、一并押解广东。严审定拟。其前任折收各员。逐一查明。按律定拟。权衡轻重。朕自裁定。朕于办理一切政务。大公至正。刑赏无私。满汉从无歧视。此番钦差大臣前往。并不为明福一人。刘统勋如因明福系满员。稍有回护。迎合在京大学士等。则终将见轻于朕。如因明福事已败露。遂将违禁婪收之罪。尽归明福一人。以了此局。而为众人出脱。亦必不能逃朕洞鉴。将此详谕中外知之。   ○又谕军机大臣等、广东省粮道衙门。向来积弊甚多。乾隆六年。业经降旨通行禁革。今该督陈大受、参奏丁忧粮驿道明福、在任折收米一万九千余石。价银二万七千余两。讯据供历任俱如此折收。此在乾隆六年以前。尚可谓之相沿积弊。乃在禁革以后。仍有此等阳奉阴违之事。如法纪何。粮道折收作弊。断不能掩督抚之耳目。策楞曾任广东总督。准泰曾任广东巡抚。著将六年以后。历任粮道。有无浮收米石存仓。向各府州县折价。婪收入已。及始于何年何员任内。暗行舞弊。嗣后遂公行折价之处。据实指明具奏。现经该督陈大受、巡抚苏昌、参出。并差尚书刘统勋、前往彻底清查。自必水落石出。该督、抚、不得瞻徇旧属。自蹈欺罔之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