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第 8 页/共 115 页
族某 有年,力农中 ,恶热无汗,腹痛自利,唇干肌槁,舌焦而燥,脉小数,乃热烁肌消,阳津阴液俱涸也。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用花粉、麦冬,沙参、黄芩(酒炒)、枳壳、白芍、丹皮、鲜石斛、甘草,三服舌润利稀,腹不痛,身热减。去沙参、黄芩、枳壳,加青蒿、知母(酒炒)、滑石、赤苓、生地、车前子、灯心。数服热退利止,呃逆间作,少寐,此胃虚有痰。用淡竹茹、杏仁、潞参、茯神、当归、白芍、柿蒂、橘红、枣仁,二服呃止熟寐,又调补乃平。
族某 禀赋素弱,中年暑热伤气,神倦嗜卧,食少肢麻,闻腥欲呕,脉右虚左促。按东垣论长夏湿热损伤元气,肢倦神少,足痿软,早晚发寒厥,日午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不足也。此症虽未至甚,然热伤元气,久则水不胜火,发为骨痿。先服清暑益气汤,苍术改生白术,去泽泻、升麻、干葛,加归、芍、半夏、石斛、茯神。后服生脉散,又服大补元煎,加橘络、桑枝膏,丸服而安。
张 暑热作劳,汗泄面垢,初起吐蛔,厥阴受病,已非浅恙。消导表散,延至谵妄神昏,舌心灰而尖绛,齿燥鼻煤,津液告涸,脉虚细涩数,邪陷营络。治者徒知下焦火亢,用黄柏、知母,苦寒直降,与心包袭入暑邪全不相涉。更医,用羚羊角、陈海 ,泄胆热而降肺火。究竟治不中病,使热邪漫布,神明渐昏。昔人治邪入心包,每用芳香宣窍逐秽,如至宝丹之类。若得痰热净扫,如清风卷雾,神识稍开,方不至内闭外脱。
然症险难挽,姑据理论治而已。犀角尖(磨汁冲)、连翘心、赤芍、丹皮、佩兰叶、琥珀、石菖蒲(捣汁冲)、鲜荷梗煎服。明晨颇觉神气清爽,更酌加梨皮、灯心、麦冬、银花。煎送至宝丹,乃穷乡一时竟同返魂香,无觅处矣。
王 脉不鼓指,渴不多饮,舌尖绛,身热语谵,肢冷溺浑赤,伏暑晚发,热深厥深之象。川连(酒制三分)、元参、连翘、山栀、麦冬(各钱半)、石斛、梨肉、赤苓(各二钱)、灯心、滑石(各四分)。一服而手足温,谵语息。去川连加生地,再服再汗而解。
幼儿 伏暑秋发,头痛壮热,燥渴引饮,自汗,手足心如烙,脉洪而疾,溺赤而浊。由素禀阴虚,伏邪内烁,仲景所谓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不寒痹热,令人肌肉消烁者也。宜甘寒生津,以解热烦。用生地、知母、麦冬、石斛、丹皮、花粉、甘草、鲜芦根、鲜荷梗,一服汗彻身凉。越日再发,觉热气由腹背上蒸,顷刻如焚,一日夜渴饮唇干。前方去丹皮、荷梗,加石膏,一服热退。越日又发,一日两夜汗出热不解。去石膏,加鲜地黄、绿豆皮、车前穗,又服又退。越二日,夜分又发热,势较轻,原方再加通草、滑石、青蒿,半夜热退,调理而安。(暑必挟湿,此症历四五发,于清暑中必兼利湿,方得热退凉解。)按暑湿伤人,随发者浅,迟至秋后为伏气,晚发者深,其候脉色必滞,口舌必腻,或微寒,或单热,头重脘痞,渴烦溺浊,午则甚,暮尤剧。
一次汗则邪一次散,比伤寒势较缓,比疟疾发无时,秋来此症最多,名曰伏暑晚发,不似风寒之邪,一汗辄解。
温热之症,投凉即安。以暑湿为熏蒸粘腻之邪,故难骤 耳。
汤氏 灼热无汗,下泻后重,舌干少润,脉缓大,乃湿热交蒸。用六一散加薄荷、青蒿、麦冬、藿香、赤苓、石斛、绿豆皮、车前穗、灯心。一啜热退,去首四味,加猪苓、枳壳,泻止。
卷之一
湿症论治
(风湿 湿热 寒湿 暑湿 中湿附)
湿为阴邪,乃重浊有质,不比暑热弥漫无形,其自外受者,雾露泥水,由地气之上蒸,经所谓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自内生者,水谷生冷,由脾阳之不运,经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湿蒸于上,则头胀如蒙,经所谓因于湿,首如裹也。湿感于下,则跗肿攻注,经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也。在经络则痹痿重着,经所谓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也。在脏腑,则呕恶肿胀,小水赤涩,经所谓湿胜则濡泻也。又或在肌表,则恶寒自汗;在肉分,则麻木浮肿;其身重如山,不利转侧;腰膝肿,筋骨痛;小溲秘,大便溏。则有湿兼风者,有湿兼热者,有湿兼寒者,有湿兼暑者,有中湿而口 舌强,昏不知人,类中风者。不得误作中风症治。在表在上,宜微汗;在里在下,宜渗泄;中虚,宜实脾;挟风而外感者,宜解肌;挟寒而在半表半里者,宜温散;挟暑热而滞于三焦者,宜清利分消;其湿热蒸痰,内闭昏厥者,宜宣窍逐秽,此治湿之要也。
〔湿阻上焦〕头胀脘闷,不饥溺涩,宜开肺气,通膀胱。桔梗、通草、滑石、半夏、栝蒌、浓朴、杏仁、蔻仁、薏米、茯苓、香豉、淡竹叶等。
〔湿滞中焦〕肠胃属腑,湿久生热,传送既钝,大便不爽,宜主温通,佐淡渗,如枳壳、砂仁壳、橘白、草果、藿香、半夏曲、大腹皮、猪苓、泽泻之类。脾阳不运,湿郁腹膨,用术、朴、姜、半之类,以温运之。
以苓、泽、腹皮、滑石之类,以渗泄之。兼寒,实脾饮。兼风,胜湿汤。
〔湿痰阻窍〕湿郁蒸痰,神呆语謇。宜主开郁,佐辛香。郁金、石菖蒲、浓朴、半夏、佩兰、金银花、茯神、栝萎、枳壳之类。神昏内闭,邪入心包,宜芳香宣窍。佩兰、银花露、犀角、连翘心等送至宝丹。
〔湿流关节〕体酸骨痛,不利屈伸,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其夹风者,必加烦热,流走拘急。防风汤。
夹寒者,必加挛痛浮肿。五积散加减。风寒湿合则成痹。详痹。
〔风湿〕一身尽痛,属风湿相搏。除湿羌活汤。肢体烦痛,头重鼻塞,或泻利,或下清血,为风木之邪,内干湿土,神术汤。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 汤。仲景论风湿之脉,浮虚而涩。
〔湿热〕脉滑数,溺赤涩,引饮自汗,属湿热。宜主清火,佐分利,清热渗湿汤,或小厘清饮。湿盛身痛,溺涩体重,发渴,五苓散加羌活。身黄如橘色,溺涩腹微满,茵陈蒿汤。身黄溺涩而渴,五苓散加茵陈。
烦热溺涩而渴,桂苓甘露饮。湿热相搏,清热渗湿汤。肩背沉重,肢节烦痛,或遍身痛,脚膝肿痛,属外因湿热,当归拈痛饮。湿热之内因,则水肿小便不利,五苓散、神芎丸之类。分轻重之泄,后用实脾之剂调理。六君子汤,异功散。阴虚多火,兼走精者,湿袭精窍也,虎潜丸,或加白术、牡蛎。有气如火,从脚下起入腹,属湿郁成热,二妙丸加牛膝、防己。叔和《脉经》云:湿热之脉滑疾。
〔寒湿〕脉不滑数,溺清便利,身痛无汗,关节不利,牵掣作痛,属寒湿,宜温利,七味渗湿汤、五苓散。
脉虚者宜温补,理中汤加茯苓、薏米。四肢浮肿,不利屈伸,大便多溏,除湿汤。或升阳除湿汤。腰痛身重,小便不利,肾着汤。如寒热之气中于外,此与内生之湿不同,宜温而兼散,五积散,或加味五苓散。叔和《脉经》云:脉大而浮,虚而涩,皆寒湿。
〔暑湿〕溽暑酿湿,呕吐泻利,六和汤。先伤于湿,因而中暑,两胫逆冷,胸满头重,妄言多汗,脉阳弱阴急,病名湿温,切不可汗。苍术白虎汤。 仲景论中暑之脉,弦细芤迟,若兼湿,则虚濡,或虚涩。
〔中湿〕关节重痛,浮肿喘满腹胀,昏闷不知人,脉必沉缓或沉微,属中湿。除湿汤。有破伤处,因澡浴湿入疮口,昏迷沉重,身强直,口噤,状类中湿,名破伤湿。白术酒,或用 牡蛎粉二钱,甘草汤调服。仍取粉敷疮口。叔和《脉经》云:脉沉而缓,沉而细,皆中湿。
沈氏云:湿在上,宜防风,风能燥湿也;湿在中,宜苍术,土干燥湿也;湿在下,宜利溺,开沟利湿也。湿在周身,宜乌药、羌活。湿在两臂,宜桑条、威灵仙。湿在两股,宜牛膝、防风、萆 。分部位治之。
其伤湿由肾虚者,腰冷如坐水中,肾着汤。由脾虚者,腹满吐酸,苓姜术桂汤。体气虚弱者,身重便溏,清燥汤。酒湿者,呕泻发热,葛花解酲汤。坐卧湿地,当风凉,足膝拘挛者,独活寄生汤。年老衰惫,妇人肾虚血竭,致腰脚痛者,独活寄生汤。脾胃不和,伏湿水泻者,加味平胃散。脾湿泄泻者,胃苓汤、苍术丸。
湿家治法,大概宜发微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仲景谓湿家忌汗,以身本有汗,易至亡阳,故湿温症误发其汗,名曰重 ,所宜深戒。然久冒风凉,以水灌汗,遏郁生阳,又不得不微汗之。不可大发汗,大发汗则湿去热留,防其变症。东垣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真阳素虚之人,汗出,小便滴沥,正泉竭而阳欲亡之候。若以为湿热而大利之,真阳无水,顷刻脱离而死矣。不宜过利,第去其六七,即改用理脾之剂,否则亏其肾水。罗氏曰:春夏之交,病如伤寒,其人汗自出,肢体重痛,转侧难,小便不利,此名风湿。
因时令阴雨,或坐卧卑湿,或引饮过多,宜利小便,五苓散。湿去则愈。切忌汗下,误则不救。医不识症,误作伤风治之,发汗死,下之亦死。丹溪曰:湿本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润,秋凉则万物燥也。
夫热郁生湿,湿生痰,用二陈汤加酒黄芩、羌活、防风,去风行湿。以风能胜湿也。又曰:湿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平胃散主之。湿在上,宜微汗而解,不欲汗多。忌麻黄葛根等,宜防己黄 汤。湿在中下,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此淡渗治湿也。
卷之一 湿症论治
湿症脉候
伤湿之脉细濡,湿热之脉缓大。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湿脉沉细,与痉脉相似,而症不同,湿则身痛,痉则身不痛。弦缓为风湿相搏,身痛脉沉为中湿,脉浮为风湿,虚涩为寒湿,湿流关节,一身尽痛。脉沉而细,为中湿,为湿痹。湿温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卷之一 湿症论治
附方
〔寒湿〕实脾饮 白术 茯苓 甘草 浓朴 大腹子 草蔻 木香 木瓜 附子 炮姜 枣〔风湿〕胜湿汤 羌活 防风 苍术 甘草 黄连 黄柏 猪苓 泽泻〔宣窍〕至宝丹 见前中风。
〔经络〕独活寄生汤 独活 桑寄生 熟地 人参 茯苓 牛膝 杜仲 秦艽 白芍 当归 细辛防风 甘草〔风湿〕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各一钱) 川芎 本 防风 甘草(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夹风〕防风汤 防风 葛根 羌活 秦艽 桂枝 甘草 当归 杏仁 黄芩 赤苓 姜 酒煎。
〔夹寒〕加减五积散 苓 夏 陈 草 麻黄 白芷 川芎 当归 干姜 桔梗 赤芍 苍术 浓朴〔外因〕除湿羌活汤 见前中风。
〔风湿〕神术散 见前伤风。
〔恶风〕防己黄 汤 防己 白术 黄 甘草 姜 枣〔湿热〕清热渗湿汤 黄柏 黄连 茯苓 泽泻 苍术 白术 甘草〔湿滞〕小厘清饮 茯苓 泽泻 猪苓 薏仁 枳壳 浓朴〔内因〕五苓散 见前温。
〔发黄〕茵陈蒿汤 茵陈 大黄 栀子〔热渴〕桂苓甘露饮 见前暑。
〔外因〕当归拈痛散 二术 二苓 人参 羌活 葛根 升麻 当归 知母 苦参 防风 茵陈〔导水〕神芎丸 黄连 黄芩 川芎 大黄 薄荷 滑石 牵牛 水丸。
〔理脾〕六君子汤 见前中风。
〔化痰〕异功散 见前中风。
〔阴虚〕虎潜丸 见前中风。
〔湿火〕二妙丸 黄柏 苍术〔温利〕七味渗湿汤 苍术 白术 茯苓 炮姜 丁香 橘红 炙草〔温补〕理中汤 见前中风。
〔寒湿〕除湿汤 六君子汤加藿香、苍术、大腹皮。
〔寒泻〕升阳除湿汤 升麻 柴胡 神曲 泽泻 猪苓 苍术 陈皮 甘草 麦芽 益智 半夏〔肾虚〕肾着汤 炮姜 茯苓 白术 甘草 如溺赤便溏,加苍术、陈皮、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