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医大全 - 第 27 页/共 163 页

一、迎风流泪,蔓荆子汤下。   一、云翳遮睛,石决明汤下。   一、赤目肿痛,防风、荆芥汤下。   一、下元虚,盐汤下。   一、色痨,石燕子汤下。   一、脾痨,当归汤下。   一、心痨,远志汤下。   一、损痨,乳香汤下。   一、气痨,木香汤下。   一、胞衣不下,童便和酒下。   一、跌打损伤,红花汤下。   一、初起痞块,山楂汤下。   一、半身不遂,左用桂枝、羌活、独活、全当归、红花汤下。右用附子、当归、赤芍、红花汤下。   一、下部肿痛,牛膝、苡仁、木瓜汤下。   一、肚痛,砂仁、木香汤下。   一、心痛,良姜、砂仁汤下。   一、郁痛,山栀、贝母汤下。   一、疝痛,茴香、川椒、吴萸、橘核汤下。   一、胁痛,乳香汤下。   一、咽喉肿痛,桔梗、甘草、牛蒡子汤下。   一、眼目昏花,熟地、当归汤下。   一、血贯瞳人,元参、赤芍汤下。   一、闪腰挫气,苏木、红花汤下。   一、小便不通,滑石、甘草汤下。   一、吐血鼻血,芍药、山栀、犀角、牡丹皮汤下。   一、泄泻,米饮汤下。   一、 肉侵睛,密蒙花汤下。   一、疟疾,桃树枝、杨柳枝各三钱汤下。   一、脱肛,人参、升麻汤下。   一、肠风下血,槐花炒黑,棕榈 灰汤下。   一、因寒翻胃,丁香、干姜汤下。   一、因热翻胃,竹茹、木瓜汤下。   一、眼生星障,木贼草、决明子汤下。   一、风眼,防风、荆芥、蔓荆子汤下。   一、火眼,黄连、枳壳汤下。   一、沙淋白带,茯苓、半夏、生姜汤下。   一、血崩,阿胶、续断汤下。   一、血枯经闭,四物汤下。   一、大麻疯,麻黄、威灵仙、防风、苦参汤下,夏月加黄连汤下。   一、杨梅疮,黄连、甘草、山栀汤下。   一、杨梅结毒,土茯苓汤下。   一、遍身生疮,金银花、苦参汤下。   一、无名肿毒,贝母、连翘、银花汤下。   一、痈疽未溃,皂角刺、穿山甲汤下。   一、痰核初起,贝母、生姜汤下。   一、鱼口便毒,大黄汤下。   一、湿痰流注,贝母汤下。   一、紧急疔疮,菊花根取汁和酒下。   一、鹤膝风,牛膝、威灵仙汤下。   一、仓卒不及备引者,俱白汤下。      双解金桂丸    治发背诸毒,初起木闷坚硬,便秘脉沉实者。   生大黄(一斤) 白芷(十两)共为末,水法为丸。每服三五钱,五更时用连须大葱三根,黄酒煎吞服,被盖出汗,过二三时辰,俟大便行一二次,为效。(此宣通攻利之剂也。济之以葱酒,力能发汗,故云双解。弱者行后,随用四君子汤补之,如老人虚人,每服只用一钱,人参生姜汤送下,过一时再一服,但能得睡,上身得汗则已。)发背对口初起。   黄 当归(各五钱) 川芎(一钱) 金银花(一两) 远志肉(五钱) 桔梗 甘草(各三钱) 水煎服。      至宝丹    痈疽肿毒,发背对口,乳痈结毒,危险诸证。   白砒(用豆腐一块,浓二寸,中挖一孔,纳砒于孔中,以豆腐盖砒,酒煮三个时辰) 猪牙皂(去皮,酥炙) 乳香(去油) 熊胆 铜绿(水飞) 荆芥穗(去梗) 直僵蚕 穿山甲(炒) 血竭 胆矾 川乌草乌(同川乌酒浸,剥去皮,面包煨熟,取净肉用) 没药(去油) 全蝎(锻石水洗,去头、足、尾,瓦上焙干) 蝉蜕(去头、足) 雄黄(各二钱) 麝香(七分) 朱砂(水飞,三钱五分) 蜈蚣(大者五条,酒蒸去足,瓦焙,小者加倍)上药以天医吉日,研极细末,飞面打糊为丸,每粒重四分,再用朱砂三钱五分为衣,黄蜡作壳收藏。临用时,用葱头三寸,生姜三片,黄酒煎一小盅,将药化开服,随量饮醉,被盖出汗,至重者二三服。         卷七痈疽门丹散主方      红升丹    一切疮疡溃后,拔毒去腐,生新长肉,疮口坚硬,肉暗紫黑,用丹少许,鸡翎扫上,立刻红活。外科若无升降二丹,焉能立刻奏效。   水银(一两) 火硝(四两) 白矾(二两) 皂矾(六钱) 雄黄 朱砂(各五钱)先将白矾、皂矾、火硝研碎,入铜杓内加烧酒一杯炖化,候一干即起,研极细末。另将水银、朱砂、雄黄,共研细末,以不见水银星为度,再将硝矾末,一共和入研匀。   取阳城罐一个,用盐卤练纸筋,或盐卤和罐子泥练极熟,将泥搪罐子上,约一指浓,阴干不可有裂缝,如有缝,以罐子泥补之,务要极干,方可装药入罐内。罐口用铁灯盏盖定,加铁梁于盏上,用铁丝扎紧,再用绵纸蘸蜜塞罐口缝间,外用过石膏细末醋调,多刷盏上,加炭火二块,使盏热罐口封固易干。   再用大铁钉三根,钉地上,将罐子架钉上,罐底置炭火坚大者数块,外砌百眼炉,升三炷香。第一炷香,用底火,如火大则汞先飞上。第二炷香,用大半罐火,以笔蘸水,时刻刷擦铁盏。第三炷香,火平罐口,用扇 ,用笔蘸水,频频扫盏,勿使盏干,如干则汞先飞上。三炷香尽去火,冷定开看,盏上约有六七钱,刮下研极细,瓷瓶密贮。   另用盐卤调罐子泥,如稀糊式,以铁线系笔头在竹管上。如阳城罐上有绿烟起,即汞走也,急以笔蘸盐泥,多多刷在出烟之处,封固为要。   升出研细,瓷瓶收贮,愈陈愈妙。   一法:收贮瓶内,以蜡封口,埋土内以去燥性。   红升丹,小毒,用骨簪挑药上,如痈疽口面大者,用小筛罗挑药于内,以手轻轻弹之,均匀俱要上到。如有管,可用烂饭和红升丹捻成细条阴干,量疮深浅取用,插入疮管内,以膏贴之,其管自化。   阳城罐升炼红升丹,名曰大升,不比三仙丹、小升力单,只可施于疮疖,若痈疽大证,非大升不能应手。   红升丹不独提脓,且能生肌,如疮毒淌水者用之,次日即转稠脓。此丹功效,用之一面提脓,一面长肉;肌肉长平,仍以此丹上之,即可结疤收口,首尾并用,所以为神也。   一法:毒已提尽,将收口时,用红升丹加珍珠散各等分,乳匀名曰半提丹,用之收功甚速。      拔萃丹    提脓生肌,化管如神。   生铅 水银 火硝 白矾 青盐(各一两)同研至水银星不见为度,入阳城罐内,铁盏盖定,以铁梁铁线扎紧,盐泥固济,先文后武,火升三炷香,冷定开看,盏内升药刮下,研细,加冰片乳匀收贮。(火候俱同红升丹法则。)凡升药罐底药渣铲下,研细,搽癣疥颇神。      五虎粉    治发背疔疮,恶疮如神,起钉拔箭,喉疳并效。   白矾(飞过) 焰硝(用雄猪胆三个,取汁拌,晒干,同矾研合,各二两) 雄黄(八钱五分) 朱砂(一两,同雄黄研细,合一处) 水银(一两五钱)用小铁锅安定,先将硝矾末堆锅底中心,用手指捺一窝,再将朱雄末倾放硝矾窝中,又以手指捺一窝,再将水银倾放朱雄窝中,上用瓷器平口碗一只盖定,外以盐泥周遭封固,放炭火上,先文后武,升三炷香火,则药上升矣。离火冷定,去泥开看,如沉香色为佳,研细,瓷瓶密贮,每用时先将疮顶上以乳汁或米汤点湿,掺药于上,过一二时辰,再掺一次,即散。      小升丹   (即三仙丹)水银(一两) 明矾 火硝(各一两二钱)用铁锅一只,将硝、矾、平汞研细入锅内,用平口宫碗一只,(先用生姜片擦碗内外,则不炸。)盖定碗口,以潮皮纸捻挤定,盐泥封口,碗底俱泥固之。用炭二斤,炉内周围砌紧,勿令火气出,如碗上泥裂缝,以盐泥补之,升三炷线香为度,冷定开看,碗内药刮下,研细,瓷瓶收贮。用之提脓长肉,小毒俱有功效。   一法:盐泥只封碗口,不封锅底,锅底上贴湿白纸一块,但看纸转黄,则药已升上矣。锅底上,以铁称锤压之。   一法:以潮皮纸捻挤定,碗口外以研细石膏末按紧,不用盐泥,只用铁锤压之。      万应灵丹   (《济生》)一切痈疽发背诸毒,有脓怕开刀者,以针挑破浮皮,用丹一厘,醋调点患处,即溃头出脓。或发背痈疽大毒,每用一厘,针挑破醋调,点患处,一日上三次,药性内攻,深可寸余,毒瓦斯有门而泄,则毒易消。如根盘大者,用丹五厘,川贝母末一钱,浓茶卤调敷周遭,必起黄泡,自有黄水流出,其毒自消。   水银 青盐(各五钱) 皂矾(一两) 生铅(二钱五分与水银同研碎) 生矾(一两五钱) 火硝(一两二钱五分) 白砒 硼砂 明雄(各一钱五分)上研极细末。入小瓦罐内,顿炭火上熔化,俟药枯结住罐底,用瓦盆一个,将有药罐倒置盆内正中,罐口以盐泥封固,另用一大盆盛水,将药罐安置水内,罐口四围以砖围罐半截,下衬冷灰,然后砖上及罐底,俱架炭火,先从顶上着火,从上而下,先文后武,三炷香为度,冷定开看,盆内丹药刮下,研细瓷瓶密贮。      白降丹    凡痈疽、无名大毒,每用少许,疮大者用六七厘,小者用一二厘,水调敷疮头上。初起者,立刻起泡消散;成脓者,腐肉即脱,拔毒消肿,诚乃夺命金丹也。   水银 食盐 皂矾 火硝 白矾(各二两五钱) 朱砂 雄黄(水飞,各三钱) 硼砂(五钱,一方用 砂)先将朱、雄、硼研细,再入皂、盐、硝、矾、汞,研至不见水银星为度,将阳城罐放微火上,徐徐挑药入罐化尽,微火逼令极干,所谓阴升之法,全在此刻,如火大则汞先飞走,如不干则药必倒塌无用,其难如此也。再用空阳城罐一个,两口合上,以好棉纸截寸许阔,用罐子泥、草鞋灰、光粉三样研细,以盐卤汁和练极熟,两罐口合紧,一层泥,一层纸,糊五六层候干。将地挖一小坑,用宣法碗盛水放坑内,将空阳城罐放水碗内,用瓦紧靠坑口,铺满四围,用炭盖齐地面,将有药阳城罐露地上,围以炭火 之,不可使炭火有空处,计燃三炷香完去火,冷定开看,空阳城罐内约有丹药一两,刮下研细,瓷瓶密贮。临 时,如有绿烟起处,急用罐子泥固之。降药之神,不假刀砭,一伏时便见功效,胜于刀针之险多矣。   上降药法:痈疽初起坚硬,未成脓者,用水调一二厘,涂于疮顶上,不可贴膏药,少顷即起一泡,挑破出水,自消。已成而内脓急胀,按之随手而起者,此脓已熟矣,用水调一二厘,点正顶上,以膏贴之,一伏时,大脓自泄,不假刀针。   如阴疽根脚走散,疮头平陷,即用降丹七八厘,或分许,水调扫于疮头坚硬处,次日即转红活,便是吉兆。如疮毒内脓已成,久不穿溃者,只要出一小头,怕头出大了,可用棉纸一块,量疮大小,剪一孔,以水润贴疮上,然后调降药点纸孔内,揭去纸,以膏贴之,则所降之头,不致过大。若疮小药大,反令痛伤胃口, 及良肉,不可不知。   鼻塞耳挺,点之自落。点痣亦落。   初生小儿及妇女头面,皮肉娇嫩,不可多用,如用之不善,不无漫肿,反招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