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辑要 - 第 6 页/共 8 页
第十一节 声哑
此属肾虚。补肾之中,宜兼温通。
元生地(四钱) 茯苓(二钱) 山药(一钱五分炒) 归身(二钱) 肉桂(五分) 远志肉(五分炒)水煎服。
卷下
第十二节 呃逆
虚脱恶候,人参送黑锡丹,十全一二。
徐蔼辉曰:姜用川采萃一册,载黑铅乃水之精,入北方壬癸。凡遇阴火冲逆,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证,同桂、附回阳等药用之,立见奇功。即经云重剂是也。
又曰:姜又载何惟丹先生呃逆治验方云:伤寒呃逆,声闻数家者,用刀豆子数粒,瓦上 存性为末,白汤调下二钱,立止。又《本草纲目》云:病后呃逆,刀豆连壳烧服。姜云:此方宜入旋复代赭石汤。
卷下
第十三节 喘
沈尧封曰,喘有闭、脱二证。下血过多者是脱证。喉中气促,命在须臾,方书虽有参苏饮一方,恐不及待。恶露不快者是闭证。投夺命丹可定;如不应,当作痰治。此皆急证。更有一种缓者,楼全善所云:产后喘者多死。有产二月,洗浴即气喘,坐不得卧者;五月恶风,得暖稍缓。用丹皮、桃仁、桂枝、茯苓、干姜、枳实、浓朴、桑皮、紫苏、五味、栝蒌,煎服,即卧,其疾如失:作污血感寒治也。按此亦是痰证,所以能持久;痰滞阳经,所以恶寒。方中着力在栝蒌、浓朴、炽实、桂枝、茯苓、干姜、五味数味,余皆多赘。
卷下
第十四节 发热
沈尧封曰:产后发热,所因不同,当与证参看。感冒者鼻塞,亦不可过汗,经有夺血无汗之禁,只宜芎归汤;停食者嗳腐饱闷,宜平剂消食;血虚发热,无别证者,脉大而芤,宜归、 ;阴虚者烦渴脉细,宜生地、阿胶;更有一种表热里寒,下利清谷,烦渴恶热,脉微细者,此少阴危证,宜四逆汤。
王孟英按:暴感发热,可以鼻塞验之。苟胎前伏邪,娩后陡发者,何尝有头疼、鼻塞之形证乎?虽脉亦有不即显露者,惟舌苔颇有可征:或浓白而腻,或黄腻黄燥,或有黑点,或微苔舌赤。或口苦,或口渴,或胸闷,或溲热。此皆温湿、暑热之邪内蕴,世人不察,再饮以糖酒生化汤之类。则轻者重而重者危。不遇明眼,人亦但知其产亡,而不知其死于何病,误于何药也。我见实多,每为太息。其后条之乍寒乍热,亦当如是谛察,庶免遗人夭殃也。
卷下
第十五节 乍寒乍热
仲景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阳脉不足,阴往乘之;阴脉不足,阳往乘之。
武叔卿曰:血闭于阳经,荣卫之行不通则寒;血闭于阴经,荣卫之行不通则热。必瘀通而后寒热自已。
沈尧封曰:后条是瘀血,前条是阴阳相乘,甚则俱有战栗者。治瘀血宜夺命丹;调补阴阳,轻则归建中,重则桂附八味。
卷下
第十六节 头汗
王海藏云:头汗出至颈而还,额上偏多。盖额为六阳之会,由虚热熏蒸而出也。
沈尧封曰:汗出不止,属气血两虚。炒黄 五钱,酒炒白芍三钱,归身二钱,炒枣仁二钱,炙甘草一钱,炒小麦三钱,南枣肉三钱,煎服,神效。与眩晕条吕姓妇一案参证。
卷下
第十七节 泄泻、滞下
沈尧封曰:乙亥初夏,傅木作妇,产时去血过多,随寒战汗出,便泻不止。余用大剂真武,干姜易生姜,两剂,战少定,而汗、泻如故。又服两日,寒战复作,余用补中汤去人参,加附子两剂。病者云:我肚里大热,口渴喜饮,然汗出下利,寒战仍不减。正凝神思虑间,其母曰:彼大孔如洞,不能收闭,谅无活理。余改用黄 五钱炒,北五味四钱捣,白芍三钱炒,归身一钱五分炒,甘草一钱五分炒,茯苓二钱,大枣三个。
一剂病减,四剂而愈。
王孟英曰:观此案则可见气虚不能收摄者,宜甘温以补之,酸涩以收之,不可用辛热走泄以助火而食气也。
尧封又曰:邹氏妇,产后便泄,余用参附温补药,未效。新城吴敬一诊云:虚寒而兼下陷,用补中益气加熟地、茯苓、桂、附,应手取效。以是知方论内言下虚不可升提,不尽然也。
尧封又曰:陆姓妇,产后三日发疹,细而成粒,不稀不密。用荆芥、蝉蜕、鼠粘子等药,一剂,头面俱透。越一日,渐有回意,忽大便溏泄数次,觉神气不宁。问其所苦?曰热,曰渴。语言皆如抖出,脉虚细数,有七至。我师金大文诊之曰:此阳脱证也,属少阴。用生附子三钱,水洗略浸,切片, 如炒米色,炮姜八分,炒甘草一钱,炒白芍一钱五分,水煎,冲入童便一调羹,青鱼胆汁四小茶匙。(因夜中无猪胆,故以此代。羊胆亦可)服毕即睡,觉来热渴俱除。续用黄 建中汤加丹参、苏木,二剂而安。
沈尧封曰:产妇恶露不行,余血渗入大肠,洞泄不禁,或下青黑物,的奇散极验。荆芥大者四五穗,于盏内燃火烧成灰,不得犯油火,入麝香少许,研匀,沸汤一两呷调下。此药虽微,能愈大病,慎弗忽视!《千金》胶蜡汤:治产后利。黄蜡二棋子大,阿胶二钱,当归二钱半,黄连三钱,黄柏一钱,陈米半升煎汤,煎药服。
卷下
第十八节 便秘
《金匮》云:亡津液,胃燥故也。
沈尧封曰:当用当归、肉苁蓉、生首乌、麻仁、杏仁。不应,用麻仁丸四五十丸。
卷下
第十九节 头痛
沈尧封曰:阴虚于下,则阳易上升,致头痛者,童便最妙。褚侍中云:童便降火甚速,降血甚神,故为疗厥逆头疼之圣药。若血虚受风,宜一奇散,即芎归汤也。
薛立斋案载:一产妇头痛,日用补中益气,已三年。稍劳则恶寒内热,拟作阳虚治,加附子一钱于前汤中,数剂不发。
卷下
第二十节 胃脘痛、腹痛、少腹痛
沈尧封曰:有血瘀、血虚、停食、感寒、肝气之异。手按痛减者血虚也。按之痛增者,非停食即瘀血:停食则右关脉独实,且有嗳 气;瘀血则所下恶露必少。得热即减者,感寒也。至若厥阴肝脉,抵小腹,挟胃,又为藏血之脏,血去肝虚,其气易动,一关气恼,陡然脘腹大痛。治法:血虚宜归 建中;消食惟楂肉炭最妙,兼和血也;消瘀宜夺命散;感寒者,轻则炮姜、艾叶,重则桂、附、茱萸;肝气作痛,养血药中加川楝、橘核苦以泄之,重则乌梅,辛散、酸收、苦泄并用。
徐蔼辉曰:一妇产后腹痛,令其夫以手按之,小腹痛尤甚,下恶露而痛仍不减,知其非瘀,乃燥屎也。予药一剂,大便润下而愈。姜用川治验:炮姜五分,丹皮二钱,归身三钱,川芎一钱五分,山楂二钱炒,枳壳一钱五分炒,麻仁二钱杵烂,桃仁泥二钱,生地二钱,炙甘草四分,加研烂松子仁五粒。
萧赓六曰:下血过多,肝经血少腹痛,其脉弦者,以熟地、萸肉为君,加白芍、木瓜、蒺藜,一剂可止。
有难产久坐,风入胞门,致腹痛欲绝,其脉浮而弦,续断一两,防风五钱,服之立愈。
卷下
第二十一节 腹中虚痛、胸项结核
薛立斋案载:一产妇腹中有物作痛,投破气行血药尤甚,肢节胸项各结小核,隐于肉里。此肝血虚也。
盖肝为藏血之脏而主筋,血虚则筋急而挛。见于肢节胸项者,以诸筋皆属于节,而胸项又肝之部分也。用八珍、逍遥、归脾加减治验。
卷下
第二十二节 小腹痛瘀血成脓
薛立斋案载:一产妇小腹作痛,行气破血,不应。脉洪数,此瘀血成脓也。用瓜子仁汤,二剂痛止;更以太乙膏下脓而愈。产后多有此证,虽非痈,用之神效。脉洪数,已有脓;脉但数,微有脓;脉迟紧,但有瘀血,尚未成脓,下血即愈。若腹胀大,转侧作水声,或脓从脐出,或从大便出,宜用蜡矾丸、太乙膏及托里散。凡瘀血宜急治,缓则化为脓,难治。若流注关节,则患骨疽,失治多为坏证。
王孟英按:《古今医案按》载:一妇产后恼怒,左少腹结一块,每发时小腹胀痛,从下攻上,膈间、乳上皆痛,饮食入胃即吐,遍治不效。叶香岩用炒黑小茴一钱,桂酒炒当归二钱,自制鹿角霜、菟丝子各一钱五分,生楂肉三钱,川芎八分,水煎,送阿魏丸七分,八剂而愈。次用乌鸡煎丸,原方半料,永不复发。俞东扶云:消积之方,如桃仁煎,用大黄、虻虫、芒硝;东垣五积丸,俱用川乌、巴霜;《局方》圣散子、三棱煎丸,俱用 砂、干漆。此皆峻厉之剂,用而中病,固有神效;若妄试轻尝,鲜不败事。试阅叶案“积聚门”,并无古方狠药,如《千金》硝石丸,人参、硝、黄并用。丹溪犹以为猛剂,学人但将丹溪治积聚诸案细绎,自有悟处。而黑神丸,生、熟漆并用,尤勿轻试。每见服之误事。因思漆身为癞之言,则飞补之说,其可惑乎!
卷下
第二十三节 腰痛
《大全》云:产后恶露方行,忽然断绝,腰中重痛下注,两股痛如锥刺入骨。此由血滞经络,不即通之,必作痈疽。宜桃仁汤、五香连翘汤。
沈尧封曰:前方不稳,不若用桃仁、红花、地龙、肉桂、没药、当归为妥。
如神汤治瘀血腰痛。延胡、当归、肉桂等分,水煎服。
沈尧封曰:腰痛不见前证者,多属肝肾虚,宜当归、杜仲、补骨脂之类。
卷下
第二十四节 遍身疼痛
薛立斋云:以手按之痛甚者,血滞也;按之痛缓者,血虚也。
卷下
第二十五节 浮肿
沈尧封曰:产后浮肿,先要分水病、气病。水病皮薄色白而亮,如裹水之状;气病皮浓色不变。经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聚水生病。盖产后肾气必损,胃底阳微不能蒸布津液,通调水道,此聚水之由也。宜肾气汤丸。是证皮薄色白可证。人身营卫之气,通则平,滞则胀。顽痰、瘀血,皆能阻滞气道作肿。是证皮浓色不变,以脉弦者为痰;脉结而芤者为血分证,分别论治用药。更有一种血虚而致气滞者,其肿不甚,色带淡黄,宜归身为君,佐以白术、陈皮、茯苓之类。
卷下
第二十六节 咳嗽
沈尧封曰:一妇妊七八个月,痰嗽不止,有时呕浓痰数碗。授二陈、旋复不应,用清肺滋阴愈甚,遂不服药。弥月而产,痰嗽如故,日夜不寐。三朝后,二陈加胆星、竹沥,吐浓痰数碗,嗽仍不止。更用二陈加旋复、当归,少减,稍可吃饭。因嗽不减,痰渐变薄,加入生地四钱,食顿减,嗽转甚,通身汗出,脉象微弦。用归身三钱,茯苓二钱,炒甘草一钱,紫石英三钱;因汗欲用黄 ,因嗽不止,推敲半晌,仍用炒黄 三钱。一服汗止,而嗽亦大减,十剂而安。
卷下
第二十七节 口眼斜
丹溪云:必须大补气血,然后治痰。当从左右手脉分气血多少治之。切不可作中风治,用小续命汤治风之药。
卷下
第二十八节 腰背反张
薛立斋云:产后腰背反张,肢体抽搐,因亡血过多,筋无所养使然。大补气血,多保无虞;若发表祛风,百不全一。
武叔卿云:寒主收引。背项强直,寒在太阳经也。诸家皆主续命汤,此古法也。郭氏不问产后虚实、邪之有无,概用续命,似觉一偏。至薛氏专主亡血过多,非十全大补不可,是或一见。乃夷坚志谓以大豆紫汤、独活汤而愈,亦主于风矣。是续命固不为妄也,但本方有麻黄、附子,气血两虚人,不可轻用。而郭氏论,又嘱人速灌,取汗而解,偏不以麻黄为忌,何也?二说俱不可废,临诊时详之。
沈尧封曰:仲景论腰背反张为痉。无汗者为刚痉,主以葛根汤;有汗者名柔痉,主以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乃治中风主方,故有汗之痉属风;葛根汤中用麻黄,麻黄乃散寒主药,故无汗之痉属寒。仲景治少阴伤寒,未见吐衄之里证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盖寒邪乘少阴之虚而欲入,急以附子保坎中之阳,而以麻黄散外感之寒,真神方也。小续命汤虽非仲景之制,方中用此二味,正见攻守相须之妙。而叔卿反云:麻、附二味,气血两虚者,不可轻用。假使除却麻黄,何以散客寒?除却附子,何以保真阳?特不可用于有汗之柔痉耳!有汗柔痉更有两种:一则因虚而受外来之风;一则血虚则筋急,并无外感之风。有风者,虽汗出,必然恶风,主以华元化愈风散;只血虚而无风者,必不恶风,纯宜补血。
尧封又曰:人身气血之外,更有真阳真阴,藏在坎中,亦立命之根基。胎系于肾,肾司二阴。产育之时,下焦洞辟,坎中阴阳有不大损者乎?况背后夹脊四行,俱太阳经脉;太阳之里,即是少阴;脊里一条是督脉,亦隶少阴,此脉急缩,与少阴大有关会。此用麻兼用附之深意也。使置此不讲,徒执气虚、血虚以治产后百病,业医亦觉太易矣!
小续命汤
治产后中风,身体缓急,或顽痹不仁,或口眼 斜,牙关紧急,角弓反张。
防风(一钱) 麻黄(去节) 黄芩 白芍 人参 川芎 防己 肉桂(各七分) 附子(炮)杏仁(各五分) 甘草(四分,炙)加生姜,水煎服。
华佗愈风散
治产后中风,口噤,牙关紧闭,手足螈 ,如角弓状。亦治产后血晕,不省人事,四肢强直;或心眼倒筑,吐泻欲死。此药清神气血脉,其效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