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37 页/共 199 页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心中痞者。心气逆于上也。上气逆。则中下亦逆。气逆则经脉亦逆。故为诸逆也。上下气逆。   脉不交通。心主孤悬于上。不得营气以和之。故心悬痛也。桂枝行心气以散痞。姜、枣疏中焦以通经也。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乃阴邪厥逆。而上干胸背经脉之间。牵连痛楚。乱其血气。紊其疆界。   此而用气分之药。则转益其痛。势必危殆。仲景用蜀椒、乌头一派辛辣。以温散其阴邪。然恐胸背既乱之气难安。即于温药队中。取用干姜、赤脂之涩。以填塞厥气攻冲之经隧。俾胸之气自行于胸。背之气自行于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今人但知有温气补气行气散气诸法。不知有填塞邪气攻冲之窦也。   千金治胸痹达背痛。用细辛散。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用前胡汤。胸中 如满。   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服橘皮枳实生姜汤。不应。用治中汤。胸痹腹背闭满。上气喘息。   用下气汤。胸背疼痛。用熨背散。足补金匮之未逮。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千金加橘皮、吴茱萸。名通气散。治胸满短气而噎。   此即胸痹一门之证。必编者之差误。入于呕吐哕中。今并论于此。盖阳受气于胸中。以布气息。今阴乘阳位。阻其阳气布息。呼吸往来之道。若喘若呕若哕。心舍神者也。聚饮停痰。则炎炽不宁。彻心愦乱。无可奈何。故用半夏、生姜之辛温。以燥饮散寒。则阳得以布。气得以调。   而胸际始旷也。其用橘皮、吴茱萸。及加竹茹、人参。皆此例也。喻嘉言曰。按胸痹之证。人所通患。金匮出十方论治。然未明言其故。盖胸中如太空。其阳气所过。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   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在上之候也。然有微甚不同。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阳。甚者必驱其下焦厥逆之气。通胸中之阳。以薤白、白酒。或栝蒌、半夏、桂枝、枳实、浓朴、干姜、白术、人参、甘草、茯苓、杏仁、橘皮。择用对证三四味。即成一方。不但苦寒不入。即清凉尽屏。盖以阳通阳。阴分之药。所以不得预也。甚者。则用附子、乌头、蜀椒大辛热。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补天浴日。在医之手眼。奈何后世总不知胸痹为何病耳。   卷五 诸痛门   腹痛   (小腹痛 腹中窄狭 当脐痛)   东垣云。腹中诸痛。皆由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受伤。寒邪乘虚入客。阳气不通所致。   故卒然而痛。经云。得炅则痛立止。中脘痛属太阴。理中汤。脐腹痛属少阴。真武汤。小腹痛属厥阴。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若夫热病腹痛。热则芍药甘草汤、黄芩汤。寒则理中汤。若脾胃素虚人。饮食不能消克者。六君子加香、砂。若兼外感宿食者。藿香正气散。若但少腹硬满而痛。   小便利者。即是蓄血之证。桃核承气汤。小便不利者。即是溺涩之证。五苓散。有心腹大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是名霍乱。急以盐汤灌之。其或清痰留滞于胸膈之间。食积郁结于肠胃之内。   皆能令人腹痛。痰则控涎丹。食积枳实导滞丸。   凡治腹痛。必用温散。如台芎、苍术、香附之类。白芍能治血虚腹痛。惟脉弦发热者为宜。   其性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若气虚者服之。反伤脾胃也。绵绵而痛无增减。欲得热手按。及喜热饮食。脉沉迟者。寒也。理中汤加肉桂、香、砂。腹痛用温药不效。痛愈甚。大便秘者。微利之。平胃散加藿香、半夏、紫苏、木香、大黄。虚人。人参养胃汤。时痛时止。热手按而不减。   脉洪数者。热也。二陈汤加浓朴、枳实、芩、连、山栀。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二陈加芩、连、木香、枳实、木通。虚人。六君子加香、砂、猪苓、泽泻。感暑而痛。或泻利并作。脉必虚豁。十味香薷饮。感湿而痛。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胃苓汤。如腹中常有热而痛。此为积热。调胃承气汤下之。因客寒作痛者。脉必弦缓。小建中加炮姜。兼气郁脉沉者。更加台芎、苍术、香附。因热作痛。脉必数疾。二陈汤加芩、连、芍药。痛甚。稍加炮姜从治之。若时痛时止。口干恶心头眩。或泻黄沫者。火也。前药勿用炮姜。加大黄微利之。脉沉结或伏。必腹痛。痛引两胁及肩背。皆不得俯仰者。气滞也。二陈加川芎、木香、枳壳、香附。不应。有血也。加蓬术、穿山甲。七情内结。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作时发。发即欲死。七气汤选用。酒积作痛。曲 丸。   食积作痛。保和丸。虫痛者。懊 作痛。上下不定。痛有休止。或有块梗起。痛则呕吐清水。当从虫积治之。因疝致痛者。必引睾丸。或小腹有一条梗起。宜从疝治。因触秽致痛。得热汤饮转剧者。是臭毒攻逆也。另详本门。   小腹痛 小腹痛满有三。皆为内有留着。非虚气也。小腹正中为少阴任冲之分野。两傍为厥阴肝经之分野。一属燥结大肠。其证五六日大便不通。按之坚满。绕脐攻痛。小便虽利而黄赤。其脉数实有力。为府邪实结而痛满。大承气下之。若因津血枯涩而结者。其脉虽数而不甚旺。麻仁丸、通幽汤之类。   无故而大便不通。少腹微满。尺脉虽数。而必微弱者。蜜煎导之。夏月可用猪胆导。慎不可用攻里之药。攻之胃气受伤。必生他患也。一属热结膀胱。其证溺闭不通。按之虽满而不甚坚。弹之有声激指。其脉数盛有力。而烦渴引饮者。昼甚。五苓散。夜剧。猪苓汤。一属血结膀胱而腹满。   其证善忘如狂。或渴欲漱水而不能饮。或喜热饮。仍不能多。小便清利。或反倍于平时。或数欠而不清。大抵邪结膀胱阳分。热邪伤血。虽有蓄血。其人真阴不虚。则小便自清。尺脉必盛。代抵当丸。若反倍于常时者。为邪据下焦。真阳外亡之候。本方去硝减黄倍桂加熟附六七分救之。   若缘醉饱入房。强力忍精而致少阴与任督受伤。血结阴分者。此真阴亏损。必致小便涩数。胀满如淋也。生料济生肾气丸。红酒煎服。有妇人经行之时。交合受伤。时时不净而少腹满痛者。此冲脉受伤也。十全大补汤倍用肉桂。若有块绞痛。喜热按。此气血虚而有瘀积也。当归生姜羊肉汤加肉桂、吴茱萸、茯苓、芍药。不应。加人参。又有本来下元虚人。勉力劳役而致受伤。蓄血小腹满痛者。此肝经受伤。其满必偏见于左傍也。调肝散、代抵当丸。审微甚选用可也。然亦有右傍偏满者。此必饱食奔驰。脾阴下溜。食积痰腻留结也。当于积滞门求之。其臭毒腹痛呕逆。   另详杂门。   〔诊〕阴弦腹痛。细小紧急。皆为腹痛。 滑为痰饮。弦为冷食。阴弦或紧宜温。沉弦滑实可下。沉伏者。为气滞。细小紧急腹中刺痛。尺脉紧脐下痛。弦急小腹痛。尺脉伏 瘕痛。细小而迟者易治。坚大疾者。数而紧者。浮大而长者。为病不应脉皆难治。痛甚而喘。脐下急大痛。人中黑者死。   腹中窄狭 肥人乃是湿痰留滞。气不升降。当行气燥湿。越曲、平胃为主。瘦人乃是阴虚火旺。熏蒸脏腑。逍遥、佐金降火开郁为主。肥人腹中辘辘有声。须作痰治。二陈、二术为主。气虚者。加人参。   当脐痛 当脐痛为肾虚任脉为病。六味丸加龟板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此为本虚受寒。小建中汤和之。   虞恒德治一壮年。寒月入水网鱼。饥甚遇凉。粥食入腹大痛。二昼夜不止。医以大黄丸不通。   又以承气下粪水而痛愈甚。诊其六脉沉伏而实。面色青黑。此大寒证。而下焦又有燥屎作痛。先与治中汤加丁、附一帖。又灸气海二十一壮。痛减半。继以巴豆、沉香、木香作丸。如绿豆大。   生姜汤下五七丸。下五七次而愈。   又治一人。六月投渊取鱼。至深秋雨凉。半夜小腹痛甚大汗。脉沉弦细实。重取如循刀责责然。夫腹痛脉沉弦细实。如循刀责责然。阴邪固结之象。便不当有汗。今大汗出。此必瘀血留结。   营气不能内守而渗泄于外也。且弦脉亦肝血受伤之候。与大承气加桂二服。微利痛减。连日于未申时。复坚硬不可近。与前药加桃仁泥。下紫血升余痛止。脉虽稍减而责责然犹在。又以前药加川附子。下大便四五行。有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而愈。   汪石山治一老妇病腹痛。初从右手指冷起。渐上至头。如冷水浇灌。而腹大痛。痛则遍身大热。热退则痛止。或过食或不食皆痛。每年发一二次。近来二三日一发。远不过三五日。用四物、四君、二陈、七气。皆不应。汪诊之。脉皆微弱。似有似无。或二三至一止。或四五至一止。乃阳气大虚也。用独参五钱。入陈皮七分煎服。十数帖而愈。夫四肢者诸阳之本。头者诸阳之会。   经曰。阳虚则恶寒。今指梢冷。逆上至头。则阳虚阴盛可知。阳虚不能健运而痛大作。   痛作而复热者。物极则反也。及其阴阳气衰。两不相争。则热歇而痛亦息矣。故以独参汤补之。   数年之病遂愈。   卷五 诸痛门   胁痛   (季胁痛 腋下肿痛)   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肝病内舍胸胁。邪在肝。则两胁下痛。肝热病者。胁满痛。胆动。病心胁痛。不可反侧。肝所生病。腋下肿胁痛。肺病传肝。胁痛出食。   肝舍于 胁。故胁痛多属于肝。然经筋所过挟邪而痛者。自有多端。不可执一。且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故肝主阴血而属于左胁。脾主阳气而隶于右胁。左胁多怒伤或留血作痛。右胁多痰积或气郁作痛。其间七情六郁之犯。饮食劳动之伤。皆足以致痰凝气聚。血蓄成积。虽然。痰气亦有流于左胁者。然必与血相持而痛。血积亦有伤于右胁者。然必因脾气衰而致。其间虚实治法。   可默悟矣。   伤寒少阳胁痛。用小柴胡汤。硬满。加薄桂。不大便。加枳壳。兼胸胁满痛。加枳、桔。若不因伤寒而胁痛。身体微热。枳壳煮散。盖枳壳为治胁痛专药。诸方皆用之。寒气引胁下痛。枳实理中汤。戴复庵云。腹纳诸般冷痛。枳实理中汤加减。作无限用。胁痛而气喘。分气紫苏饮、增损流气饮选用。有胁痛而吐血者。此热伤肝也。小柴胡去半夏、黄芩。加丹皮、鳖甲。两胁肿痛。或腹痛。或小便涩滞者。属湿热。龙胆泻肝汤。脉弦痛在左属肝火。宜柴胡山栀、当归、青皮、芍药。不已。加吴茱萸炒川连。甚则加酒炒龙胆草。如果肝气实。当归龙荟丸。因怒伤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