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蒙筌 - 第 3 页/共 81 页

凡汤中用沉香、木香、乳香、没药,一切香窜药味,须研细末,待汤熟,先倾汁小盏内调服讫,然后尽饮。   凡丸散药亦先咀细片曝燥,才依方派轻重。称净分两和匀,共磨研细末。其天门冬、地黄辈,湿润难干者,冬春略增蚀数,捣膏搀入。夏秋亦同。众药曝燥磨之。   凡筛丸药末,用重密绢令细。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其丸药中,有各研磨者,虽已筛细,和诸药末,又必重复筛过,庶色理和同为佳。   凡丸药用蜜,每药末一斤,则用蜜十二两。文火煎炼,掠去沸沫,令色焦黄,滴水成珠为度,再加清水四两和匀。如此丸成,庶可爆干,经久不烂。   凡药末入蜜和匀,须令力士于石舂内杵捣千百,自然软熟,容易丸成。不然,或散或粘,在手弗妙。一应作糊合者,亦仿此式勿违。   凡通大便丸药,或有巴豆,或加硝、黄丸成者,必用川蜡熔化为衣,取其过膈不化,能达下焦,脾胃免伤,诚为良法。倘人体气壮实,毋以此拘。   凡丸药,或用朱砂末、或用金银箔为衣饰者,必须丸成乘湿粘上。   总论   服饵先后   凡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在上者,不厌频而少;在下者,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   总论   各经主治引使   治寒:肝(气,吴茱萸。血,当归。)心(气,桂心。血同。)脾(气,吴茱萸。血同。)   肺(气,麻黄。血,干姜。)肾(气,细辛。血,附子。)胆(气,生姜。血,芎 。)大肠(气,白芷。血,秦艽。)小肠(气,茴香。   血,玄胡。)三焦(气,黑附子。血,芎 。)膀胱(气,麻黄。血,桂枝。)包络(气,附子。血,芎 。)   治热:肝(气,柴胡。血,黄芩。)心(气,麦门冬。血,黄连。)脾(气,白芍药。血,石膏。血,栀子。)肾(气,玄参。血,黄 。)胆(气,连翘。血,柴胡。)胃(气,葛根。   血,大黄。)三焦(气,连翘。血,地骨皮。)膀胱(气,滑石。血小肠(气,赤茯苓。血,木通。)包络(气,麦治劳:肝(当归、柴胡。)心(生地黄、黄连。)脾(白芍药、木瓜。)   瘵热:肺(桑白皮、石膏。)肾(生地黄、知母。)胆(柴胡、栝蒌。)胃(石膏、硝。)   三焦(石膏、竹叶。)膀胱(滑石、泽泻。)大肠(大黄、硝。)小肠(赤茯苓、木通。)   治风:肝(芎 。)心(细辛。)脾(升麻。)肺(防风。)肾(独滑。)胃(升麻。)三焦(黄耆。)膀胱(羌滑。)大肠(白芷。)小肠( 本。)包络(芎 。)   治湿:肝(白术。)心(黄连)。脾(白术。)肺(桑白皮。)肾(泽泻。)胃(白术。)   焦(陈皮。)膀胱(茵陈。)大肠(秦艽。)小肠(车前。)包络(茗。)   治燥:肝(当归。)心(麦门冬。)脾(麻仁。)肺(杏仁。)肾(柏子仁。)三焦(山药膀胱(茴香。)大肠(硝石。)小肠(茴香。)包络(桃仁。)   总论   用药法象   形 金木水火土 真假 轻枯虚薄缓浅假,宜治上。   色 青赤黄白黑 深浅 重润实浓急深真,宜治下。   性 寒湿温凉平 急缓 其中平者宜治中,余随脏。   味 辛酸咸苦甘 浓薄 腑所宜处。   体 虚实轻重平 枯润   卷之一 草部上   人参   味甘,气温、微寒。气味俱轻,升也,阳也,阳中微阴。无毒。东北境域有,阴湿山谷生。(详载下文。)《高丽(国名)志》赞云:三桠五叶,(初生小者,一桠五叶,年久渐生三桠叶,并生于桠之端也。)背阳向阴;欲来求我, (音假)树相寻。(其树类梧桐,大叶蔽日阴浓,故多生树底。)种类略殊,形色弗一。   紫团参   紫大稍扁,出潞州紫团山;(属山西。)   白条参   (俗呼羊角参。)白坚且圆,出边外百济国。(今臣属高丽。)   黄参   生辽东(边戌地名。)上党,(古郡名,在冀州西南。)黄润有须梢纤长。   高丽参   (俗呼鞑参。)近紫体虚,   新罗   (国名)   参   亚黄味薄。   并堪生治,须别粗良。独黄参功效易臻,人衔走气息自若。(《唐本注》云:凡试上党参,令一人衔之,一人不衔,同走二里许,不衔者必喘,衔者气息自若。此为异也。)肖人形神具,(如人形双手足者,神力具全,最为难得,而人参之名,亦因相类着也。)类鸡腿力洪。(雷公云:凡使大块,类鸡腿者良。)轻匏取春间,因汁升萌芽抽梗:(春参无力,虽一两,不如秋参一钱。)重实采秋后,得汁降结晕成胶。布金井玉阑,入方剂极品。和细辛留久不蛀,(每参一斤和细辛一两,封固磁罐中,永不蛀坏。)   去芦梗咀薄才煎。反藜芦,人宜少投。(丹溪云:肥白气虚,苍黑气实,然考医案中证虚色苍黑者,亦每多用。此云其常,犹当应其变也。)健脉理中,生津止渴。开心益志,明目轻身。却惊悸,除梦邪,消胸胁逆满;养精神,安魂魄,苏心腹鼓疼。肠胃积冷温平,霍乱吐泻止息。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阴虚生内热尔。一说:阳气下陷阴分,而生热也。丹溪言:补阴火者,非补助火邪。正谓虚火可补,火反治,补中有泻意也。今恐读者不能解悟,认假为真,故直书,与下文相实,使毋惑云。)   滋补元阳。洁古云:补上焦元气,而泻脾、肺、胃中火邪,升麻为引;补下焦元气,而泻肾中火邪,茯苓为使。东垣曰:人参、黄耆、甘草三味,退虚火圣药也。丹溪治外感挟内伤证,但气虚热甚者,必与黄耆同用,托住正气。仍恐性缓,不能速达,少加附子,资其健悍之性,以助成功。是知火与元阳,势不两立。一胜一负,辄用匡扶。经曰:邪所凑,正必虚是尔。   芦   发吐痰沫善驱,味总甘和缓不峻。虚羸(音雷)老弱,膈壅煎宜。《衍义》亦云:难服可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