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799 页/共 3614 页

治手足曳。言语謇涩。行履不正。   大川乌(五两去皮脐生用)没药(半两研)五灵脂(五两)上入麝香。不拘多少。   研细拌和   三建汤   (出如宜方)   治中风风涎。不省人事。   附子天雄乌头(各等分生用去皮脐薄切)上每药一两。生姜一两。同水三大盏。   煎至一   人参诃子散治中风涎盛。不省人事。   人参诃子(青白者炒去核)甘草上件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沸汤点服。   如卒中   桂枝汤治中风。汗出干呕。   桂甘草(炙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一方用生   三生饮   (出简易方)   治卒中风。昏不知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咽喉作   声。痰气上壅。无问外感风寒。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并宜服之。兼治   痰厥饮厥。及气虚眩   乌龙丸   (一名铁弹丸)   治中风。肢体麻痹。顽疼少力。   吐痰白矾散   (出圣济总录)   治国中风。失音不语。昏冒不知人事。先宜吐风   痰令省觉。次可白矾(二两生用)生姜(一两连皮擦碎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上先细研白矾为末。   入浓煎姜宜用猛性   取涎丸   (出圣济总录)   治中风病不语。喉中如拽锯。口中沫出。   藜芦(一分)天南星(大者一枚去浮皮剜中作坑入醋令八分满四面用火逼醋干黄色锉)上为呷即   治中风。涎伏在膈上难出者。并咽中作声。   (出海上名方)藜芦(一两去芦)瓜蒂(三七片)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腊茶清调下。吐出风涎为效。   杨氏神柏散   (出危氏方)   治中风不省人事。涎潮口噤。语言不出。手足   曳。得病之日。便进此药。可使风退气和。不成废人。卒有此证。无药去处。用之得   力。   柏叶(一握去枝)葱白(一握同根)上研如泥。用无灰酒一升。同煎一二十沸。去滓温服。   二圣饮治中风。   雄黑豆(半升)皂角针(锉半升)上用无灰酒二升。同煎至半升。去滓服。汗为度。   姜附汤   (出简易方)   治中风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倒。口吐   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兼治阴证伤寒。大便自利而发热者。及中脘虚   寒。久积痰水。心腹干姜熟附子(各二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若其人未苏。则先用三生饮方中治法。次方服此。或虑此药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汤相继服饵。姜附汤本六甘草减半。名生附白术汤。治中风湿。昏闷恍惚。腹痛身重。手足缓纵。津津自汗。失音不语。便利不禁。一方用姜附汤。加麻黄、白术、甘草、人参等分。名附子麻黄汤。治中寒湿。昏晕缓弱。腰背强急。口眼斜。语声混浊。心腹胀。气上喘急。不能动转。以上证候。各宜详审用之。澹寮方云。千金方、治卒中风痰壅塞。生姜八两。附子减半。并用生者。同陈氏三因方。用等分。炮熟姜附。王氏因之改干姜为生姜。附子用熟者。然既知其未稳。当从古方可也。乃持两端以尝试。未为切当。其云治中寒口噤。与阴证伤寒。岂知阴证伤寒。下利不渴。手足逆冷。小便及利。汗出过多。脉微欲绝。此将脱之证。兼服炮姜炮附子。亦未为过。今中寒晕倒。口吐痰沫。而遽服熟附。乌知寒邪不因补而盛耶。当先以生姜附与之。或未效。徐投以半生半熟者。人或虚甚。然后以熟姜附未晚也。是虽陈氏不审之故。而王氏不能发明之。安得不任其咎。   木香汤治丈夫妇人中风气痹。其疾作之初。切不可以治风。瞑眩之药与服。若大   段有涎。   苏青丸和气血。散风痰。亦可常服。   上以苏合香丸。与青州白丸子。打和姜苏汤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