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 第 429 页/共 1860 页
○癸卯。谕军机大臣等、喀尔吉善奏、正月初三日夜。枫泾镇民人、见镇西白牛荡内、有船数只、张灯由泖湖而来。恐系匪船。同汛兵往查。追捕无踪。次日镇内即有借饷纸帖。惊扰居民之事等语。此等奸匪讹传。惶惑众听。若不早为搜擒。地方最易滋事。该督应加意确查。务获匪犯。严切究拟。至设立营汛。缉捕是其专任。既有汛兵查捕。何得任其兔脱。明系粉饰之处。尤当严行惩究。可传谕喀尔吉善。毋得稍为宽纵。又传谕大学士讷亲。将上件情节。查访确实具奏。寻讷亲奏。查初三日夜。实有灯火匪船。初六日镇上榜帖内、写钱成王要向富户借饷二万。若不借给。定要抢夺。然自正月以后。地方安静。查康熙年间。曾有巨盗钱大。在泖湖聚夥为匪。此帖竟属该地无赖之徒。因上冬屡有窃匪。向来又有钱姓巨盗。遂捏写恐吓富户。情形大约如是。报闻。
○又谕军机大臣等、喀尔吉善所奏、建安、瓯宁、二县老官斋案内匪犯魏现。先经护镇刘启宗禀报、据称魏现已被乡民打死。又据该道府等讯明要犯朱锦标、称魏现现在藏匿顺昌山内。至葛亮志一犯。先据夥犯供称、即系葛竟仔。复据道府禀报葛亮志现已拏获等语。奸匪大案。变幻多端。务当研讯明确。方无枉纵。今魏现之倏死倏匿。葛亮志之是一是二。全无确据。其先供魏现已被打死之乡民。焉知非即系匪党。欲令魏现远扬。故以死为辞。使有司不加严缉。而葛亮志之即系葛竟仔。原系夥党所供。但所获之葛亮志。何凭辨其真伪。此等处、喀尔吉善俱应留心查办。且此案据报被乡民杀死之要犯女巫严氏等共五人。今魏现葛亮志之死。既属子虚。其他要犯。均难凭信。尤应逐一严行跟究。至所称牵连无辜者二十六名。先行省释。又称各乡愚民。恐各犯结恨在心。潜图报复等语。果其有心报复。即非安分良民。理应严加防禁。使之畏惧。何必早为省释。以致闾阎惊疑。至责令乡保等保领化导。全属虚文。彼不畏国法。顾肯甘心信服乡保。受其约束耶。邪逆重案。如此办理。殊属不知轻重。可传谕喀尔吉善知之。
○又谕军机大臣等、据索拜等奏称、因藏有出痘之人。达赖喇嘛坐禅静养。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扎勒避往里定地方等语。从前达赖喇嘛。已经圆寂。伊属下噶卜伦等隐匿不报。诡称避人坐禅。以致藏内滋事。准噶尔乘间扰乱。今藏内出痘。达赖喇嘛虽应暂避。但恐伊属下之人。复蹈前辙。或有事故。不以实告。亦未可定。此事大有关系。不可不用心觉察。况准噶尔熬茶之事。尚未完竣。伊等见达速喇嘛避人静养。或不能无猜疑生事之处。当严密防范。著传谕索拜傅清等。令其留心体访。加意防维。即准噶尔人等已经回巢。亦不可稍有怠忽。
○又谕、近日准噶尔熬茶之事将毕。傅清著驰驿来京。其藏内事务。交与索拜办理。如索拜已经起程。傅清仍留藏办事。俟另派员更换。
○总理丧仪王大臣等奏。康熙十三年。孝诚仁皇后丧仪。时值致讨三藩。恐在外各衙门举哀制服。有惑观听。是以免直省官民治丧。嗣后相沿。遂未更正。考之周礼。为王后服齐衰。注云。诸侯诸臣皆齐衰。是内外臣无异也。明会典载皇后丧仪。十三布政使司及直隶。礼部请敕差官讣告。在外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制服与京师同。今大行皇后崩逝。正四海同哀之日。应将钦奉谕旨誊黄。遣官颁下直省。令在外文武各官、于奉到日为始。摘冠缨。齐集公所。哭临三日。持服通前二十七日而除。三日后照常办事。督抚以下。仍照旧例。免遣官进香。从之。
○又奏。礼称父在杖不上于堂。母后至贵。不得不屈于所尊。谨拟在京王公百官。咸缟素二十七日。百日剃头。百日内有应行典礼。及朝会坐班。咸用礼服吉服。入朝奏事。皆素服。冠缀缨。百日外入朝奏事。用常服。二十七月以内。遇几筵齐集。仍素服去冠缨。皇子持服。向俱缟素二十七日。今或仍循以日易月之制。或钦遵雍正十三年皇上躬行缟素百日。三年之内。凡诣几筵仍服缟素之处。恭候指示。得旨。皇子服制。著照百日缟素、二十七月内素服、诣几筵前缟素之礼行。余依议。
○予镶黄旗蒙古副都统色楞原品休致。
○甲辰。皇太后驾至京。上出东华门、奉迎皇太后还寿康宫。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谕军机大臣等、自来妖言左道。最为人心风俗之蠹。地方大吏。理应严行禁遏。上年云南张保太案内之大乘教。蔓延及于数省。邪党多至数百。皆由平日地方官员。不能觉察事先。以致私相煽诱。潜谋不法。经朕降旨查拏根究。始将逆犯明正典刑。余党分别问拟。并饬谕各省督抚。务须时刻留心。早为查察。事发之后。不可稍存宽纵。今又有福建老官斋会官月照等。因其党被府县拘禁。恐致败露。辄敢纠众焚劫。旋经官兵扑灭。山西亦有收元教内之韩德荣等。私立教名。转相勾引。看来各省督抚。于上年奉到谕旨之后。不过将大乘教内一二人犯。遵奉查拏。其他邪教。并未留心访察可知。即如福建老官斋一案。据喀尔吉善奏称、阅其经卷内三世因由一书。起自罗祖。乃罗教之别名。从前雍正七年奉文查拏。直隶、江南、山东、浙江、福建、江西。皆有其教。流传甚广等语。如果当日实心查拏。何致十余年后。余孽滋蔓。复有瓯宁聚众之事。且此案闽省官员。若于起先查拏之时。迅速掩捕。使余党尽擒。亦不至于酿成事端。近来各处匪徒。借烧香吃斋为名。阴行勾结者颇多。朕前降旨。原不专为大乘一教。可再传谕各督抚等。罗教一案。务须加意查办。杜绝根株。嗣后凡有干涉烧香聚匪之处。俱当留心查察。一有访闻。即行擒捕。不可稍存怠忽。更不可因闽省办理未能迅速。以致滋事。遂谓此案由于查拏起衅。转存息事之心。一味姑容。则贻患更大矣。将此一并传谕。于伊等奏事之便寄去。
○乙巳。上至长春宫大行皇后梓宫前再奠酒。翼日如之。
○谕、直隶天津河间二府属。有叠被偏灾之处。已屡次加恩。频年蠲赈。俾小民不致失所。但年来因灾停缓之地粮并民借等项。未完甚多。有数倍于额赋者。若一时并徵。民力未免拮据。著将天津、河间、二府属、所有乾隆十年以前停缓带徵地粮银两。及乾隆十二年以前民借各项。令该督查明。再展年限。分晰带徵。至庆云一县。土瘠民贫。屡被灾歉。朕已恩加格外。减去额赋。借给牛种。期以渐苏民困。其历年积欠更多。应较他处再加宽展。俾催科不扰。元气尽复。以裕闾阎生计。著该督一并确查。分别年限。奏明办理。该部即遵谕行。
○又谕曰。原任贵州按察使宋厚。不必来京。著速赴大金川军营。以原衔听总督张广泗酌量委用。遇有缺出。奏请补授。该部可即速行文知之。
○又谕曰。伊拉齐人甚庸劣。举止疎慢。不称长芦盐政之任。著革职。令在圆明园工程处效力行走。所遗员缺。著盐运使丽柱暂行署理。
○谕军机大臣等、张广泗所奏川省开捐米价过浮一摺。甚属公正。著钞寄张广泗、班第、纪山、公同详加酌定。妥协办理奏闻。
○又谕、据张广泗奏、川省积习。官无大小。事无钜细。一切粉饰。欺诳成风。要在大吏实心整饬。仰恳天恩。以爱必达用之川省。固可整顿风气。或以黔抚孙绍武调任川省。而以爱必达代伊黔抚之任等语。看来纪山未必能胜巡抚之任。但爱必达朕甫用为浙江巡抚。未便遽为更张。且川省军务纷纭。目下正值办理粮饷。骤易生手。亦恐于事无裨。可传谕张广泗。纪山暂留川抚。令其同心实力。共襄厥事。俟将来金川军务告竣。料理一切善后之时。再将爱必达等酌量调往。与张广泗斟酌妥办。较之纪山。自克有济。至所奏宋厚。已降旨令其即赴军营。听候委用。可一并传谕知之。
○又谕、朕因土司汪结、与班滚潜通消息。庆复为所蒙蔽。曾经传谕张广泗。令将汪结以他事调赴军营。讯明班滚下落。明正其罪。今据张广泗所奏、宋宗璋原摺班滚未经烧死之语。皆出汪结之口。看此情节。则汪结尚非班滚腹心奸细。使汪结果有心为班滚掩藏。岂肯向宋宗璋吐露实情。可速传谕张广泗。不可因朕有将伊明正其罪之旨。不为察核。致受冤抑。并一面留心察看。如果其人实非奸狡。尚可效用。即行具实奏闻。
○又谕、山东被灾之处。前已屡次加恩。朕东巡时。复令再行加赈。并念邹滕以南。荒歉更重。已谕令阿里衮亲身前往。速行散给。俾得资以糊口。近闻该处尚在查办。未经给发。古人赈荒如拯溺救焚。今灾民嗷嗷待哺。岂可稍延时日。著传谕巡抚阿里衮。令其督率所属。即行作速办理。务使灾黎早沾实惠。毋致失所。
○丙午。谕礼部。皇后富察氏。德钟勋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宫。一十三载。逮事皇考。克尽孝忱。上奉圣母。深蒙慈爱。问安兰殿。极愉婉以承欢。敷化椒涂。佐忧勤而出治。性符坤顺。宫廷肃敬慎之仪。德懋恒贞。图史协贤明之颂。覃宽仁以逮下。崇节俭以禔躬。此宫中府中所习知。亦亿人兆人所共仰者。兹于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眷惟内佐。久藉赞襄。追念懿规。良深痛悼。宜加称谥。昭茂典于千秋。永著徽音。播遗芬于奕禩。从来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则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赋皇后挽诗。有圣慈深忆孝。宫壸尽称贤之句。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一生之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所有应行典礼。尔部照例奏闻。
○又谕曰。阿哥之师傅谙达。所以诱掖训诲。教阿哥以孝道礼仪者。今遇此大事。大阿哥竟茫然无措。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此等事、谓必阅历而后能行可乎。此皆师傅谙达。平时并未尽心教导之所致也。伊等深负朕倚用之恩。阿哥经朕训饬外。和亲王、来保、鄂容安、著各罚食俸三年。其余师傅谙达。著各罚俸一年。张廷玉、梁诗正、俱非专师。著免其罚俸。
○又谕、向来外省有资送流民之例。盖因地方小有旱涝。而愚民轻去其乡。以致抛弃室庐。荒芜田亩。是以国家施恩格外。酌道路之远近。计人口之大小。派遣官役。护送还家。使复故业。用意良厚。然至饥馑洊臻。本处米粮。实已乏绝。而邻封尚可觅食。不得不扶携奔走。苟延性命。此等嗷嗷待哺之氓。若必驱还故里。岂能坐以待毙。势又将顾而之他。南北东西。辗转资送。在邻省既不胜其烦劳。而于灾民转益流离失所。廷臣中尝有以此入告者。朕思灾轻之地。不可令其抛弃失业。自当照例资送。倘遇积歉之年。本处无以糊口。转徙他乡。或倚托亲旧以济其乏。或佣工种佃以食其力。且其中极无倚赖者。国家复有留养之例。是惟在地方官悯其流移之苦。无分畛域。随宜安插。俟灾氛平复。土地可耕。然后使回故里。劳徕安集。加意抚绥。亦未始非权宜之道。惟在权其轻重。相其缓急。斟酌办理。未可执一而论。山东去年被灾甚重。朕屡次加恩赈恤。发帑截漕。费已不赀。而尚不免流移。若近省督抚。仍复拘例。饬令资送。实于灾民无益。应令地方有司。就所至之境。酌量妥办。如有亲旧可依者。听其自为谋食。其或无所倚靠。即为抚留。设法安插。不必拘定成例。嗣后凡有灾重之区。饥氓外出。为督抚者。俱当体朕痌瘝一体之意。善为安辑。俾令得所依归。该部可即行文各督抚等知之。
○谕军机大臣等、山东此番被灾甚重。朕巡幸时。目击民艰。时萦宵旰。从前虽屡沛恩施。仍不免于饥困。所望者麦秋之丰稔耳。乃至今未见雨泽沾足之奏。尤觉焦劳。闻麦田此时即令得雨。亦只可有二三分收成。目今赈务。尚可延至四月。但秋收为时尚早。若不急为查办。灾黎其何所赖。可传谕大学士讷亲。令其于回京时沿途查看一路现在情形。地方官吏散赈是否及时。饥民是否得沾实惠。一一指示阿里衮。令其督率属员。实力奉行。向后一切赈恤借粜之事。俱与阿里衮熟察细商。务令妥协查办。其赈粜所需。从前阿里衮曾请另开捐款。朕因川省军需。甫开新例。未经允行。看来此时不得不为权宜之计。其应收本色折色。何者于时事有济。且非推广其途。酌减其数。官生亦未必踊跃从事。可令大学士讷亲。酌量分别条例数目妥议。交阿里衮令其具奏以闻。
○又谕、东省此次荒歉。非比寻常。邹滕以南。小民之艰苦尤甚。拯救之方。刻不容缓。前已令阿里衮即速亲身前往查办。未知伊于何日从济南起程。查看情形何若。虽云救荒无良策。然地方官尽得一分心。民受一分之惠。灾黎得一日赈。即度一日之命。可传谕阿里衮。督所属有司。悉心实力妥办。不得听属员朦蔽。稍有粉饰。至麦田目下望泽甚殷。尚未得报雨之信。巴雅尔在彼求雨。曾否应验。京师连日浓阴。彼处曾否得雨。深为系念。倘使春熟又复失望。则灾黎何以糊口。豫备之道。不可不为熟筹。朕思从前阿里衮曾请开捐。其时因川省有运粮之例。是以未允。今东省帑藏仓储。已屡行拨用。即截漕留饷。为数已多。亦难为继。权宜之计。惟有开捐。但必须广其途。减其数。令官生自运本色。赴东交纳。庶不至于有名无实。可传谕阿里衮。令其将赈恤之事。及如何酌定捐款之处。于大学士讷亲经由东省之便。悉心商办。妥议速奏。
○丁未。以奉移大行皇后梓宫。行启奠礼。上亲临举哀。
○谕、朕因山东被灾甚重。日夜焦劳。沟壑流离之惨。曾经目睹。饥渴之怀。切切于心。现今雨泽未降。二麦又已过期。即使得雨。收成亦必歉薄。拯救之方。不可不急为豫备。朕已传谕该抚阿里衮。令其熟筹长策。以资民食。因思就近接济。惟邻封是赖。与东省连界之直隶、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今岁雨泽调匀。春花畅茂。麦收均可有望。著各该督抚酌看本省情形。目下二麦虽未发场。而储蓄亦已有备。即将存仓积贮谷麦。作速动拨。委员运赴东省。以备赈恤之用。俟秋成后。照数买补。其运脚准其照例核销。该督抚等、即将拨运实数。具摺奏闻。运到之日。巡抚阿里衮一面奏闻。一面照例散给。其民间余粟。无论米豆杂粮。广为招集。以便购买协济。古称救荒如救焚拯溺。早一日。得一日之济。各该督抚等。其曲体朕怀。共以拯患恤灾为急。不可稍存此疆彼界之分。以副痌瘝一体至意。
○又谕、东省被灾甚重。目今雨泽又复愆期。饥民待哺甚殷。不可不急为拯恤。巡抚阿里衮现在查办。但一人之精力。恐有未周。著大学士高斌、左都御史刘统勋、率同科道四员。速赴东省。详悉查察被灾州县散赈情形。并向后应如何广为赈恤安顿。毋令流离失所之处。悉心筹画。一面奏闻。一面会同该抚。妥协办理。浙省参案。现有大学士讷亲查审。高斌著即由浙省速赴山东。其科道四员。即行具名请旨。随刘统勋一同驰驿前往。
○都察院开具科道名签。请派往山东办赈。得旨。给事中同宁、马宏琦、御史赵青藜、著随往山东查办赈务。御史沈廷芳、现在济宁巡漕。亦著随同查办。其济宁巡漕事务。即著巡视淮安漕船之给事中钟衡、一并接办。
○又谕、东省上年被水成灾。目下又复望雨。朕心轸念。一切抚绥事宜。已谆切传谕该抚。加意筹画。又特命大学士高斌、左都御史刘统勋、速赴该省。会同该抚悉心办理。大学士讷亲、于浙省回程之便。道经山东。令其将地方情形。留心查察。有应商办者。与高斌等商酌办理。具摺奏闻。
○又谕、山东被灾州县颇多。一切赈务。料理需人。著吏部于候补候选州县及佐杂内。会同军机大臣。各拣选五六员。速行发往。交与巡抚阿里衮等差遣委用。现在地方官员。如有不能称职者。即令该抚于发往人员内。酌量题请更调。
○谕军机大臣等、奉天暂开海禁、运粮接济天津静海二县一案。前经军机大臣等定议。令那苏图核定五六万石数目。咨明该将军等稽查办理。如实不敷用。再行咨商该将军等。酌量加运。今据达勒当阿奏称、商贩闻开海禁。争买米石待运。以致谷价加倍昂贵。今酌量准买五六万石接济直隶外。仍出示严禁海运等语。看此情形。是海运一开。即不免于偷贩。自应即行禁止。但据奏五六万石之数。未知于天津、静海、二处。果足敷用否。前据达勒当阿覆称、若再议增加。尚可运二万石。可传谕那苏图。令其将五六万石果否足用、及应行咨商加运之处。查明据实奏闻。再目下麦秋有望。将来足资接济。自可不必仍须海运。其现在情形如何。令该督一并详悉具奏。寻奏、现在天津等处粮价。虽未能平。而不致甚昂者。因有奉天粮石之望。是以有粮之家。不留余蓄。若闻禁海运。现又拨协山东仓贮。价必骤长。应令奉天将军酌量。如稍可通融。务买足八万之数。得旨、另有旨谕。
○戊申。上至长春宫大行皇后梓宫前再奠酒。
○谕军机大臣等、阿里衮自朕回銮以后。连次具摺奏请朕安。固出悃忱。但伊回东时。朕念该省灾民困苦。谕令即速亲身前往灾重地方察勘。今伊请安摺到。其一切地方情形。作何抚绥之处。及曾否得雨。俱未奏及。朕心深为悬念。可传谕阿里衮。不必屡次专摺请安。惟当留心灾赈事务。若能督率属员。办理妥协。俾灾民不致失所。朕心藉以少慰。则胜请安多矣。
○谕、据调任四川按察使郑远奏称、伊年近七旬。精力渐衰。川省边陲要区。请来京请训等语。郑远年力将迈。看来难以远赴川省。著准其来京陛见。酌量改补近地。其四川按察使员缺。即著宋厚补授。
○会试繙译举人。命刑部尚书阿克敦、吏部右侍郎德通、理藩院尚书那延泰、内阁侍读学士苏章阿、为主考官。
○己酉。奉移大行皇后梓宫于观德殿。上亲临送举哀。
○颁大行皇后崩逝敕谕于直省。遣官赍敕谕讣闻于朝鲜国、及内扎萨克、众喀尔喀、哈密、青海、等处。
○谕、山东兴修沂河两岸堤埝工程。该部议照以工代赈之例。土方工价。准给一半。乃系向来成例。自应照此给发。惟是东省被灾甚重。其民情之艰窘。实非他处可比。若拘常例给发。恐赴工之民。仍不足以糊口。著加恩将此项土方工价。按数全给。俾其食用有资。该部即遵谕行。
○庚戌。上至观德殿大行皇后梓宫前再奠酒。
○谕曰。调任广东潮州镇总兵官胡贵。前于江南苏松水师任内。以废弛营伍革职。从宽留任。数载以来。能加意训练。上年崇明被灾。弹压亦属有方。其革职留任之案。著加恩准其开复。
○又谕曰。马兰镇总兵官布兰泰。丁母忧已满百日。布兰泰年来在彼办理诸事。尚属谨慎。陵寝地方。向系素服办事。布兰泰著仍回原任。署理总兵官事务。俟二十七月满后。再行实授。
○又谕、据将军阿兰泰等奏称、拉林一千满洲。去岁所荒地亩。因伊等力量不足。将原给地一千顷。不能全行耕种。所收谷石。因还从前所代谷石。并备耔种。以致口粮不能接济等语。一千满洲。口粮既已不敷。著该将军等于拉林仓谷。借给一万石以资接济。此项谷石。俟原借谷八千石扣还后。分作五年扣还。该部即遵谕行。
○辛亥。上至观德殿。大行皇后梓宫前再奠酒。翼日如之。
○谕曰。东陵有贝勒公二员。西陵有贝勒公三员。西陵东陵。皆属一体。西陵贝勒公内。留二人足矣。斐苏著留京。
○调浙江巡抚爱必达为贵州巡抚。升直隶布政使方观承、为浙江巡抚。直隶按察使辰垣、为布政使。以前调四川按察使郑远、为直隶按察使。
○又谕、朕因山东灾黎。待哺孔亟。特命加展赈期。俾得糊口。并令阿里衮亲往查察。今据吉庆奏称、加展之赈。尚未给放。民情仰望甚杀。而阿里衮则奏称三月二十三日自省起程。由泰安等处察看地方民情等语。计阿里衮往查之时。有司自已陆续散给。但灾黎迫切情形。早不及夕。既奉加赈之旨。即应速为查办。何以迟至许久。可传谕阿里衮。令其督率地方官。迅速上紧散给。务使早沾实惠。以拯哀鸿沟壑之惨。
○壬子。谕军机大臣等、爱必达调任黔省。朕因浙江地方紧要。其巡抚员缺。特令方观承补授。方观承系行在时常召对。屡经训谕之人。著速赴新任。不必来京请训。伊办事才具颇优。于整饬地方。厘剔积弊。及海塘工程。清查钱粮。诸皆力所能胜。但事事须尽实心。设诚致行。不可存丝毫粉饰之见。方不负封疆重任。于民生裨益。其常安任所赀财。著详悉清查。勿令隐匿遗漏。一并传方观承知之。
○礼部以会试中额请。得旨。这会试。满洲蒙古取中七名。汉军取中一名。直隶取中二十二名。奉天取中一名。山东取中十三名。山西取中十七名。河南取中十二名。陕西取中十四名。江南取中三十二名。浙江取中三十名。江西取中二十七名。湖北取中十三名。湖南取中六名。福建取中十五名。广东取中十七名。广西取中六名。四川取中九名。贵州取中七名。云南取中八名。南卷五经取中二名。北卷五经、中卷五经、旗卷五经、应否取中。著主考阅文定夺。
○癸丑。初祭大行皇后。上亲临举哀。是日。上除服。
○诣皇太后宫问安。
○谕军机大臣等、据塞楞额奏称、该省流移男妇一千数百余名。饬知江、汉、二县。分别大小口数。散给制钱。俾令各自随便回籍等语。资送流民。原为灾轻地方。偶有逃亡。恐其失业。是以酌量资给还乡。至于被灾较重。资送本非长策。前已降旨各督抚等。不必拘定成例资送。今塞楞额每名散给制钱一二百文。令其随便回籍。想因不能概行资送。为此迁就之计。殊不知流民中之有依倚者。原可自为谋食。即无依者。亦应照例留养。伊等道途遥远。一二百钱之资送。岂能即便回籍。且随便云者。岂能即保其回籍。若实力押解。则非曰爱之。其实害之矣。塞楞额办理此事。不过循名按例之为。而于情理实未通协。可传谕伊嗣后不必稍存此疆彼界之见。务宜遵照前旨。善为安辑。以副朕痌瘝一体至意。
○是月。漕运总督宗室蕴著奏、酌派截留南漕、并帮船沿途儹进情形。得旨。饥民情形。何未奏及。徒为此套语。非朕所望于汝也。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