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征要 - 第 29 页/共 63 页
味苦,性寒,无毒。入脾经。恶桔梗、茯苓、萆 。
主筋挛死肌,化湿热毒疮。风痹要药,利窍称良。治黄胆咳逆淋沥、愈女子阴肿生疡。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白藓皮善除湿热,故疗肌死筋挛疮毒。
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弗敢饵也。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外科皮科骨伤科
地肤子
味苦,性寒,无毒。入脾、膀胱二经。
利膀胱,散恶疮。皮肤风热,可作浴汤。
其主用多在皮肤。其入亦在土脏,盖脾主肌肤也。即其利水兼能祛湿者欤。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外科皮科骨伤科
草
土名掳萝藤。味甘苦,性寒,无毒。入肺、脾、大小肠四经。
润三焦,益五脏,主瘀血,清两肠,退恙后虚热,洗遍体疥疮。
根能治瘰 ,花;治虚劳盗汗。
此草随处有之,惜药肆不备,医家亦少知利用,乃农村易得之良药也。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外科皮科骨伤科
槐枝
(见外治)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外科皮科骨伤科
刘寄奴
味苦、性温。入心、脾二经。
破血去瘀,通经止痛。跌仆损伤,症结亦用。
此药为破血之品,多服令人吐利。故血气虚弱、无瘀滞者忌用。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外科皮科骨伤科
自然铜
味辛、性平,无毒。
续筋接骨,折伤者依然复旧。消瘀破滞,疼痛者倏尔消除。
自然铜,虽有接骨之功、颇多燥烈之性,宜慎用。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女科
当归
味甘、辛,性温,无毒。入心、肝、脾三经。畏菖蒲、海藻、生姜。酒洗,去芦。
去瘀生新,舒筋润肠。温中止心腹之痛,养营疗肢节之疼。外科排脓止痛,女科沥血崩中。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归为血药,故入三经,而主治如上。本经首言主咳逆上气,辛散之勋也。头止血;尾破血;身补血;全和血;能引诸血各归其所当归之经,故名当归。气血昏乱,服之即定。
当归,善滑肠,泄泻者禁用。入吐血剂中,须醋炒之。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女科
白芍药
味苦、酸,性微寒,无毒。入肺、脾、肝三经。恶石斛、芒硝。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煨熟,酒焙。
养血敛阴,柔肝定痛。通补奇经,女科必用。
敛肺而主胀逆喘咳,腠理不固;安脾而主中满腹痛、泻痢不和;制肝而主血热目疾,肋下作疼。
收敛下降,适合秋金,故气宁而汗止,专入脾经血分,能泻肝家火邪,故功能颇多,一言以蔽之,敛气凉血而已矣。
李时珍曰:“芍药,同白术补脾,同芎 泻肝,同人参补气,同当归补血。以酒炒补阴,同甘草止腹痛及腿酸拘挛,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同姜枣温经散湿。”张元素曰:“其用凡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本草求真》曰:“血盛于气,则血凝而不行;气盛于血,则血燥而益枯。血之盛者,必赖辛为之散,故川芎号为补肝之气;气之盛者,必赖酸为之收,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也。”
芍药之性,未若芩连之苦寒,而寇氏云:“减芍药以避中寒”。丹溪云:“产后勿用芍药,恐酸寒伐生生之气。”嗟乎,药之寒者,行杀伐之气,违生长之机,虽微寒如芍药,古人犹谆谆告戒,况大苦大寒之药,其可肆用而莫之忌耶。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女科
丹参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心经。畏咸水,反藜芦。
安神散结,益气养阴。去瘀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胎前产后,带下崩中。
色合丙丁,独入心家,专主血证。古称丹参一味,与四物同功,嘉其补阴之 也。
丹参,虽能补血,长于行血、妊娠,无故勿服。
第二卷 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