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42 页/共 199 页
金匮云。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
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牡蛎散主之。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所谓百脉一宗。言周身之血。尽归于心主也。心主血脉。又主火。若火淫则热蓄不散。流于血脉。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人身气阳而血阴。若气盛则热。气衰则寒。今病在血。不干于气。所以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皆阳火烁阴。无可奈何之状也。
又上热则为口苦。下热则为便赤。亦阳火烁阴之患也。药虽治病。然必藉胃气以行之。若毒血在脾胃。经脉闭塞。药虽入而胃弱不能行。故得药转剧而吐利也。病不在皮肉筋骨。则身形如和。
惟热在血。故脉微数也。脉数血热。则心火上炎。不下交于肾。而膀胱之经亦不得引精于上。上虚则溺时淅然头眩。甚则为头痛。以此微甚。可卜其愈日之远近也。其治法咸用百合为君。以安心补神。能去血中之热。利大小便。导涤瘀积。然必鲜者。始克有济。若汗之而失者。佐知母以调其上焦之津液。下之而失者。佐滑石、代赭以理其下焦之痹结。吐之而失者。佐鸡子黄以补其中焦之荣血。若不经吐下发汗。但佐生地黄汁以凉血。血凉则热毒解而蕴积自行。故大便出如黑漆矣。
其一月不解。百脉壅塞。津液不化而成渴者。故用百合洗之。则一身之脉皆得通畅。而津液行。
渴自止。勿食盐豉者。以味咸而凝血也。若洗后渴不瘥。是中无津液。则以栝蒌、牡蛎主之。若变发热。乃脉郁而成热。佐滑石以通利之。百合病皆持两端。不表不里。为其热行血脉之中。非如伤寒可行汗下等法。所以每多误治之失。往往有绵延经岁不已者。愈期不复可拘也。至于误行汗下。变证救治。大略不逾上法。但当随所禀虚实偏胜而调之。切勿误认下元虚弱而用温补之法也。按百合病。即痿证之暴者。伤寒后得此为百合。肺病日久而得者。为痿。
石顽治内翰孟端士尊堂太夫人。因端士职任兰台。久疏定省。兼闻稍有违和。虚火不时上升。
自汗不止。心神恍惚。饮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口苦小便难。溺则洒淅头晕。自去岁迄今。历更诸医。每用一药。辄增一病。用白术则窒塞胀满。用橘皮则喘息怔忡。用远志则烦扰哄热。用木香则腹热咽干。用黄 则迷闷不食。用枳壳则喘咳气乏。用门冬则小便不禁。用肉桂则颅胀咳逆。
用补骨脂则后重燥结。用知、柏则小腹枯瘪。用芩、栀则脐下引急。用香薷则耳鸣目眩。时时欲人扶掖而走。用大黄则脐下筑筑。少腹愈觉收引。遂致畏药如蝎。惟日用人参钱许。入粥饮和服。
聊藉支撑。交春虚火倍剧。火气一升则周身大汗。神气 欲脱。惟倦极少寐。则汗不出而神思稍宁。
觉后少顷。火气复升。汗亦随至。较之盗汗迥殊。直至仲春中浣。邀石顽诊之。其脉微数。而左尺与左寸倍于他部。气口按之。似有似无。诊后。款述从前所患。并用药转剧之由。曾遍询吴下诸名医。无一能识其为何病者。石顽曰。此本平时思虑伤脾。脾阴受困。而厥阳之火。尽归于心。
扰其百脉致病。病名百合。此证惟仲景金匮要略言之甚详。本文原云。诸药不能治。所以每服一药。辄增一病。惟百合地黄汤为之专药。奈病久中气亏乏殆尽。复经药误而成坏病。姑先用生脉散加百合、茯神、龙齿以安其神。稍兼萸、连以折其势。数剂稍安。即令勿药。以养胃气。但令日用鲜百合煮汤服之。交秋天气下降。火气渐伏。可保无虞。迨后仲秋。端士请假归省。欣然勿药而康。后因劳心思虑。其火复有升动之意。或令服佐金丸而安。嗣后稍觉火炎。即服前丸。第苦燥之性。苦先入心兼。之辛臊入肝。久服不无反从火化之虞。平治权衡之要。可不预为顾虑乎。
卷六 痿痹门
香港脚
千金论云何以得之于脚 问曰。风毒中人。随处皆得作病。何偏着于脚也。答曰。夫人有五脏。心肺二脏经络。所起在手十指。肝肾与脾三脏经络。所起在足十趾。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
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头项也。微时不觉。痼滞乃知。经云。次传间传是也。
论得已便令人觉否 凡香港脚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觉。会因他病一度。乃始发动。或奄然大闷。经三两日不起。方乃觉之。诸小庸医。皆不识此疾。漫作余病治之。莫不尽毙。故此病多不令人识也。始起甚微。食饮嬉戏。气力如故。惟卒起脚屈弱不能动。有此为异耳。黄帝云。缓风湿痹是也。
论风毒相貌 夫有脚未觉异。而头项臂膊已有所苦。有诸处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
又风毒之中人也。或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腹痛下痢。或大小便秘涩不通。或胸中冲悸。不欲见光明。或精神昏愦。或喜迷妄。语言错乱。或壮热头痛。或身体酷冷疼烦。或觉转筋。或肿不肿。或 腿顽痹。或时缓纵不随。或复百节挛急。或小腹不仁。此皆香港脚状貌也。亦云风毒香港脚之候也。其候难知。当须细意察之。不尔必失其机要。一朝病成。难可以理。妇人亦尔。又有妇人产后。春夏取凉。多中此毒。深宜慎之。其热闷掣 。惊悸心烦。呕吐气上。皆其候也。又但觉脐下冷痞。 然不快。兼小便淋沥。不同生平。即是香港脚之候。顽弱名缓风。疼痛为湿痹。
论得之所由 凡四时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湿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脱衣靴袜。当风取凉。皆令香港脚。若暑月久坐久立湿地者。则热湿之气蒸入经络。病发必热。四肢酸疼烦闷。若寒月久坐久立湿冷地者。即冷湿之气上入经络。病发则四体酷冷转筋。若当风取凉得之者。病发则皮肉顽痹。诸处 动。渐渐向头。凡常之日。忽然暴热。人皆不能忍得者。当于此时。必得顿取于寒以快意也。卒有暴寒。复不得受之。皆生病也。世有勤功力学之士。一心注意于事。久坐行立于湿地。不时动转。冷风来击入于经络。不觉成病。故风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开。腠理疏通。风如急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 胫表里者。若人初觉。
即灸所患处二三十壮即愈。不复发也。黄帝云。当风取凉。醉已入房。能成此疾。
论冷热不同 问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热。答曰。足有三阴三阳。寒中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热。故有表里冷热不同。热者治以冷药。冷者疗以热药。以意消息之。脾受阳毒即热顽。肾受阴湿即寒痹。
论须疗缓急 凡小觉病候有异。即须大怖畏。决意急治之。勿缓。气上入腹。或肿或不肿。
胸胁逆满。气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宽者数日必死。不可不急疗也。但看心下急。气喘不停。
或自汗数出。或乍寒乍热。其脉促短而数。呕吐不止者皆死。
论虚实可服药不可服药 凡香港脚之疾。皆由气实而死。终无一人以服药致虚而殂。故香港脚之人。
皆不得大补。亦不可大泻。终不得畏虚。故预止汤不服也。如此者皆死不治。
论脉候法 凡香港脚虽殊。诊候不异。而三部之脉。要须不违四时者为吉。其逆四时者勿治。
余如脉经所说。此中不复具载。其人本黑瘦者易治。肥大肉浓赤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赤白不耐风冷。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肉软则受疾至深。难愈也。
论肿不肿 凡人久患香港脚。不自知别。于后因有他疾发动。治之得瘥。后直患呕吐而复脚弱。
余为诊之。乃告为香港脚。病者曰。某平生不患脚肿。何因名为香港脚。不肯服汤。余医以为石发。
孤疑之间。不过一旬而死。故香港脚不得一向以肿为候。亦有肿者。有不肿者。其以小腹顽痹不仁者。脚多不肿。小腹顽后。不过三五日。即令人呕吐者。名香港脚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凡患脚气到心难治。以其肾水克心火故也。
论须慎不慎 凡香港脚之病。极须慎房室。羊肉牛肉。鱼蒜蕺菜。菘菜蔓青。瓠子酒面。酥油乳麋。猪鸡鹅鸭。有方用鲤鱼头。此等并切禁。不得犯之。并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酱豉葱韭薤。椒姜橘皮。又不得食诸生果子。酸酢之食。犯者皆不可瘥。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
论灸法 凡香港脚初得脚弱。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虽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复更发动。觉得。便根据此须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轻者。虽不即死。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初风市穴灸百壮。重者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次伏兔穴灸百壮。亦可五十壮。次犊鼻穴灸五十壮至百壮。次膝眼穴灸百壮。次三里穴灸百壮。次上廉穴灸百壮。次下廉穴灸百壮。次绝骨穴灸百壮。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凡病一脚则灸一脚。病两脚则灸两脚。凡脚弱病。皆多两脚。又一方云。
如觉脚恶。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者。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虽轻。不可减百壮。不瘥速以次灸之。
论服汤药色目 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有异耳。若脉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应瘥。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白术四两。胡洽云。若恶风者。更加附子一枚。若脉浮大紧转快。宜作竹沥汤。若病患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此脉多是因虚而得之。若大虚短气力乏。其间可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若病患脉浮大而紧快。此是三品之中最恶脉也。或沉细而快者。此脉正与浮大而紧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当消息以意逆之。虽其形尚可。而手脚未至弱极。数日之中。气上。即便命终。如此之脉。往往有人得之。无一存者。急服竹沥汤。日服一剂。切要汤势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无汤也。此汤竹汁多服之。若不极热。辄停在胸心。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
必佳也。续命汤治风毒病初得。似时行毒病而脉浮缓。
终不变快。此不治。或数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识人。或发黄。或发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烂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续命汤一剂。须服葛根、麻黄汤下之。若此不折。更与续命汤两三剂必瘥。夫香港脚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肿满。或行起涩弱。或上入腹不仁。或时冷热。小便秘涩。喘息气冲喉。气急欲死。食呕不下。气上逆者。皆其候也。若觉此证。先与犀角旋复花汤。宜久服之。以气下小便利为度。
按东垣云。香港脚实由水湿。然有二焉。南方卑湿。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此是外感。北方常食膻乳。又饮酒太过。脾胃有伤。不能运化。水湿下流。此因内而至外者也。香港脚两胫肿。是为壅疾。皆当疏下。然太过则损脾。不及则病不去。南方多见两足粗大。与疾偕老者。初起治宜槟榔汤。或四七汤、香苏散。并加槟榔、橘皮以宣通其气。不使其壅。壅既成者。砭去恶血。然后服药。经云。蓄则肿热。砭石之也。
香港脚之病。初起甚微。饮食如故。人多不觉。惟卒然脚膝屈弱。或肿。或不肿。或顽痹。或缓纵。或挛急。皆是湿邪为患。其肿者为湿香港脚。不肿者为干香港脚。香港脚之发。必身痛发热大。
类伤寒。不可妄用伤寒等药。若卒起脚弱。或少腹不仁。或转筋呕逆。或腹痛下利。或二便秘涩。
或惊悸妄错。但两胫肿赤。便作香港脚治。风胜者。自汗走注。脉浮弦。越婢加术汤。寒胜者。无汗挛急掣痛。脉迟涩。酒浸牛膝丸。湿胜者。肿痛重着。脉迟细。除湿汤。冷痹恶风者。非术、附、麻黄并用。必不能开。越婢加术附汤汗之。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白术亦妙。脚痹冷痛。
或时哄热。不可屈伸者。千金独活汤。风冷脚痹疼痛。挛弱不可屈伸。千金乌头汤。暑胜者。烦渴身热。或成水泡疮。脉洪。清燥汤。香港脚头疼身热。肢节疼痛。或一脚偏患软弱 曳。状如偏风者。小续命加木瓜。三阳经受热。毒瓦斯流脚踝上。 赤肿痛。
寒热如疟。自汗恶风。或无汗恶寒。败毒散加苍术。三阴受寒。湿着于脚膝上。枯瘦色淡。少腹不仁。腹急疼痛。上气喘急。八味丸加沉香。香港脚上入腹。腹急上冲胸。气欲绝。千金半夏汤。
香港脚冲心。疼痛肿满。大小便秘。沉香导气汤。香港脚遍身肿痛。喘促烦闷者。木通散。因香港脚而服补剂太过小便不通者。姜汁炒黑山栀、木通、赤芍、赤茯苓、当归、生甘草梢。不时煎服。脚气初发。一身尽疼。或肢节肿。便溺阻隔。此属湿热。先以羌活导滞汤导之。后以当归拈痛汤除之。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崔氏八味丸。香港脚入腹。喘急腹胀。苏子降气汤。佐以养正丹。下气甚捷。香港脚迫肺。令人喘嗽。小青龙汤加槟榔。香港脚呕逆。恶心畏食。生料平胃散加木香。大便秘。
加煨大黄。香港脚风毒。生疮肿痛。心神烦热。犀角散。香港脚冲心。火气逆上也。金铃子散加茴香、酒黄柏。另以附子末。津调敷涌泉穴。香港脚初发。从足起至膝胫骨肿疼者。千金蓖麻叶裹法。脚气注踝成孔。至下半日疼甚者。此香港脚流成漏也。以人中白火炙。敷疮口良。香港脚冲心。矾石一两。酸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活人书云。凡香港脚服补药。及用汤药渫洗。逼邪入于经络。皆医之大禁也。大抵香港脚肿痛。并属湿热。或兼风兼暑。当详春夏病因六淫治之。至于枯瘦而热者。属阴虚。瘦弱而寒者。属阳虚。当作本证治之。
〔诊〕脉浮弦起于风。濡弱起于湿。洪数起于热。迟涩起于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涩涩不调。毒在血分也。夏暑脚膝冷痛。其脉阳濡阴弱。湿温也。香港脚多从暑湿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