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 第 32 页/共 100 页
红花桃仁汤
红花桃仁丹皮红曲楂肉赤芍药泽兰归尾
[卷二] 嗽血论
秦子曰:咳血即嗽血。外感咳血之症,乃是邪壅于肺,择其何邪而施治,则愈矣。故丹溪曰:壅于肺者易治,不过散之清之而已;不比内伤门损于胃者之难治也。
[卷二:嗽血论] 外感嗽血
【外感嗽血之症】身发寒热,喘促气逆,咳嗽不止,嗽痰带血,甚则吊动胃气,呕吐痰涎,饮食齐出,此外感嗽血之症也。
【外感嗽血之因】有肺胃伏火,失于清理,风寒外束,肺热内郁,肺主皮毛,不得发泄,上冲于喉;又有时令燥热,伤其肺气,清化之令不行,相傅之官怫逆,二者皆令咳嗽吐血者【外感嗽血之脉】左脉浮大,表邪未散;右寸数大,火邪伤肺;或见沉数,肺中伏火【外感嗽血之治】表邪外束,身发寒热,咳嗽带血者,泻白散加荆、防、柴、葛。热邪伏内者,泻白散加干葛、石膏。燥火伤肺,清燥救肺汤主之。
泻白散
桑皮地骨皮甘草荆芥穗防风柴胡葛根
又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干葛石膏
清燥救肺汤
桑叶石膏甘草人参桑白皮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知母地骨皮
[卷二:嗽血论] 内伤嗽血
【内伤嗽血之症】身无表邪,咳嗽吐血,《金匮》有三大法门,若先咳嗽吐痰,后咳血者,此是肺胃积热,痰火上冲之症也;若先咳吐纯血,后乃咳嗽吐痰者,此是阴虚阳旺,劳瘵骨蒸之症也;若面色白,脉沉迟,内无热者,此是土不生金,阳虚不能收摄之症也。
【内伤嗽血之因】有膏粱积热,痰火伏于肺胃之间,久嗽失治,土中之火刑金,即《金匮》所云:酒客致咳,必致吐血之一条也。有房劳精竭,肾火刑金;有思虑伤脾,脾火消阴;有郁怒伤肝,肝火怫郁;有用心太过,心火妄动,即《金匮》咳逆上气,脉数有热之一条也;有阳虚不足,血虚气弱,土不生金,即《金匮》病患面色白,内无热,脉沉迟之一条也。
【内伤嗽血之脉】右手洪数,膏粱积热,若见滑大,痰火内结;左尺躁疾,房劳精竭;右关细数,脾阴消竭;左关弦数,肝家郁结;左寸躁疾,心火妄动;六脉沉迟,阳虚之别。
【内伤嗽血之治】膏粱积热,热伤肺金之气,泻白散合干葛石膏汤。热伤肺金之血,黄芩一物汤。胃火上冲,清胃汤、化痰丸。房劳精竭,肾火刑金,先用犀角地黄汤,后用归芍天地煎、三才丹。脾阳不足,土不生金者,加味归脾汤。脾阴不足,土中之火刑金,加味戊己汤。怒动肝火,木火刑金者,柴胡饮子。肝血不足者,加味补肝散。心火妄动者,导赤各半汤。心血不足者,天王补心丹。肾火不足,阳虚不能摄血者,八味肾气丸。
泻白散
治火伤肺气,咳嗽痰血。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黄芩一物汤
治火伤肺血,咳嗽痰血。
黄芩
清胃汤
治胃火上冲。
升麻黄连生地山栀甘草干葛石膏
化痰丸
天门冬栝蒌霜连翘香附黄芩海石青黛桔梗
犀角地黄汤
凉血止血之方。
犀角生地丹皮白芍药黄芩荆芥山栀
归芍天地煎
天门冬生地当归白芍药丹皮山栀玄武胶收浓膏服。
三才丹
天门冬生地人参
家秘肝肾丸
天门冬地黄白芍药当归黄柏知母上为细末,玄武胶为丸。
加味归脾汤
当归白茯神黄白术木香人参甘草龙眼肉远志酸枣仁
加味戊己汤
白芍甘草黄柏知母
柴胡饮子
治怒动肝火,木火上冲。
柴胡黄芩广皮甘草人参当归大黄白芍药
加味补肝散
治肝血虚,火旺。
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广皮甘草柴胡山栀黄芩
导赤各半汤
治心火妄动,上刑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