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 第 310 页/共 1860 页

○谕銮仪卫、香步辇、既改名木辂。此后陈设四辂时、照尔等所定次序。将凉步辇、即在香步辇处陈设。   ○己酉。谕军机大臣等、据江苏学政开泰奏称、闻得上江徽州、宁国、二府。七月初五六日。大雨出蛟。山水骤发。徽州府城内、水深数尺城外深二丈余。宁国府城内、深数尺至一丈许。其各属水势大小不等。人口田庐。均有淹损等语。徽、宁、二府被水。未见该抚奏闻。想范璨已经起程。准泰尚未到任。尔等可即寄信与准泰、令其查、勘办理。无使小民失所。寻奏、查歙县、休宁、婺源、三县。山多滩急大雨连朝。又兼蛟涨。民人遭水颠连。尤堪悯恻。绩溪、宁国、旌德、泾县、太平、建平等县。同时被水。庐舍人口。伤损无多。宣城、南陵芜湖、繁昌等县。堤圩间有冲决。贵池、东流、广德青阳、等州县。或本地水发。或上游蛟涨。经过旋即消落。其安庆、宣州、建阳、三卫。田禾虽有淹损。而被灾最轻。以上二十州县卫。已饬布政使委员。一面抚恤。一面确勘成灾分数。并咨督臣尹继善、拨米八千石。运往接济外。复动司库银二万两。解存徽州府库。以便就近支给。不致缺乏等因。得旨。据此奏则甚妥协。堪慰朕怀矣。但须实力为之。   ○户部议覆、山东巡抚喀尔吉善奏、青州满营兵米。向动府仓贮谷支给。将兵米折银贮库。秋后买补。嗣因谷价不敷岁多赔累。屡经前议、以青州买豆则易。买谷则难。邹平等县、距青较近令将额徵漕米。拨给青州兵粮。再于附近水次之禹城等州县。从前改徵黑豆数内。仍令徵米起运。其额运黑豆。即分饬邹平等县、于德州水次。将青州兵米之价。采买交兑。今邹平等县、又以豆少价昂。不敷采买为虑。请将济、东、二属。临邑等十二州县。原额黑豆外。其随豆一五耗米。令民一体完豆。以抵邹平等处额豆。即以此项豆价。归临邑等处、为办漕耗费。应如所议办理。苐查东省漕米。除额徵外。每米一石。另纳耗米一斗五升。原以津贴官丁修仓出运各费。今既一体完豆。抵作正额。其应给临邑等处漕费。所有豆价归项。曾否足敷所用。应酌官民兵丁。均无贻累之处。一面办理。一面报部。得旨。依议速行。   ○庚戌。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遣官祭关帝庙。   ○户部议覆、江西巡抚塞楞额疏报、江西省自五月以后。雨泽愆期。据布政使详称、南昌府属之新建、丰城临江府属之清江、新喻、新淦峡江、抚州府属之临川、东乡、建昌府属之南丰、广信府属之玉山、饶州府属之余干、南康府属之安义、九江府属之德安、等县。早禾被旱情形。酌量抚恤。应如所请。饬该抚分别应赈应贷。加意抚绥。毋使一夫失所。得旨。依议速行。   ○顺天乡试。以顺天府府尹蒋炳为监临官。工部尚书汪由敦、为正考官。国子监祭酒崔纪为副考官。   ○豁免安徽省雍正十三年分、凤、淮、二仓项下、未完银米。及常盈仓地租额。   ○辛亥。户部议准、山西巡抚阿里衮疏报、太原府属、文水县之永乐等三村。秋禾被淹。泽州府属、陵川县之桃山头等八村。被雹伤禾。请酌借耔种口粮。以资接济。其本年额赋。及春借谷石。均请缓徵。得旨。依议速行。   ○壬子。谕曰、海澄公黄仕简、著赏给资治通鉴、康熙字典、各一部。上用缎二疋。宁绸二疋。仍令回籍。伊系功臣之裔。朕深望其成立。以继家声。在籍之日。可勤勉学问。间至督抚衙门、聆其教导。俟可以来京效力之时。再行奏闻请旨。   ○户部议覆、河南巡抚硕色疏称、豫省漕粮内、先经部议、改徵黑豆七万石。以供京师饲马之用。现据兵部侍郎雅尔图奏称、京师豆价稍昂。豫省产豆甚多。请将该省额米一十五万余石。悉改黑豆起运。苐该省产豆之地。仍不若产谷之广。若尽改徵豆。价值必昂。伏查祥符等五十州县。从前原徵额豆二万九千余石。嗣于乾隆五年。改徵米石。今请仍改徵豆起运。应如所请。从之。   ○癸丑。太宗文皇帝忌辰。遣官祭昭陵。   ○上诣奉先殿行礼。   ○谕、因家宾兴大典。原欲得品行端方、文学优赡之人。以为朝廷有用之材。成菁莪棫朴之治。无如科场之中。易藏弊窦。我皇考加意整顿。数科以来。内帘之关节。已觉肃清。而外帘挟带之弊。一时难除。近则日益加甚。朕早已闻知。屡行申饬。至再至三。并非不教而罚也。今当乡试之年。又复先期告戒以为若辈自谨遵功令。痛自悛改矣。乃昨日头场点名。朕命亲近大臣数人。前往监看。竟搜出怀挟二十一人。或藏于衣帽。或藏于器具。且有藏于亵衣裈裤中者。其丧心无耻。至于此极。朝廷之取士。盖欲用之也。既欲用之。朕安得不重待之。乃朕欲重待之。而若辈自轻自贱若此。以称先法古之徒。竟同鼠窃狗偷之辈。冥顽不灵。不可化诲。若不立法严查。则诸弊何由而除。真才何由而见。若欲择人而施。又何从豫知其情弊之有无。而为之区别乎。满洲原有呈身之路。弓马技艺。何者不可见长。而必勉强于文场。以思侥幸于万一。既欲读书进取。则当潜心于学。耻为穿窬。至于江浙之人。未必不能作文。而乃存弋获之心。为苟且之计。以致恶习相沿。视为泛常。违条触法而不知。亏体辱亲而不顾。士习日坏。风俗日漓。朕于执法之际。实恻怛哀矜。而深以不能化导。抱愧于心也。查怀挟生员内。同陵泰、乃少詹事仙保之子。生员图敏、乃原任礼部郎中穆臣之子。伊等平日、既不能教训其子。又复纵容犯法。咎亦何辞。科场怀挟。原有处分父师之例。兹特申明其令。仙保、穆臣、俱著交部严加议处。嗣后倘有犯者。将父师一并查究。今年怀挟如许之多。而从前各科。悉皆朦混了事。著将乾隆元年以后、监试之御史。除内帘外。俱交部查出议处。至京师如此。则外省情弊。不问可知。该抚藩等、专任监临提调之责。总视为具文。一味姑容。取悦于众。深负委任。嗣后著照京师之例。监临官董率各官。尽心严查。务使作弊之人。不得漏网。倘仍蹈旧辙。经朕访闻。或被科道纠参。或朕差人。前往搜出。必将监临提调等、照今年处分从前疎防御史之例。一并从重议处。   ○又谕、江南总督尹继善奏称、淮徐海道黄兰谷、总理铜、萧等处、水利工程。漫不经心。从未亲身一到。以致承修之员。任意草率偷减。甚属旷误。应请旨严加议处等语。黄兰谷著交部严加议处。其淮徐海道员缺。著徐州府知府庄亨阳补授。徐州府知府员缺。著内阁侍读定长补授。   ○大学士鄂尔泰等、议覆御史李清芳奏称、钱法一事。鼓铸全赖铜觔。粤东前年开采官价。定以每觔一钱。后因商人工本不敷而止。现广东、福建、俱开炉鼓铸。而铜觔皆从滇省运至。所费不赀。倘因时制宜。令其工本敷裕。则楚粤近地所产。省费何啻数倍。应如所请量加。俾商人踊跃赴公。官铜自无匮乏。至摺内称、每铜百斤。输纳正课二十斤外。一半官买。一半听商自卖。则民用有资。私毁之弊自绝。查民间铜觔果多。自不肯犯法。私毁。况现在原不禁商售卖。所奏应无庸议。从之。   ○赈恤四川成都府属各州县、被水灾民。并缓徵本年额赋。   ○甲寅。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户部议覆、山东巡抚喀尔吉善奏称、各省举人会试。向设车价银。在各州县地丁项下。解司匀给。而新中举人花红公宴等银。于各州县地丁项下。自行支给。该处中式人多、则所给者少。人少、则所给者多。如无中式。解司充饷。未免多寡不均。请照会试车价例。通计一省匀给。如该处中式人少。将余银协济不足之处。应如所请。从之。   ○广西布政使唐绥祖、以擅动库帑。假公渔利革职。调西安布政使帅念祖、为广西布政使。以户科掌印给事中慧中、署理西安布政使印务。   ○乙卯。太祖高皇帝忌辰。遣官祭福陵。   ○上诣奉先殿行礼。   ○谕、各省科场怀挟之弊。朕已降旨。令各该省监临提调。照京师今年之例。严行搜检。务使诸弊肃清。以襄大典。嗣后每科、有无怀挟若干人。俱著该督抚具摺奏闻。   ○兵部左侍郎舒赫德奏、科场额中举人一名。向止录取科举三十名。嗣后增至六十名。近来部议、增至百名。本为江浙人文较盛。故宽以收之。至中边小省。固有不同。不得滥取以足额。请照百名之数。递加裁减。得旨。此奏是。大学士九卿议奏。寻议、直隶、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六大省。每举人一名。录科八十名。山东、河南、山西、广东、陕西、四川、等六中省。每举人一名。录科六十名。广西、云南、贵州、等三小省。每举人一名。录科五十名。顺天中式满合二字号、共四十一名。奉天夹字号四名。宣化旦字号四名。长芦等处卤字号一名。南北皿字号七十八名。中皿字号、每二十卷、中一名。以上各字号。现应试人数、虽属无多。亦应令该学臣、及监臣等、严加考试。务取三场精通。方准录送。即应试人多。亦不得过八十名之额。至满合二字号。除已经科试录取、照册咨送外。其未经科试者。学臣凭文录遗。一并造册咨送礼部。转行兵部。考试马步箭合式。方准一体入场。外省督抚等衙门。亦不得复行大收。从之。   ○丙辰。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丁巳。万寿节。上诣大高殿、寿皇殿、行礼。   ○遣官祭太庙后殿。   ○遣官祭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   ○遣官祭显佑宫。东岳庙。城隍庙。   ○诣皇太后宫行礼。   ○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各官。进表行庆贺礼。   ○戊午。谕军机大臣等托庸参唐绥祖本内。有铜觔、铅觔、粟米三案。朕询问杨锡绂、据杨锡绂称、唐绥祖曾经禀知巡抚。通融办理等语。是以朕将此案。改交那苏图查审。尔等可寄信与那苏图、令其秉公审理。   ○吏部议覆、署广西巡抚托庸疏称、新设之思陵、及上下冻。二土州吏目。阅俸已届三年。报满日、即委员前往交代。照例彻回内地咨部候升。应如所请。二土州吏目。准作沿边烟瘴、水土最为恶劣之缺。如遇缺出、该督抚于内地对品人员内。照例拣选咨部调补。三年俸满。彻回内地候升。从之。   ○兵部遵旨议覆、川陕总督公庆复奏称、沿边关隘要缺。未便将保举之参游都守千总等员。同时给咨赴部引见。以致委署乏员。请嗣后将内地人员。分作二班。边远、分作三班。陆续调署。给咨送部。再、川陕从前候补守备。人多缺少。现在壅滞。且题补之缺。分用满洲。再加豫保之员。则候补者更难得缺。并请斟酌变通。分缺补用。应如所请。其分用满员之陕、甘、二省。及四川松潘一镇。守备缺出。第一补用满员。第二掣用豫保千总。第三四五题请候补人员。至川省并无分用满员之营。守备缺出。第一归豫保千总。第二三四归候补人员。从之。   ○兵部侍郎舒赫德奏、科举之制。徒尚空言。不适实用。墨卷房行。转相抄袭。经义各占一经。拟题应试。表判策问。亦皆豫拟成文。随题敷衍。请探本清源。别求遴选真才之道。得旨。大学士看。寻议、科举之法。自明至今。皆出时艺。穷其流弊。诚有如舒赫德所奏者。然谓时文经义表判策论。皆空言剿袭。无适于用。此正不责实之过耳。夫时艺所论。皆孔孟绪余。作文者必于圣贤义理。融会贯通。而又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然后得称佳文。虽曰小技。而文武经济之才。皆出其中。未尝不适实用也。乃因积久弊生。不思力挽末流之失。而转咎立法之非。不亦过乎。即经义表判策论。苟求其实。亦岂易副。今若著为令甲。经文与四书并重。其余必淹贯词章而后。可以为表。必通晓律令而后可以为判。必论断有识而后可以为论。必通达古今而后可以为策。凡此、皆内可见本原之学。外可验经济之才。何一不切于实用。倘必变今之法。行古之制。如乡举里选。法非不良。但上以实求。保无下以名应。若乃无大更改。而仍求之语言文字之间。则论策今所现行。表者赋颂之流。是诗赋亦未尝尽废。至于口问经义。背诵疏文。如古所云帖括。则亦仅资诵习。而于文义多致面墙。其余若三传科、史科、以及明法、书学、算学等。或驳杂放纷。或偏长曲技。尤不足以崇圣学而励真才。惟惩循名之失。求责实之效。由今之道。振作而补救之。而司文衡、职课士者。果能力除积习。杜绝侥幸。将见文风日盛。而真才日出矣。盖立法取士。不过如是。无事更张定制为也。得旨。所议是。   ○己未。上奉皇太后幸悦心殿进宴。   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二 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三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 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刑部户部三库事务世袭骑都尉军功加十九级随带加二级又加二级臣董诰内大臣户部尚书镶蓝旗满洲都统军功纪录五次寻常纪录十四次臣德瑛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纪录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九年。甲子。八月。庚申。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谕、国家设科取士。原欲遴选真才。以备任使典至重也。近来士习不端。不惟文风未见振起。抑且怀挟作弊。行类穿窬。诡计百出。竟有意想所不到者。朕早已闻知。屡行训饬。今年顺天乡试。特遣亲近大臣。严密稽查。头场搜出夹带二十一人。其四书三题。系朕亲出。不过取其略冷。不在外间拟议之中。而场内多人。遂尔阁笔。交白卷者六十八人。不完卷者三百二十九人。真草违式。及文不对题者。二百七十六人。头场如此。伊等尚不知儆。二场仍有搜出夹带者二十一人。及见稽查严密。临点名时、散去者竟至二千八百余人之多。士子品行如此。学问如此。是全仗怀挟作弊。以为应试取功名之具。而犹且哓哓啧啧。肆出诽言。以为搜查太过。夫不如此搜查。则盗风且日炽矣。风俗浇漓。至于此极然。朕总不能正己以正士风。实增惭愧。而言之可为浩叹者也。况朕所出三题。并非在四书之外。岂有身列儒林。一部四书。尚不能通解。而公然矢口观光。应国家宾兴之典乎。生员由学政录科。贡监由祭酒等录科。伊等所司何事。而将不能终卷之人。滥行咨送。甚属不合著交部察议。嗣后文艺荒疎者。俱不准录送。京师既然若此。则外省防检疎略。瞻徇情面。苟且姑容。奸弊丛集。亦不问可知。士子读书稽古。先崇品行。应试之时。乃伊等进身之始。理宜循规蹈矩。岂应作奸犯科。无论外省之远。朕不复遣人前往查察。即在京师。每科委员搜检。如防盗贼。亦无此政体。而为士子者。顾乃顽钝无耻。习为固然。以致人心士风。日益隳坏。尚何望人才蔚起。为国家分猷宣力之寄乎。至于内场之弊。则又豫拟题目。剿袭雷同。千篇一律。总由平日不肯专心向学。惟务侥幸于一时。希图利禄。朱子云。场屋之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皆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试问今之为士者。能乎不能乎。二三场表判策论。既悬为令甲。士子自当一并留心。而平日视为具文。窗下并未寓目。惟有临时抄写之一法。若朕亦如四书之命题。则不能完场者。又不知几千人矣。朕心不忍。是以仍循其旧。以全伊等颜面。然嗣后若不留心研究。如向之弊。因循而不改。朕亦将如四书之命题矣。彼时莫谓朕不戒而视成也。不然者。岂科场之题。例应士子自拟。不应独开生面乎。从来为治之道。贵乎核实。一切因循姑息之习。皆当痛除。近者士风之嚣。一至于此。而好谀之人。浮薄之士。尚言国家人文日盛。以冀开恩科。广解额者。往往有之。初不以士习之邪正。文品之醇疵为念。嗣后若有以加科广额为请者。必加以违制之处分。著为令。至于议减中式之额。则非众所乐闻。或言士子类皆寒素。专藉科目为进身之阶。或言一习举业。则不能更为农商。谋生无计。甚至有言士心失望。或妄生议论。或别生事端者。此皆毫无识见之人。不知为政之体要。国家科目。岂为养老恤贫而设乎。若有造言生事者。是身投宪网。国法具在何能逃于天壤哉。夫国家旁求俊乂。本欲量能授官。以熙庶绩。若一味滥取广收。如何可得真才实济。现在解额已多。壅滞日甚。举人需次知县。约非三十年不可得。少年登科。及乎筮仕。已属衰迟。昏愦龙钟。难司民社。则是以无用之人塞有用之路。既于吏治有妨。而伊等当可用之年。又未遇应用之会。必相率而同归于无用。当此之时。为上者欲弃置之则无罪。欲姑用之又不可。伊等固自始伊戚。而办天下事者。又安可委曲迁就。以从人便。而贻误公事乎。朱子曾言取士之流弊己极。不可不一变。以今之士习观之。种种丑劣之行。既尽已败露。朕明知滥收之为害。精选之有功。若仍复大度包荒。不为整顿。朕不忍为也。盖爱惜培养者。朕之本怀。而慎重清厘者。政之大体。与其宽登选以启幸进之门。不如严俊造以收得人之实。此朕寓矜惜于整饬之中。曲为调剂。万不得己之苦衷也。其乡试中额。作何量为裁减之处。著大学士九卿会议具奏。此次经朕严训以后。如果文风日盛。士习克端。朕又何难停罢诸途。专用科目之人。并将此晓谕中外知之。寻议直省解额。酌减十分之一。查顺天上科。额中二百五十四名。内满洲、蒙古、汉军、除总加五经中额二名外。满洲、蒙古、额中三十名。酌减三名。汉军十三名。减一名。南北皿除总加五经中额四名外。南北皿均三十九名。各减三名。中皿向例、每十五卷中一名。酌改二十卷中一名。直隶贝字号。一百八名。除奉天夹字号中四名。宣化旦字号中四名。长芦等处卤字号中一名外。贝字号减九名。江南上江、五十名。减五名。下江、七十六名。减七名。浙江、江西、均一百四名。各减十名。湖南、四十九名。减四名。湖北、五十三名。减五名。福建、九十四名。除台字二名外。减九名。山东、七十六名。除四氏学三名外。减七名。河南、七十六名。减七名。山西、六十六名。减六名。广东、七十九名。除商籍、一名外。减七名。四川、六十六名。减六名。陕西、六十七名。除甘肃律字号二名。宁夏丁字号二名。榆林等七处木字号一名外。减六名。广西、五十名。减五名。贵州、四十四名减四名。云南、五十九名。减五名。以乾隆丁卯科为始。从之。   ○又谕、吏部郎中王应彩之弟王应纶、以怀挟搜出。在弟兄之间。原可不问及。但王应纶、当哈达哈面前。从口中吐出表判文。有何栽害之弊。而王应彩、逢人极口称冤。则是伊弟犯法。伊并不以为非。尚欲袒护。亦属不合。著交部察议。   ○又谕、江南海州、沭阳、赣榆、三州县。连岁被灾。今年虽收成较好。然元气未必全复。所有带徵之漕粮。系七八两年未完之项。今若分限两年。与本年新粮并徵。是仍于一年之内。并徵两年之米。小民未免拮据。著将此三州县、七八两年未完田地缓漕。于本年起、分限四年徵收以纾民力。该部即遵谕行。   ○工科给事中吴炜奏、科场搜检。凡情真罪当者。固不足惜。但以一二十人之不肖。累及千万人、露体亵慢。恐非所以培士气而鼓善类。且诸臣悬赏之令。每搜得一人。给银三两。闻有搜役辈、私入纸片以取利者。此中弊窦。请敕部详审真伪。以定怀挟确情。立法更为尽善。得旨。吴炜所奏、知道了。科场怀挟之弊甚多。势不得不严行搜检。至于搜到亵衣之内。原属非体。然若果无其人。则朕将治哈达哈等、以太过之罪矣。而无如竟有藏匿于裈裤中者。委查之员。何由豫知其孰为有、孰为无、而分别之。则不得不概行搜检。而朕虽欲全诸士子之颜面。竟无辞以责派查之臣为太过矣。然此等败类。必系目不识丁之人。而得与观光之列。总由学政滥行录送。以致紊乱考场。清浊不分如此。将来学政等、如何慎选录送。并搜检等事。如何详悉定例之处。著原议之大臣一并议奏。   ○辛酉。工部议覆、河南巡抚硕色奏称、硝磺严禁私贩。请地方凡殷实之家。愿开官硝店者。如、官盐店例。报官准开。贫民零卖硝觔。听照时价收买。并设印簿。逐日登填。月底送州县查核。庶免偷漏。查设立官店。可杜囤户私收。应如所请办理。但恐挟资贸易之人。图利居奇。难免轻出重入。抑勒价值等弊。且官为给照。易启胥役需索。应令该抚严饬地方官、务令店户按照时价。不得短价收买。遇采办官硝。及本地匠铺需用。须验明印批。始行发卖。并严禁胥役。毋得需索。岁底将各店户收发价值。及硝觔数目。逐一开明。出具并无偷漏甘结详报外。仍严饬文武员弁。实力稽查。毋致私贩出境。从之。   ○壬戌。秋分。夕月于西郊。遣宁郡王弘晈行礼。   ○正红旗都统等议覆、正黄旗汉军副都统王廷臣奏称、康熙年间、定例操演火器营。有排列鹿角、九进连环阵式。及不排鹿角、五十步老连环阵式。嗣后竟将老连环阵式。置而不演。请饬各旗。将二阵合操。应如所请。每年春秋二季。八旗四旗。各合操二次。遇卢沟桥兵部阅操之年。仍照旧例操演。又称、八旗炮位鸟枪。三年一次、于九月初一日起。赴卢沟桥操演一月。如遇秋禾晚熟。请改后半月。以免践踏。亦应如所请。于开操前、都统等委员查勘。如八月内、田禾尚未全登。及天雨泥泞。炮车难运酌量展限。或十日。或半月。余照旧于九月初一日开操。从之。   ○补行乾隆四年及七年分、福建省大计。卓异官十员。不谨官一员。罢软官一员。年老官五员。有疾官一员。才力不及官二员。浮躁官一员。分别升赏处分如例。   ○癸亥。遣官祭昭忠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