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科活人全书 - 第 16 页/共 42 页

木香(二钱五分) 大黄 牵牛(各五分)为末。神曲糊合丸。绿豆大。食前用楂肉煎汤。下五、七丸。   泻青丸   羌活 大黄(炒) 川芎 当归 防风 龙胆草 栀仁 为末。蜜丸。鸡头米大。淡竹叶煎汤。加沙糖调下一丸。   牛黄清心丸   治发热甚。心烦不宁。   生黄连(五钱) 川郁金(二钱) 黄芩 栀仁(各三钱) 牛黄(二钱五分) 辰砂(一钱五分)为末。用冬雪水调面粉糊丸。黍米大。灯心汤下七丸。   宣风散   大热利其小便而不愈者。以此下之。   槟榔(二个) 陈皮 甘草(各五钱) 生丑牛(二两) 炒丑牛(二两) 为末。二、三岁孩儿用五分。四岁孩子用一钱。食前蜜汤调下。易老加防风。本方有青皮。   初潮认证第五   麻为胎毒发于心。肺与相连热毒侵。咳嗽鼻中清涕出。更兼两目泪盈盈。   麻疹之证面必红。呵欠咳嗽鼻流浓。汪汪眼泪频频嚏。休作伤寒别证攻。   麻疹初潮。未现标时。必身热憎寒。头疼咳嗽。或吐。或干呕。或泻。或腹痛。或鼻塞。或鼻流清涕。喷嚏呵欠。眼胞浮肿。目泪汪汪。腮赤体疼。烦躁不宁。夫麻乃胎毒所发。毒者火也。麻疹小而色红碎密。其行于皮肤之间者。属手少阴心经。君火也。五脏心肺相连。肺位乎上。心经火旺。   则肺受之。故麻之发。惟肺受毒最重。其咳嗽者。肺因心火炎上。而肺叶焦举也。鼻流清涕者。鼻为肺之窍。以火烁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热则移于肝。肝之窍在目也。肝属木。木能生风。故有呵欠也。吐与干呕者。心火流入于胃也。肺与大肠为表里。肺热流于大肠。故眼胞浮肿。   腹痛而泄泻也。腮赤烦躁。心火旺也。喷嚏。肺经火邪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热证也。   然麻虽胎毒。未有不因时气冒感而发者。故其证与伤寒相似。而身热憎寒头疼体痛也。但治麻者莫作伤寒施治。当先以肺为主。总宜泻火清金。而泻火当用黄连、黄柏、栀仁、大青、元参、连翘之类。清金当用黄芩、知母、贝母、麦冬、石膏、天花粉、牛蒡子、地骨皮、桑白皮、杏仁之类。夫麻初起。既与伤寒相似。而认麻须细看两耳根下颈项连耳之间。以及背脊之下至于腰间。必有三五红点。此即麻之报标。如无红点以为证佐。则当以别证施治。此屡试屡验者也。若果有红点及现有前证相符。则是麻候。宜用宣毒发表汤去升麻、桔梗、甘草。或少加苏叶。或少加胡荽。或并去淡竹叶主之。或用葛根解肌汤去赤芍、甘草。加防风。或更加苏叶、枳壳主之。或用防风败毒散去桔梗、甘草、石膏、知母。或并去淡竹叶。加前胡、葛根主之。俱以灯心为引与服。以疏风解肌。托之出外。可以坐享平安。虽有吐泻。亦不必拘泥。麻出而吐泻自止。盖麻属热候。热冲胃则吐。热冲大肠则泻。此麻之常候。麻出热解。吐泻之证。不治自止。不必更忧吐泻之不止而妄治也。   朱曰 认麻法凡二十九字。于认麻时注意及之。自无错误。   热冲胃与大肠。有吐泻二证。自是经验之谈。且不治自止。有小儿者。知此可少解忧虑。   宣毒发表汤   治麻发热欲出未出时。各证并宜。凡地方麻疹发作之时。初潮之际。未明是否麻证。当以此方主之。纵非麻候。即是冒感伤寒。用之无碍。并附加减法于方尾。   薄荷叶(八分) 葛根 防风 荆芥穗 连翘 牛蒡子(炒) 木通 枳壳 淡竹叶(各一钱) 升麻桔梗 甘草 灯心引。(勿用生姜姜皮) 冬天寒月。可加苏叶。(八分) 又加葱白为引。暑月炎天。可加生黄芩。一钱总除升麻、甘草、桔梗不用。初潮无咳者。宜用留白陈皮以甚其咳。有咳切勿再加。初起往来潮热者。除淡竹叶。免解肤热。致麻难透表。在寒月仍宜加苏叶、葱白以疏表之。初潮潮热太甚者。加赤茯苓、生地黄。并可加生黄芩。不必拘麻初用寒凉毒伏麻不得出之说。正当用之。以保肺受火克之虞。但春冬寒月。黄芩等分。宜略少耳。初潮无汗。加葱白以发之。更略加衣被穿盖。以取其汗。使毒透。切不可遽用胡荽酒 之法。免助邪火内攻。   肺金重受其克。药中略加胡荽作引。稍可。初潮不食。不必治之。盖热毒内蕴。自必不食。热毒一解。自然能食。切勿加进食开胃之药。初潮即见喘促。加黄芩、葶苈、栝蒌仁。以清肺开胸。或更加姜汁炒白芥子、家苏子、莱菔子以降之。初潮呕吐。加竹茹、柿霜。(如无柿霜。用柿饼亦可。)初潮呃逆。加枇杷叶、竹茹。初潮鼻衄。加鲜茅根。初潮即现咽喉痛者。加射干。   倍用牛蒡子。初潮即现唇干、齿燥、舌胎枯黄、口渴等候。加麦冬、花粉、黄芩。甚则加黄连、黄柏、栀仁等味。以预解之。初潮热甚。大便坚实者。加火麻仁二、三钱以润之。用枳实以导之。免至闭塞。而热毒不得发越。致变紫黑。如便不通者。加生黑白丑牛末以利之。如利之不通者。必生气喘鼻扇逆证。即用黄连解毒东加大黄、牛蒡子、连翘、地骨皮、桑白皮以通之。如兼口渴者。并加麦冬、天花粉。初潮大便溏者。方内之枳壳等分减用。以为开泄之路。   庶可免便闭之患。初潮溏泄而有微汗。除薄荷、竹叶。不可兼用止汗止泄之品。以堵其发越之门。初潮泄泻者。除枳壳。初潮洞泄者。除枳壳。加猪苓、泽泻、以分利之。不可止泄。以塞其舒畅之机。初潮小便赤者。除薄荷叶。加赤茯苓。或更加车前子以利之。初潮小便不通者。合导赤散(方见二十六条)。除甘草。加车前子以通之。初潮溺血者。如生地黄、黄连、黄柏、黄芩、栀仁。俱可随意加入。更加牡丹皮以去其滞血。免使留而为殃。冬月寒天。无汗不咳者。量加蜜汁、和酒炒麻黄二、三分。其余诸证。不能备悉。宜因所见之证。加减而用。至于等分之轻重。须量人之大小。若月内半周婴儿。只宜以杯许与服。当令乳母代服。使药性流入乳中。儿食母乳。如同服药。   葛根解肌汤   治麻初起。发热咳嗽。或乍冷乍热。已现麻路。并宜初潮未明是否麻证。加减同宣毒发表汤。并附已现麻路加减于尾。(总除赤芍、甘草不用。)   葛根 前胡 荆芥穗 牛蒡子 连翘(去子) 蝉蜕(各八分) 木通(七分) 赤芍 甘草 灯心引桑白皮(蜜蒸) 贝母(去心姜汁蒸) 随意加入后药。已现潮热大甚者。加生地黄、地骨皮、赤苓。更可加黄芩。已现口渴者。加麦冬、天花粉。已现无咳者。不妨少加留白陈皮。已现无汗者。加葱白。已现气喘。加葶苈、栝蒌霜。喘甚者。加白芥子、苏子、萝卜子。(俱姜汁炒。)已现呕吐者。加柿霜、竹茹。已现鼻衄者。加茅根。衄甚者。更加黄芩、黄连。(俱生用。)已现大便坚者。加枳实、火麻仁。已现大便闭者。加丑牛。已现大便闭。用丑牛仍不通者。加生大黄、黄连、黄芩。已现大便溏者。加赤苓、泽泻。洞泄者。亦如之。已现小便赤涩者。加赤苓、泽泻。已现小便闭塞不通者。加车前子。并加枳壳。   防风败毒散   加减照前二方酌用。(总除甘、桔二味不用。)   防风 荆芥穗 连翘 牛蒡子 石膏 知母 木通 薄荷 枳壳 淡竹叶 桔硬 甘草 灯心引。   初热未明是否勿峻发表第六   初热之时证未明。医家诊视生疑心。此时且勿峻发表。略施清解得安宁。   初热不见麻路。不可发表。略宜清解。用利咽散主之。如见麻路。当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防风、枳壳、葱白主之。更加苏叶亦可。或以苏葛汤去赤芍、柴胡、甘草。加枳壳、葱白主之。如麻不出。则用苏葛汤去柴胡、赤芍、甘草。加蜜酒炒麻黄以发之。或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淡竹叶、桔梗、甘草。加苏叶、葱白。或加蜜酒炒麻黄。开提腠理。或用浓衣绵絮盖之。得汗自头至脚。渐减衣被。使皮肤通畅。腠理开豁。而麻易出。纵不出。不可再汗。恐致亡阳之变。只宜频以葱白汤与服。使毛窍中微汗润泽。其麻自出。庶无热闭发搐之患。   既出之后。可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淡竹叶、石膏、知母、桔梗、甘草主之。不可无表。防其内伏。既出而潮热甚。或兼口渴者。则石膏、知母、竹叶并宜用之。且更可加地骨皮、生地黄、麦冬之类。以清其热。而凉其血。以生其津也。更可加枯黄芩以清肺。生黄连以泻心。而诸候不生矣。   朱曰 不发表。麻何从出。勿峻发表。恐发之太过。或变生他证耳。   利咽散   治咽喉肿痛。   牛蒡子(炒) 元参 防风 水煎服。   苏葛汤   (联杏心法方) 治麻初热未明证候。   苏叶 粉葛 木通 元参 黄连(微炒用) 连翘 防风 黄芩 柴胡 赤芍 甘草 无汗加蜜酒炒麻黄。发热太甚者。加牛蒡子。(炒五分)发热太甚不止。加鲜骨皮、生地黄。如热不太甚者。黄连、黄芩俱去之。加枳壳、荆芥穗。葱三根引。水煎热服。   避风寒第七   麻证须当避风寒。不避风寒肤燥干。腠理闭密毒难出。后生危证有千般。   风寒本自外来。麻证终始最宜速避。如或不谨。失于避忌。一受风寒。则令肌肤干燥。腠理闭密。遂至麻毒不得发越。而难出矣。初潮之时。若能避忌。麻则易出。毒则易解。自无后患。正出之际。不知避忌。麻为风寒所触。出必复收。致毒积于内而不得解。变证生焉。已收之后。切宜避忌。若不避忌。留毒难尽。变证无穷。轻者证延日久。咳嗽与痰疾终身不愈。重者必变危证而难救也。是以麻收之后。必待二七之后。热退身凉。无痰不咳。饮食如常。精神复旧。方可不避。慎之慎之。   忌恣食生冷物骤用寒凉药第八   麻属火候多烦渴。病者时喜食凉物。初热未出也须禁。纵之恣食毛孔密。   麻用寒凉本所宜。也须审时而察机。大寒遽用麻难出。伏毒内攻咎在医。   麻本火候。自发热至出透之日。未免有口渴烦躁。故多喜食冷物。盖麻证属火。食冷虽曰无妨。然生冷等物。麻证始终当忌。何则。夫麻最要透表。只宜温暖饮食。以候其透表。若于初潮未出之际。而食生冷。冰伏火邪。则毛孔闭密。而毒火难出矣。即透表之后。亦忌食生冷。但柿饼、秋白梨、连藕、荸荠可以略用。桃、李、梅子、柑橘、石榴、菱角等物。又在所必忌。然非但患麻者。生冷等物忌食。即医家治麻。寒凉之药。亦不可骤用。夫麻初发热之时。而最忌寒凉之品者。盖恐冰伏麻毒。使毒瓦斯郁遏而不得出。而成内攻之患也。古人谓天气暄热。宜用辛凉之味。如黄连解毒汤之类。不知天时之暄热热气。岂寒凉之药所能解也。今若骤用寒凉。恐不足以解外热。而适足以阻内热。使之不得出也。曾见有一岁孩子出麻。发热未见点时。而发惊搐。医家认作急惊。用寒凉之药攻治。致麻毒隐隐在皮肤之内。不得出表。后一医以滋阴为主。用四物等剂。亦不获效。   烦闷声哑。数日而死。此可以知骤用寒冷、冰伏麻毒之为害也。今因天时暄热。而执泥岁气之说。   骤用寒凉。岂理也哉。故治麻者。凡于麻初出之时。虽有身热、烦渴等证。宜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甘草、桔梗、升麻。少加酒炒黄芩三、五分以清之。切不可遽投黄连、黄柏、栀仁等味。恐冰麻毒而内伏。致麻不得外出。后虽设法宣表。而麻终不得出矣。可不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