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304 页/共 3614 页
治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
利。
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大枣(二枚)甘草(一两炙)芒硝(二合)上合捣成泥后。蒸在五升米下。熟绞取汁。分再服。
鸡子豉汤治吐下以后。虚羸欲死。
鸡子(一十枚)豉(四合绵裹)上以水五升。先煮鸡子。取二升。纳豉。又煮三四沸。
去滓。分再服。
补虚。大病后不足。万病虚劳。同此。
(出千金方)上以取五岁以上七岁以下黄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饥。稍稍饮之。不得过多。十日不住服。佳。
羌活附子汤
(出鲍氏方)
治伤寒汗下后。虚中为冷药所寒。中焦痞满。而呕。
羌活附子茴香(各半两)木香干姜(各一枣大)上为末。每服二钱。少盐煎。
食前。
羊肉汤方。
(出拔萃方)
内感伤寒。劳役形体。饮食失节。中州变寒之病。生
黄非坏之而得。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不足用茵陈也。男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
小建中汤。若黄胆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除热必哕。小半夏汤。韩氏
曰。产脱血虚者。宜用羊肉汤。伤寒汗下太过。亡阳失血。则用救逆。效必迟矣。与羊
肉汤。为效神速。病患面色虽见阳。是客热上焦。中下二焦阴气已盛。若调得下焦有
阳。上焦阳气下降丹田。知所归宿矣。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各
适其所为。病八九日。汗下太过。二脉沉细无力。多蜷足卧。恶闻得人声。皮有粒。时
战如疟。宜羊肉汤主之。
当归白芍药(各一两)黑附子(四钱炮裂去皮脐)龙骨(半两烧通赤)生姜(二两)牡蛎(一两烧赤)桂枝(七钱半)上为粗末。每服二两。羊肉四两。葱白五寸。去黄心。
同锉烂。以水五升。一升今之大盏也。熬至一半。以绢滤。绞去滓。分三服饮之。海藏云。阳证大汗大下后。亡阳于外。亡血于内。上而津脱。下而液脱。津液两亡。宜以此汤补之。矧阴证者。岂可不温补哉。此与伤寒太阳证。振摇与真武汤一例。外之阳病。至此尚温。况内之阴候。岂得不补耶。
卷一百四十四 伤寒门
伤寒后虚损梦泄(附论)
夫伤寒后虚损梦泄者。由邪热乘于肾。则阴气虚。阴气虚。则梦交通。肾脏主于精合。
肾虚不能制于精。故因而梦泄也。
方
白芍药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虚损。小腹拘急。腰背强疼。夜梦失精。四肢
羸瘦。
白芍药桂心白术人参(去芦头)白茯苓五加皮干姜(各三分炮裂锉)甘草(半两炙锉微赤)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
龙骨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虚烦。夜梦失精。头目眩疼。四肢羸劣。
龙骨白薇牡蛎白芍药(各一两)甘草附子(各三分炮裂去皮脐)上为散。
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温服。
薰草散
(出圣惠方)
治伤寒虚损。肾气不足。夜梦失精。
薰草龙骨(各二两)桂心白术(各三分)人参(去芦头)茯神(各一两)熟地黄(二两)甘草(炙微赤锉)白芍药(各三分)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枣三枚。
煎五分。去滓。食前温服。
治伤寒后肾气虚损。夜梦失精。口干心烦。两颊黑色。皮肤干燥。
(出圣惠方)龙骨(一两)白芍药人参(去芦头)鹿茸(涂醋微炙去毛各半两)白茯苓桂心甘草(炙微赤锉)熟干地黄(各三分)磁石(一两半捣碎水淘去赤汁)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
鹿角散
(出圣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