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类方 - 第 21 页/共 217 页
黄 (五钱) 甘草(三钱) 香白芷(二钱五分) 本 升麻(各二钱) 草豆蔻 橘皮(各一钱半)
麻黄 当归(各一钱) 莲花青皮(七分) 柴胡(六钱)
黄柏(少许)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食前服。
桂枝加附子汤(仲景)
桂枝(去粗皮,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切作八片)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新加汤(又名桂枝芍药半夏生姜汤)
桂枝汤内加人参一两,芍药、生姜各三钱。加水四升。
巴戟丸(《发明》) 治肝肾俱虚,收敛精气,补真戢阳,充悦肌肤,进美饮食。
白术 五味子 川巴戟(去心) 茴香(炒) 熟地黄 肉苁蓉(酒浸) 人参 覆盆子 菟丝子(酒浸) 牡蛎 益智仁 骨碎补(洗,去毛) 白龙骨(各等分)
上十三味,为末,蜜丸桐子大,焙干。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三服。此药补精气,止汗。
神珠丹(一名离珠丹) 治下焦元气虚弱,小腹疼痛,皮肤燥涩,小便自利,足 寒而逆。
杜仲(炒去丝) 萆 巴戟(各二两) 龙骨(一两) 破故纸(三两,炒) 诃子(五个) 胡桃仁(一百二十个) 砂仁(半两) 朱砂(一钱,另研)
上九味,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温酒或盐汤送下。(气不化,小便不利,湿肌润滑。热蒸阴少,气不化,气走小便自利,皮肤燥涩,为迫津液不能停,离珠丹主之。
弦数者,阳陷于内,从外而之内也。弦则带数,甲终于甲也。紧则带洪,壬终于丙也。若弦虚则无火,细则有水,此二脉从内之外也,不宜离珠丹。)
胡椒理中丸(见痰饮。)
铁刷汤 治积寒痰饮,呕吐不止,胸膈不快,不下饮食。
半夏(四钱,汤泡) 草豆蔻 丁香 干姜(炮) 诃子皮(各三钱) 生姜(一两)
上六味, 咀,水五盏,煎至二盏半,去滓,分三服无时。大吐不止,加附子(三钱),生姜(半两)。
桂附丸(《宝鉴》) 疗风邪冷气入乘心络,脏腑暴感风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乍间乍甚,经久不瘥。
川乌(炮,去皮脐) 黑附(炮,去皮脐,各三两) 干姜(炮) 赤石脂 川椒(去目,微炒) 桂(去粗皮。各二两)
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觉至痛处即止;若不止,加至五十丸,以知为度。若早服无所觉,至午时再服二十丸。若久心痛服尽一料,终身不发。
大建中汤 治内虚里急少气,手足厥冷,小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阴缩,或腹中寒痛,不堪劳,唇口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热而烦冤酸疼,不能久立,多梦寐。
黄 当归 桂心 芍药(各二钱) 人参 甘草(各一钱) 半夏(泡,焙) 黑附子(炮,去皮。
各二钱半)
上八味,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二气丹 助阳退阴,正气和中。治内虚里寒,冷气攻击,心胁腹满刺痛,泄痢无度,呕吐不止,自汗时出,小便不禁,阳气渐微,手足厥冷。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痢,少气羸困,一切虚寒痼冷。
硫黄(细研) 肉桂(去粗皮。各二钱半。) 干姜(炮) 朱砂(别研为衣。各二钱) 黑附子(大者一枚,去皮脐,炮制,半两)
上为细末,研匀,面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煎艾盐汤下。
附子理中丸 治脾胃冷弱,心腹 疼,呕吐泻痢,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冷,心下逆冷满闷,腹中雷鸣,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
人参(去芦)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和丸,每一两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稍热服,食前。
八味丸 还少丹 天真丹 双和汤(俱见虚劳。) 定志丸(见惊。)
益黄散(钱氏)
陈皮(一两) 青皮 诃子肉 甘草(各半两) 丁香(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或三钱,水煎服。(海藏云:此剂泻脾以燥湿。)
小青龙汤(见咳嗽。) 四逆汤(见厥。)
大已寒丸(《和剂》) 治脏腑虚寒,心腹 痛,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手足厥冷。
荜茇 肉桂(各四两) 干姜(炮) 良姜(各六两)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汤下,食前服。
第一册
往来寒热
小柴胡汤(仲景) 治伤寒四五日,往来寒热,胸满心烦喜呕,风温身热,少阳发热。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味小柴胡汤 即前方加山栀、牡丹皮。
柴胡四物汤(《保命》) 治日久虚劳,微有寒热,脉沉而数。
川芎 当归 芍药 熟地黄(各一钱半) 柴胡(八钱) 人参 黄芩 甘草 半夏(各三钱)
上为末,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