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疡医 - 第 66 页/共 122 页

鹤膝风(又名鼓槌风。)两大小腿瘦如芦柴,止有膝盖大者,行履不得。   加味小续命汤用小续命汤料,内加萆 、川楝子、独活、干木瓜, 咀,不用生姜,用水煎熬,于碗底先放麝香少许,去滓,倾于碗内服之。服至数十帖后,加五积散同煎服,永瘥。一方,用紫荆皮老酒煎,候温常服。   罗氏 螂丸 治鹤膝风,腰膝风缩之疾。   (头尾全者生,一条) 桃仁(生) 白附子 阿魏 桂心 安息香(桃仁同研) 白芷(各一两) 乳香 没药(各七钱半,以上九味,用童便、酒二升,炒热,另处) 北漏芦 当归 白芍药牛膝 羌活 地骨皮,威灵仙(各一两,共为末)   上炼蜜丸,弹子大,空心,温酒化下一丸。胡楚望博士,病风痉,手足指节皆如桃李,痛不可忍,服之悉愈。   丹溪治一丈人,年七十,患脚膝疼,稍肿。   生地黄 当归头 白芍药 苍术 炒柏(各三钱) 川芎 桂(各二钱) 木通(一钱半)   分四帖。煎取小盏,食前热服。   一男子,年近三十,滋味素浓,性多焦怒,秋间,髀枢左右一点发痛,延及于膝,昼静夜剧,恶寒,口或渴或不渴,或痞或不痞。医多用风药兼用补血。至次年春,其膝渐肿,痛愈甚,食渐减,形瘦羸。至春末膝肿如桃,不可屈伸。诊其脉,左弦大颇实,寸涩甚,大率皆数。知其小便必数而短,遂作饮食痰积在太阳、阳明治之。炒黄柏一两,生甘草梢、犀角屑、苍术盐炒各三钱,川芎二钱,陈皮、牛膝、木通、芍药各五钱,遇暄热加条芩三钱,为细末。每三钱重,与生姜自然汁同研细,多少以水荡起,煎令沸,带热食前饮之,一昼夜四次与。至半月后数脉渐减。痛渐轻,去犀角加牛膝、败龟板半两,当归半两,如前服。又与半月,肿渐减,食渐进,不恶寒。   唯脚膝酸软,未能久立久行,去苍术、黄芩,时当夏热,加炒黄柏至一两半。予根据本方内加牛膝,春夏用茎叶,冬用根,杵取汁用之,效尤速。须断酒肉、湿面、胡椒。当仲夏,加生地黄半两,冬加茱萸、桂枝。   换骨丹 通治风,兼治鹤膝风。   防风 牛膝 当归 虎骨(酥炙,各一两) 枸杞(二两半) 羌活 独活 败龟板秦艽 萆 松节 蚕砂(各一两) 茄根(洗,二两) 苍术(四两)   酒浸,或酒糊丸,皆可。   脚筋急痛,煮木瓜令烂,研作粥浆样,用裹痛处,冷即易,一宿三五度,热裹便瘥,煮木瓜时,入一半酒煮之。 子和治岭北李文卿,病两膝膑屈伸有声,剥剥然,或以为骨鸣。戴人曰:非也,骨不戛,皆能鸣,此筋湿也,湿则筋急,缓者不鸣,急者鸣也,若用予之药,一涌一泄,上下去其水,则自无声矣。文卿从之,既而果然。 州守张天泽,左膝肿痛,胸膈痞满,饮食少思,时欲作呕,头晕痰壅,日晡益倦,此脾肺气虚,用葱熨法,及六君加炮姜,诸证顿退,饮食少进。用补中益气加蔓荆子,头目清爽。间与大防风汤十余剂,又用补中益气三十余剂而消。通府刘国威,先筋挛骨痛,右膝漫肿,用化痰消毒之剂,肿痛益甚,食少体倦。加祛风消毒等药,寒热作呕,大便不实。用二陈除湿之类,肿起色赤,内痛如锥。余诊其脉,滑数而无力,此脓已成,元气虚而不能溃也,用十全大补汤四剂,佐以大防风汤一剂而溃,又百余剂而痊。 一儒者,腿筋弛长,月余两膝肿痛,此阴虚湿热所乘也,用六味丸为主,佐以八珍汤加牛膝、杜仲,间以补中益气汤,三月余而消。 一男子腿痛膝肿,脉浮按之弦紧,此肝肾虚弱也,用大防风汤二剂已退。   彼惑于附子有毒,乃服治疮之药,日渐消瘦,虚症渐至,复救治。予曰:倦怠消瘦,脾胃衰而不能营运也。小便不禁,膀胱虚而不能约制也。燥热虚痞,胃气弱而不能化也。惚恍健忘,精神失而愦乱也。恶证蜂集,余辞之,后果殁。 此症多患于不足之人,故以加减小续命、大防风二汤有效,若用攻毒药,必误。 一妇膝肿痛,遇寒痛益甚,月余不愈,诸药不应,脉弦紧,此寒邪深伏于内也,用大防风汤与火龙丹,治之而消。 大抵此证虽云肿有浅深,感有轻重,其所受皆因真气虚弱,而邪得以深袭,故附骨痈疽,及鹤膝风证,肾虚者多有之。前人用附子者,以温补肾气而又能行药势,散寒邪也。亦有体虚之人,秋夏露卧,为冷气所袭,寒热伏结,多成此证,不能转动,乍热而无汗,按之痛应骨者是也。若经久不消,极阴生阳,寒化为热而溃也。若被贼风所甚伤,患处不甚热,而洒淅恶寒,不时汗出,熨之痛少止,须大防风汤、火龙膏治之。又有挛曲偏枯,坚硬如石,谓之石疽。若热缓积不溃,肉色赤紫,皮肉俱烂,名缓宜,其始末皆宜前汤,欲其驱散寒邪,以补虚托里也。   大防风汤 治足三阴经亏损,外邪乘虚,患鹤膝风或附骨疽,肿痛或肿而不痛,不问已溃未溃,用三五剂后,更用调补之剂。   附子 牛膝(各一钱) 白术 羌活 人参 防风(各二钱) 川芎(一钱半) 辣桂 黄白芍药 杜仲 熟地黄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煎服还少丹 治足三阴经虚损,患膝风等证,又补脾肾、进饮食之良剂也。   肉苁蓉(酒浸,去甲) 远志(甘草汤泡,去骨) 香(炒) 巴戟(去心) 枸杞子 山药牛膝 石菖蒲 杜仲 熟地黄(为膏) 五味子 白茯苓 楮实子 山茱萸(肉,各等分)   上为末。用红枣肉同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温酒下,每日三服,白汤亦可。   经进地仙丹 换骨丹(二方,并见杂病五卷。)   〔素〕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骨空论,下同。经云:辅骨上横骨下为楗。王注云:髀辅骨上,横骨下,股外之中,侧立摇动取之,筋动应手。滑寿云:楗骨之下为髀枢,盖楗即两骨相接处,为楗也。)   坐而膝痛,治其机。(经云:侠髋为机。王注云:髋骨两傍,相接处,滑寿云:髋骨侠腰两傍,髋骨为机,机后为臀。) 立而暑解,治其骸关。(经云:膝解为骸关。王注云:暑,热也。若膝病起立,而膝骨解中热者,治其骸关。经云;起而引膝骨解之中也。滑寿云:侠膝解中,为膑。) 膝痛,痛及拇指,治其。(经云,辅上为 。王注云: 为膝解之后,曲脚之中,委中穴。) 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经云: 上为关。王注云:关在 上,当楗之后,背立按之动摇,筋应手。)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臂内。(王注云:大杼穴也。) 连 若折,治阳明中俞 。(王注云:若膝痛不可屈伸,连 痛如折者,则针阳明穴,中俞 ,三里穴也。) 膝痛若别,治巨阳、少阳荥。(王注云:若痛而膝如别离者,则治足太阳荥、通谷穴,足少阴荥,然谷穴也。) 淫泺胫酸,不能立久,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外上当作外踝上。王注:淫泺,谓似酸痛而无力也。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   上楗、机、骸关、诸穴,更参订之。   〔灵〕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之,发而间之,针大如厘,刺膝无疑。(杂病篇。)   〔玉〕 鹤膝风肿及腿痛。髓骨(在膝盖骨上一寸,梁丘穴两傍各五分,针入五分,留一吸泻之。)   膝关(关膝盖骨下,犊鼻内傍,横针透膝眼,在犊鼻外傍,禁灸,留八呼泻之)   〔集〕 又法 膝关 委中 (三寸半;但紫脉上出血为妙) 三里(不已,取下穴) 阳陵泉中院 丰隆〔通〕 膝肿 行间〔撮要〕 阳陵泉(横透阴陵泉,补生泻成) 阴陵泉(横透阳陵泉,补生泻成) 膝关(法见前《玉龙》下)   〔世〕 脚拗痛 委中(出血)   〔桑〕 脚膝痛筋急 风池 三间 三阴交 三里   卷之四 胫部(十七)   胫疽   《灵枢》曰: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如赤豆至骨,急治之,不急治害人也。   卷之四 胫部(十七)   胫阴痈   或间:足小肚内侧,微红微肿,坚硬如石三四寸许,痛楚难禁,何如?曰:此名黄鳅痈。属足太阴与足厥阴二经湿热,又积愤所致。宜服五香汤、流气饮,加牛膝、木瓜、防己、黄柏。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或万病解毒丹。不足者,十全大补汤加牛膝、木瓜。若过时溃出清水,虚火上升,呕吐不食者不治。   卷之四 胫部(十七)   三里发   《鬼遗》云:三里两处起痈疽,初发如牛眼睛青黑,便五七日破穴,出黑血汁,脓肿攻膀肚连腿里,拘急冷疼,此因伤筋气劳力所成。宜用汤药注射其外,毒自平息矣。   卷之四 胫部(十七)   接骨发   《鬼遗》云:两脚接骨,近上膀肚下一处,起丹疽,如胡桃大,硬如物打磕之状,不苦疼,但肿急胀,虑其损筋,亦须早出脓毒,可保平安也。   卷之四 胫部(十七)   骗马坠   《鬼遗》云:垂珠左右两处起痈为骗马坠。初起大小不定,此处微实皮肉薄,纹紧,口亦难合。疮初起,宜以消散药贴令内消,此处亦易成漏疮。唯宜消散之,硬即恐缓慢难为功矣。又云:交HT 一处,近棱在线亦为骗马坠,防漏,(俗名跨马痈是也。)   卷之四 胫部(十七)   青蛇便   或问:足肚之下结块,长二三寸许,寒热大作,饮食不进何如?日;此名青蛇便。属足少阴与足太阳经,由肾经虚损,湿热下注所致。头向上者难治。头向下者刺出恶血,服活命饮加木瓜、牛膝、黄柏,或乌金散、紫金丹选用。老弱之人,呕吐腹胀,神昏脉躁者死。   青蛇便生小膀上下,头生望上攻,走入腹者,不可治。头生向下,尾在上即为顺可治也。急服二十六味托里散;外用神方铁箍散,姜汁、陈醋、猪胆同调敷之。上望下赶,蛇头上用三棱针,针入二寸出黑紫血,出针急下保生散,用纸捻蘸药送入。   卷之四 胫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