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汉医学 - 第 25 页/共 77 页
以法治之,与随证治之同,其它可参照既述之注释。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注】
仲景称呕而发热者,其实系呕吐、发热兼备之意。故不论呕吐后发热,或呕吐与发热同时,或发热后呕吐者,均以本方为主治,可知矣。
伤寒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者,以下解之。(《伤寒论》)
【注】
此谓伤寒大半瘥后,再发热者,虽大概主治以小柴胡汤,然若脉浮者,宜治以发汗剂;脉沉者,宜治以泻下剂也。
尾台氏曰:「按瘥后,更发热者,有三义。死灰欲再燃者,宜与小柴胡汤;其热因新外感而发者(求真按:『脉浮者是也。』),宜选用麻黄、桂枝二汤以发汗;因过食宿滞者(求真按:『脉沉者是也。』),宜审其证,以枳实栀子大黄豉汤、大柴胡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等下之。」此说是矣。然诸方之外,尚有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应用之机会,不可不知。
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诸黄,诸种之黄疸也。此证腹痛、呕吐者,本方主治。虽如仲景之论,假令腹痛,虽不呕吐,然有胸胁苦满者,亦可知以本方主治之矣。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而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本条论产后之痉、郁冒、大便难、胃实之四证。本方所关者为前三证,惟后一证治法不同,即自「新产血虚,多汗出」至「小柴胡汤主之」止,可作如下之读法: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大便坚,呕而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而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大便坚,呕而不能食者,小柴胡汤主之。其余不过补足此等章句而已,试注释于下:
本条之痉,与葛根汤证(刚痉)不汗出异。因分娩而血虚,即贫血,汗出多,大便坚,呕而不能食。假令虽喜中风,善感冒,亦病不在表,而在半表半里也明矣,故谓本方主治之也。又郁冒者,《明理论》云:「郁者,郁结而气不舒者也。冒者,昏冒而神不明者也。」此即现今之脑贫血。其呕而不能食,大便反坚者,虽不外于本方证,然此证大便不坚为常,今反大便坚,故云反坚也。而所以致此者,吉益南涯云:「大便反坚,呕而不能食(是水毒在上,故呕而不能食,下无水气,故大便坚),为水毒集于上半身,下半身缺乏故也。」又自「所以然者」至「必冒」止,是说发郁冒之理。贫血者,则四肢厥冷,四肢厥冷时,则必发郁冒。然四肢厥冷,不独因贫血之故,有水毒亦然,故郁冒亦同此理(由大汗出而解,则明为水毒之所主矣)。冒家欲解者,冒家服小柴胡汤而欲解之义。大汗出者,《金匮要略述义》云:「冒家大汗出,即是小柴胡汤适宜之效,亦与少阳病振汗相类。」如上条凡柴胡汤之病证,下之,若柴胡证未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之类,即因战汗而治者也。以是可知郁冒、头汗、大便难、四肢厥冷,不外因水毒之变动,而本方有镇痉、镇静、止汗、镇呕、通便、利尿诸作用矣。病解能食者,为服用小柴胡汤之结果,即痉证、郁冒或大便难等证已治愈之征。以下如七八日再发热者,非少阳病,而为胃实,即阳明病矣,故以大承气汤为主治也。
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三物黄芩汤主之。(《金匮要略》)
【注】
《金匮》作「但烦」者,《千金方》作「但烦热」者,《千金》为是,兹随解之。但烦热者,但四肢烦热之略。草蓐者,产褥之意。自发露得风者,褥妇自己暴露其肉体而患感冒也。四肢苦烦热者,谓四肢烦热颇剧,而以手掌、足跖为尤甚之意。
《方舆輗》三物黄芩汤条曰:「临盆之际,露体用力,无暇他顾,此时风寒乘虚袭入,又有血气尚未平复,轻举妄动,而感于邪,此皆在草蓐自发露得风之类也。其证恶寒发热,头痛,脉浮,不即用解肌药,以为新产后不宜发汗,使邪气延绵,将成烦热。然犹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即可解。如头不痛,但至于烦者,则黄芩汤所主治也。此证虽可用小柴胡加地黄汤或加味逍遥散,然不如黄芩汤之简捷。所可惜者,此药苦劣难吃,故世医以黄连代苦参,或依本方加甘草。余按加甘草犹可,去苦参,有失仲景之方意。《别录》云:『苦参,除伏热。』」
求真按:「不可用苦参之代用药。」
《百疢一贯》曰:「恐是产后蓐劳证。…先生云:『此证宜小柴胡合三物黄芩汤。』二方治蓐劳,非他方所能及也。三物黄芩用于强热;小柴胡用于轻热。若未至严重,止宜三物黄芩汤。先生活用此方,尝用于妇人自十六、七岁经水断绝成为劳病者,有效。若用此方以下虫,则益佳。果若此,则纵见劳状,虽危可治矣。先生常加甘草而用之,因难吃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草蓐者,为产褥也。凡四肢苦烦热,头痛者,非特产后中风如是,即男女之诸血证、久咳、劳瘵、及诸失血后,多有此证,宜选用二方。」
本条有此三说可解。然以余之经验,凡四肢苦烦热者(除三物黄芩汤证),有本方宜加地黄者,有宜加石膏者,或本方兼用泻心汤者,或本方兼用黄连解毒汤者(或丸亦可),或本方加石膏合用桂枝茯苓丸,或合用当归芍药散者,常不能一定,须审腹脉外证以处方,不必固执也。
小柴胡汤方
柴胡9.5克,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生姜各3.5克,半夏7克。
上锉细,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或冷服。
小柴胡加石膏汤方
小柴胡汤中加石膏20~100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汤证兼石膏证者。
小柴胡加桔梗汤方
小柴胡汤中加桔梗6~9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汤证兼桔梗证者。
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汤方
小柴胡加石膏汤、小柴胡加桔梗汤之合方也。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加石膏汤、小柴胡加桔梗汤之二证相合者。
小柴胡加橘皮汤方
小柴胡汤中加橘皮7~12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汤证兼橘皮证者。
小柴胡加橘皮石膏汤方
小柴胡加石膏汤、小柴胡加橘皮汤之合方也。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加石膏汤、小柴胡加橘皮汤之二证相合者。
小柴胡加橘皮桔梗汤方
小柴胡加桔梗汤、小柴胡加橘皮汤之合方也。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加桔梗汤、小柴胡加橘皮汤之二证相合者。
小柴胡加薏苡仁汤方
小柴胡加薏苡10~19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汤证兼薏苡仁证者。
小柴胡加桔梗薏苡仁汤方
小柴胡加桔梗汤、小柴胡薏苡仁汤之合方也。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加桔梗汤,小柴胡加薏苡仁汤之二证相合者。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
小柴胡汤中加茯苓7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汤证兼茯苓证者。
小柴胡加苓朮汤方
小柴胡加茯苓汤中加朮7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加茯苓汤证兼朮证者。
小柴胡加枳实汤方
小柴胡汤中加枳实6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汤证兼枳实证者。
小柴胡加芍药汤方
小柴胡汤中加芍药6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汤证兼芍药证者。
小柴胡加大黄汤方
小柴胡汤中加大黄2.5克以上。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汤证兼大黄证者。
小柴胡加枳实芍药汤方
小柴胡加芍药汤、小柴胡加枳实汤之合方也。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加枳实汤、小柴胡加芍药汤之二证相合者。
小柴胡加芍药大黄汤方
小柴胡加芍药汤、小柴胡加大黄汤之合方也。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小柴胡加芍药汤、小柴胡加大黄汤之二证相合者。
合方之方法(共通药物以多量者为合方之用量)
所谓合方者,集合二方乃至数方内之共通药物与非共通药物而组成一方之方法也。若共通药物用量有多少者,以多量者为合方之用量。兹将葛根汤与桃核承气汤之合方列后,余可以此类推。
葛根汤方:葛根8.5克,麻黄、大枣、生姜各6.5克,桂枝、芍药、甘草各4.5克。以上七味。
桃核承气汤:桃仁7克,桂枝、甘草、芒硝各6克,大黄12克。以上五味。
葛根汤桃核承气汤合方
葛根8.5克,桃仁7克,麻黄、大枣、生姜各6.5克,桂枝、甘草、芒硝各6克,芍药4.5克,大黄12克。以上十味。
小柴胡汤之腹证
应用小柴胡汤之主目的为胸胁苦满。使病者仰卧,医以指头自肋骨弓下沿前胸壁里面向胸腔按抚压上之际,触知一种之抵抗物,并同时有压痛,是即胸胁苦满证也。故胸胁苦满者,适当肝、脾、胰三脏之肿胀硬结处,即使此等脏器毫无异状,亦时常得以触诊。若此抵抗物之处反多,是必有种种之关系。其主要者,恐由该部淋巴腺之肿胀硬结。盖胸胁苦满之主目的,即为脑或五官、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膜、心、胃、肠、肝、脾、胰、肾、子宫等各病证,而有抵抗物时,投以小柴胡汤则可随之而治愈,此抵抗物亦渐次消失,此为几多经验之事实。由此观之,其理除求于淋巴系统之外,无他辞可以说明之。是余所谓之胸胁苦满之腹证,大概不外属于前胸壁里面部的淋巴腺肿胀硬结,所以仲景创立小柴胡汤者,为治此续发的淋巴肿胀硬结及原发的病证也。又此淋巴腺之肿胀硬结,非其应用之主目的,毕竟不过是续发的变状。不惟容易得以触知,且常因硬结而不变也。
先辈之论说治验
《古今医统》曰:「张仲景着《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及脾胃元气之秘诀,世医鲜有知之者。观其少阳证之小柴胡汤,用人参,则防邪气入于三阴,或恐脾胃稍虚,邪气乘入,必用人参、甘草,固脾胃以充中气,是外伤未尝非内因故也。可见仲景之立方,神化莫测,或者只以外伤是其所长,内伤是其所短,此诚瞽论也。」
求真按:「此说虽不尽完善,然对照徐灵胎云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于立方本旨亦不无窥见一斑之助。」
小柴胡汤治瘰疬、乳痈、便毒、下疳及肝经之一切疮疡,发热潮热,或饮食少思。
求真按:「此等证,宜本方加石膏、桔梗或兼用黄解丸为多。」
柯氏曰:「小柴胡汤为脾家虚热、四时疟疾之圣药。」
【注】脾家者,胃家之意。虚热者,对于阳明实热而言,则为纯虚无热可知。
《千金方》云:「黄龙汤(求真按:『即本方也』),治伤寒瘥后,更头痛、壮热、烦闷之方。」
《直指方》小柴胡汤主治曰:「治男女诸热,出蕴隆(蕴隆者,郁热之意),又伤暑,发大热,头痛,自汗,咽疼,烦躁,腹中热缓,诸药无效者,最良。」
求真按:「此证宜加用石膏汤。」
治刚痉有热。
求真按:「宜与仲景所论新产妇人有三病对照。」
咽干,喉塞,亡血家,淋家,衄家,疮家,动气,并不可汗等,皆用此汤。
求真按:「可与太阳病篇『发汗剂之禁忌』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条』,对照。」
《伤寒绪论》曰:「伤寒盗汗责在半表半里,为胆有热也,专用小柴胡汤。」
求真按:「肺结核多盗汗,为小柴胡或小柴胡加石膏汤证也,不可误用黄耆剂。」
《名医方考》小柴胡汤主治曰:「疟发时,耳聋胁痛,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脉弦者,名曰风疟,此方主之。」
《济阴纲目》曰:「小柴胡汤治妇人风邪,带下五色。」
求真按:「此证为热入血室之变态,故本方亦能治之。」
《易简方》曰:「柴胡汤,小儿温热悉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