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682 页/共 3614 页

治目偏视。冲风多泪。   防风(去芦头)黄芩葳蕤黄连(去须)甘草(炙赤锉各一两)栀子仁(三分)上为细末散。食后。煎竹叶汤调下一钱。忌油腻热温面。   抵圣散   (出圣济总录)   治目偏。风牵疼痛。   荆芥穗(二两)芎羌活(去芦头)木贼楮实(麸炒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为散。每服二钱。茶清调下。食后服。   天门冬汤   (出圣济总录)   治眼风牵。睑硬睛疼。视物不正。   天门冬(去心)大黄(锉炒各一两)车前子茺蔚子(各一两半)黄芩(去黑心一两半)上   杏仁膏治目偏视。冲风泪出点眼。   杏仁(四十九枚汤浸去皮尖细研绢袋盛饭甑中蒸熟绞取脂)干姜末(一大豆许)铜青(一大豆许)青盐(一大豆半许)胡粉(一大豆许)上为细研如粉。以杏仁脂调如膏。贮瓷盒中   五神散   (出圣济总录)   治目偏视风牵。   荆芥穗(四两)白术木贼(各二两)青盐(一两研)甘草(炙半两)上捣研为散。每服二钱。如茶点眼。   防风散   (出圣济总录)   治肝风目睛不正。视物偏斜。   防风(去叉二两)菊花(四两)蒺藜子(炒去角)恶实(炒各一两)上为散。   每服三钱。食后以熟水调下。   治口眼偏斜方。出龙木论。   荆芥(青者一斤)青薄荷(一斤)上同研。搅汁于瓷器中。复薄煎成膏。余滓三分。   去粗滓不用。将二分晒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进三服。忌动风物。   卷七十六 眼目门   时气后患目   (附论)夫时气后。忽目赤肿痛。或生翳膜。盖心肺余热。上攻于目故也。盖目受五脏精华。不独专属于肝。心肺之热。亦能乘之。故时气之后。脏腑余毒未尽。熏发于目。或因体虚未实。   多以就痊平。不然。汤剂交攻无益也。   龙木论云。伤寒热病后患眼。此初患之时。或因伤寒早起。热病后。脏气未全。六腑余热未尽。体虚易损。食壅毒热物过多。致令患眼。或见黑花。瞳仁开发。发歇不足。赤肿泪出。宜镰出瘀血。服龙胆丸、生犀饮子、泻肝汤。切不宜点药。恐损眼也。   歌曰。热病伤寒可后虚。因飧壅热患双余。睛疼一日先昏暗。不久相牵左右俱。红肿必须镰睑内。生犀饮子最能驱。此服决明丸半剂。免教白晕更相瘀。末宜点服缘何事。却恐生疮败前花出现。三年两载始能除。   又云。天行后赤眼外障。此眼初患之时。忽然赤肿。疼痛泪出。若有患者。或轻或重。   还从一眼先患。以相牵俱损。切宜镰洗去瘀血。后宜服泻肝汤。用洗眼汤。点龙脑煎即瘥。   歌曰。忽然赤肿痛相并。天行赤眼是为名。厉时热气相传染。体性通人有重轻。泻肝饮子应须服。睑中镰血更惺惺。秦皮汤洗吞丸药。不瘥经久翳还生。忌毒也须将息治。不须钓烙恐伤睛。若将痛药强为点。损败神尖实可惊。乙疗之间何最隐。多餐凉药得平平。   前胡犀角汤   (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两目昏暗。或生浮翳。   前胡(去芦头)羌活(去芦头)犀角(屑)菊花防风(去叉)细辛(去苗叶)甘草(炙锉)栀子仁麦门冬(去心焙)蔓荆子青葙子生干地黄(焙)决明子(微炒)车前子(微分。去滓温服。   食后   决明子丸   (出危氏方)   治诸般眼患。因热病后。毒风攻目。生翳膜遮障。服   此   渐渐消退。免青葙子(炒)防风枳壳(各一两)茺蔚子细辛枸杞子泽泻生干地黄石决明(烧为末。炼蜜   茺蔚子丸   (出圣济总录)   治时气后眼暗。及有翳膜。   茺蔚子泽泻(各一两半)枸杞青葙子生干地黄(焙)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石决明细辛(去苗叶)麦门冬(去心焙)车前子(各二两)黄连(去须三两)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浆水下。   人参汤   (出圣济总录)   治时气患后。起早劳发。风眼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