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疡医 - 第 52 页/共 122 页
防风(去芦) 木通(各半两) 黄丹(七两) 垂柳枝(三两) 松脂(二两) 麻油(一斤二两)
上除琥珀、丁香、桂心、朱砂、木香为细末。余药细绕,以油浸一宿,入铛中以慢火煎,候白芷焦黄,漉出;次下松脂末,滤去滓再澄。清油却入铛中,慢火熬下黄丹,以柳木篦不住手搅,令黑色滴水中成珠不散,看软硬得所,入琥珀等末,搅匀,瓷器盛。用时看大小,用火 纸上匀摊贴。
蜂房膏 治热毒瓦斯毒结成瘰 。
露蜂房(炙) 蛇蜕(炙) 玄参 蛇床子 黄 (锉,各三分) 杏仁(一两半) 乱发(鸡子许) 铅丹蜡(各二两)
上先将前五味锉细,绵裹,用酒少许浸一宿,勿令酒多。用油半斤,内杏仁、乱发,煎十五沸,待发消尽,即绵滤更下铛中;然后下丹、蜡又煎五七沸,即泻出于瓷盆中盛。
取贴疮上,一日一换。
铁筒拔毒膏 治痈疽、疖毒、瘰 、六瘤、疔疮、顽癣、痔漏、痣 、恶疮、肿疡,一切恶肉恶核等毒。已成者,贴破脓腐即去;未成者,自然消散。其毒虽不能全消,亦得以杀其毒也。
荞麦秸灰 桑柴灰 矿锻石(各三碗) 真炭灰(一盏)
上将四灰和匀,用酒漏一个,将棕帕塞住窍。用水三十碗,熬滚淋灰汁。将汁复熬滚,复淋过,取净药力慢火入瓷罐煎熬,以纸数重固口,熬至一碗为度。乘滚入矿锻石末搅匀,如糊之样,入黄丹取如微红之色,密封固罐口候冷;次日将浓实瓷罐收贮,密塞其口。每用少许,涂毒顶之上,实时咬破,不黑又贴,以黑为度。如药干以唾调涂。如要急用,只将烧大柴灰九碗,锻石三碗,淋灰汁熬浓汁如前,制用。更有枯瘤膏、十陈膏,治法并同。
黑虎膏 治瘰 诸疮神效。
大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当归(各一两) 木鳖子(五钱) 穿山甲(三钱) 乱发(一丸) 蛇蜕(一条) 麻油(一斤) 黄丹(水飞炒, 八两,无真的,以好光粉代之,妙) 乳香(一两) 没药(五钱) 阿魏(一钱半)
上将前九味,锉碎,入油浸五七日,煎熬微黑,滤去渣。入黄丹慢火熬成膏,候冷入乳香、没药、阿魏末,搅匀,油纸摊贴。
十香膏 治五发、恶疮、结核、瘰 、疳 、疽痔。
沉香 麝香(各一钱) 木香 丁香 乳香 甘松 白芷 安息香 藿香 零陵香(各五钱,为细末) 当归 川芎 黄 木通 芍药 细辛 升麻 白蔹 独活 川椒 本菖蒲 浓朴 商陆根 木鳖子 官桂(各二钱,锉) 桃仁 柏子仁 松子仁 杏仁(各五钱)
槐枝 桑枝 柳枝 松枝(各二两,锉) 没药 轻粉 雄黄 朱砂 云母石 生犀角 乱发灰白矾灰(各二两,另研如粉) 真酥 羊肾脂 猪脂(各二两) 黄丹(一斤) 清芝麻油(三斤)
上先用木炭火炼油香熟,下一十六味锉碎药,并四枝、四仁,熬至紫黑色,出火滤去渣;入酥脂煎十余沸,再以新绵滤过,油澄清,拭铛令净;再入火上煎油沸,下丹,用湿柳枝作篦子,不住搅熬一日,滴在水中成珠不散则成也,离火入十味药末搅匀,再上火,入云母等粉八味,轻煎令沸,出火不住搅一食时,于瓷盒内密封收。每用量疮口大小,绯帛上摊贴之,肠胃痈疽可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心温酒送下。
又方 治瘰 已破,核不腐,致疮口不敛。或贴琥珀膏,不应,用时效针头散敷之以去腐肉,以如神散敷之,更服益气养荣汤。若气血虚者,先服益气养荣汤,待气血稍充,方用针头散,仍服前汤。
〔丸〕治瘰 上先于疮上灸三壮,然后用药溃作疮口。用新活鳝鱼截长一指大,批开,就掩在疮口上。少时,觉疮内痒,急揭起鱼,觑鱼上有细虫如马尾一节,虫出如卷。三五次取尽虫子后,用敛疮口药。
龙脑 乳香(各一字) 麝香 粉霜 雄黄 轻粉(各半钱)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小麦大。每用一丸两丸, 在疮口内,觉肿痛是效。
洗方拔毒汤 治瘰 ,百杂疮肿,悉能内消。
防风 荆芥 羌活 独活 细辛 本 川芎 白芷 大黄 苦参 当归 赤芍药 威灵仙 玄参何首乌 黄柏 甘草 蜂房 甘松 藿香 苍术 石菖蒲 零陵香 枸杞子上葱白、川椒煎水热洗,又用绵布二帖,煮热蒸熨。
针灸法《灵枢·寒热篇》黄帝曰:寒热瘰 ,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然?岐伯曰:此皆鼠寒热之毒瓦斯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鼠 之本,皆在于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黄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上经一章,皆从经脉取脏腑之本,以治瘰 之本也。其末出于耳下,或耳后下颈至肩上,或入缺盆中者,当于手足少阳经取之,或针、或灸如后穴。
〔扁〕 瘰 :天井 肩井〔撮〕 瘰 :天井(半寸,灸七壮泻之)
〔东〕 腋下肿,马刀挟瘿,善自啮舌颊,天牖中肿,寒热:临泣 丘墟(各一分,灸五壮)
太冲(一分,灸三壮) 腋下颈项肿:天池(顺皮三分,灸七壮) 如颔肿,加后溪(二分,灸五壮) 腋下肿马刀、挟瘿,喉痹:阳辅(五分,灸二七壮) 申脉(一分,灸三壮,立愈)
〔甲〕 胸中满,腋下肿马刀、 ,善自啮舌颊,天牖中肿,淫烁胫酸,头眩,枕骨颔腮痛,目涩身痹,洒淅振寒,季肋肢满寒热,胁腰腹膝外 痛,临泣主之。马刀肿 ,渊腋、章门、支沟主之。出于颏下,或至颊车者,当于手足阳明经取之,或针、或灸如后穴。三里(足阳明) 合谷(手阳明)
〔丹〕 捣生商陆根作饼子,置于瘰 上,艾柱灸饼子上,干即易之,灸三四饼。
〔世〕 当 上贴肉灸十四壮,神效。
〔东〕 瘰 、马刀,将先出一疮,用四楞铁环定住,不令出移,破作口子。以油纸捻之,勿令合了,以绝其疮之源,其效至速。如疮不破,或病患不肯破,更以药涂之,三日一易之,以龙泉散主之。(方见前。)
此穴治瘰 之秘法。盖瘰 属肝胆二经,故患在耳前后、项腋之间,男子多因恚怒,亏损肝经之血,阴火内作,或不慎起居,耗损肾水不能生肝血。妇女多因恚怒,伤肝火,动血燥,或郁结伤脾,火动血耗。或患于胸乳间,亦属前经。此证若因恚怒伤肝,气血壅遏而不愈者,宜灸此穴,疏通经络。若因久郁怒,元气亏损而不愈,当推其所属而调补化源。如取其穴,当以指甲掏两肘、两肩四所,患处觉酸麻方是其穴。
又方 灸瘰 未成脓者,用大蒜切片,如三钱浓安患处,用艾壮于蒜上灸之,至三五壮换蒜,每日灸十数蒜片,以拔郁毒。如破久不合,内有核,或瘀肉,此因血气不足,不能腐烂,以铜钱挺轻轻连衣膜取去,纵取重亦不痛,不必畏惧。更用江西豆豉为末,唾津和为饼,如前灸之,以助阳气。内服补药,外贴琥珀膏,或太乙膏,疮口自合。
肩尖肘尖二穴图 《灵枢》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
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肺脉微涩为鼠 ,在颈、肢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
卷之三 肩部(六)
肩疽
《灵枢》云:发于肩及 ,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逆 之。 《鬼遗》云:疔疽发两肩,恶血留结内外,荣卫不通,发成疔疽。五日肿大,令人口噤寒战,十二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陈〕 干疽肿发,起两肩及两大臂,连胛骨,二七日痛不息,亦不可动,五十日身热不赤,六十日可刺。刺之无血者死。 或问:肩上生疽何如?曰:此处手足三阳交会之所,名曰肩疽。由风热郁结所致,或因负重损伤而作。服乌金散、胜金丹、活命饮,加柴胡、桔梗。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补汤托之。
卷之三 肩部(六)
肩胛疽
或问:肩肿内痛渐至溃烂成疮何如?曰:此名太阴疽,即莲子发。属手太阴肺经,积热所致。宜活命饮加桔梗、黄 。夺命丹、胜金丹、黄 木香散选用。壮实者,八阵散、一粒金丹下之。赤色者可治,青黑者不治。喘嗽大渴胸满,脉微者死。
卷之三 肩部(六)
左右串
或问:左右搭串何如?曰:左肩骨上生疽,串于右者,可治;右肩骨,上生疽,串于左者难治。古有此说,愚谓不然。攻注左右者,气血不调,阴阳交错也。宜胜金丹、活命饮加羌活、桔梗。壮实者,八阵散、一粒金丹下之。七恶证少,何虑难痊,元气虚惫,治之何补哉。
卷之三 肩部(六)
缺盆疽
或问:一人年六十,肩前陷中生疽,寒热大作,饮食少进,肩背拘急,小水不利,胸腹膨胀何如?曰:是名缺盆,又名锁骨疽。属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宜隔蒜灸,先服紫金丹、夺命丹而恶证退,惟苦小水不利,投以六一散而利,后服十全大补汤而安。若治之稍缓,必致溃烂,是经少血多气,疮口不合,危笃者多矣。
卷之三 肩部(六)
肩后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