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106 页/共 199 页
白头翁汤去黄柏加防风。或因食积而滞下者。枳壳汤加楂、柏、木通。腹中作胀。时痛时止者。
浓朴汤。亦有泻久而成痢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自始至终痢不彻者。必有风毒留滞于内。则宜解毒行滞。而兼疏风实脾。庶几克应。如痢下紫黯如痈脓。如屋漏水。如鸡肝色。如黑豆汁之类。加之气喘躁渴。热甚发呃。噤口不食。麻色紫晦者。皆死不治。
下虫 下虫多见于没后。此以胃热少食。虫不能安而下也。与过食伤中。虫不能容而下不同。但须调其饮食自愈。非上出之比。不须治之。
睡 麻疹正出时。精神困倦。沉睡不醒者为逆。盖缘正气亏损。邪火内郁。正气不胜所致。
若没后而沉睡不醒者。
为气血俱虚。补脾养血为要。如没后烦扰而反不得寐。是余火复燃。急需滋养阴血。虚阳自敛。
亦有昏睡不知起止。掐其颊车合谷不知疼痛。似寐非寐。无问正出没后。良非吉兆。当察其兼见何证。而与施治可也。
不食 不食是胃中邪热炽盛。不可强与。虽数日不食。亦无妨害。在初发正出时。白虎汤加荆芥。麻透热清。自有食也。没后不能食。石斛清胃散。量加健运之味。元气委顿者。急需培补。防有虚羸之患。
鼻扇 鼻扇者。肺将绝也。若兼喘满痰鸣。此必不治。如咽喉清利。无喘满而精神不减者可治。宜滋培肺气为主。没后见者死。
胸高 麻疹胸高肺热炽盛而胀也。多见于正没没后。为肺经坏证。不治。
身冷 麻为肺胃邪热所发。本属于阳。肢体常宜温暖。若反清冷如冰。是为逆也。其有没后遍体温凉如故。独下体厥冷过膝者为肾败。不治。如初出腰以下不热。毒不能透。而反渐没者。
亦为逆候。急当温养脾肾。或有得生者。
妊娠 麻属火候。最易堕胎。若初发正出时。须验其色之红淡。热之重轻。而与疏解。疏解之中。佐以清凉滋血安胎为主。四物汤加条芩、艾叶、荆芥、紫苏之类。若胎气上冲。急用苎根、艾叶煎汤。磨槟榔续进以降之。一切实脾行气温燥之药。既碍麻疹。复伤子气。咸须禁之。
虚羸 麻患既平。形体羸瘦。精神倦怠。饮食减少。或咳嗽不止。或便泄不已。或身热不除。皆真元亏损。恐成劳瘵。并宜双和汤去川芎以和之。嗽。加橘红、贝母。咳。加麦冬、百合。
泻。加白术、扁豆。食难孚化。加砂仁、谷芽。气血俱虚。合四君子汤。随证调之。切禁寒凉伤犯脾胃之药。专力资培。缓图平复可也。
麻疮 麻后发疮。多缘生水澡浴太早。水气留泊肌腠而发。但须日以荆、防、艾叶煎汤洗之。勿用生水。亦不可用疮药熏涂。失治。必每岁根据期而发。虽云小疾。亦须慎之。
卷十二 婴儿门下
水痘
水痘者。色淡浆稀。故曰水痘。色赤者。曰赤痘。将发之时。亦皆发热。由红点而水泡。有红盘。由水泡脓泡而结 。但水痘则皮薄色娇。赤痘则红润形软。总不似正痘之根窠圆净紧束也。
且见点起发灌浆结痂。止于五六日之间。其邪气之轻浅可知。皆由风热郁于肌表而发。小儿肌肉嫩薄。尤多此证。当与大连翘汤解之。亦有夹疹而出者。有夹正痘而出者。若先水痘收后而发正痘。其痘必轻。
卷十二 婴儿门下
附种痘说
痘本胎毒。根于先天。发则由于时气。以故沿门合境。安危相率。与疫疠传染无异。且多外挟风寒。内停宿滞。及乎跌扑惊恐。为患种种。匪可意料。自伏波迄今。天生天杀。莫可谁何。
迩年有种痘之说。始自江右达于燕齐。近则遍行南北。详究其源。云自玄女降乩之方。专取痘气熏蒸。发儿胎毒于安宁无病之时。则开发之机裕如。不似正痘之天人合发。内外合邪。两难分解也。原其种痘之苗。别无他药。惟是盗取痘儿标粒之浆。收入棉内。纳儿鼻孔。女右男左。七日其气宣通。热发点见。少则数点。多不过一二百颗。亦有面部稍见微肿。胎毒随解。大抵苗顺则顺。必然之理。如痘浆不得盗。痘痂亦可发苗。痘痂无可窃。则以新出痘儿所服之衣。与他儿服之。亦能出痘。总取同气氤氲。为胎毒之向导。其盗机也。天下莫能知。而圣功生焉。或有热发出迟。点不即起。或杂发于麻疹之中。须药扶持者。悉如正痘法。调理自安。当知胎毒有限。助虐无穷。况苗发之痘。既无客邪鼓动血气。势无痒塌闷乱之虞。正气内守。虽酒气秽气。略无妨碍。脱痂绝无瘢痕。
口鼻亦无残废之厄。允为避险就安之快捷方式。间有意外之变。此儿正气内夺。加以客邪交迫。时动必溃。命之制在气。道之理也。值此而与种痘。未有不告变者。故凡病后之儿。及颜色太娇。骨干太弱。肌理太疏者。皆正可以轻试也。其于痘证初行。疫邪方炽之时。切须避其锐气。当俟大势稍平。方可施补天浴日之妙用。其间或有不顺者。此必苗非顺痘。医非慑家。是不能无揠苗助长之憾。然皆方士之所为。人知其神之神。而不知不神之所以神。吾以静眼观之。曷若顺天随时。
不假强为之为愈也。
卷十三·专方
诸家类集方药。皆随论次第。是编逐门但隶专方。其藉古方加减各门可以通用者。仿佛祖剂之义。另自为卷于后。
卷十三·专方
中风门
侯氏黑散(金匮)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
菊花(三两) 白术(一两) 防风(八钱) 桔梗(六钱) 黄芩(四钱) 人参 茯苓细辛 当归 干姜 芎 桂枝 牡蛎(熬) 矾石(各二钱二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初服二十日用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服自能助药力。(外台借此治风癫疾)
大风四肢烦重。脾土受风水之制。土气内结。不能敷布于四末也。心中恶寒不足者。胸中为浊气填塞。心火内蕴。不得发越。热极反兼寒化也。方中用菊花为君。以解心下之蕴热。防、桂、辛、桔以升发腠理。参、苓、白术以实脾杜风。芎、归以润燥熄火。牡蛎、矾石以固涩肠胃。使参、术之性。留积不散。助其久功。干姜、黄芩一寒一热。寒为风之向导。热为火之反间也。用温酒服者。令药性走表以开其痹也。冷食而禁诸热物者。恐矾得热而下。不能尽其药力。以矾石性得冷即止。得热则下也。 郭雍曰。黑散本为涤除风热。方中反用牡蛎、矾石止涩之味。且令冷食使药积腹中。然后热食。则风热痰垢与药渐次而下也。
风引汤(金匮 千金名紫石散) 除热瘫痫。并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痫螈 。日数十发。
大黄 干姜 龙骨(熬。各一两二钱) 甘草 牡蛎(熬。各六钱。) 滑石 石膏(各一两八钱。)
赤石脂 紫石英 白石脂 寒水石(如无。石盐代之) 桂枝(各一两。千金作桂心)
上十二味。杵节。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巢氏借治香港脚。
郭雍借治火逆。) 风者外司厥阴。内应肝木。上隶手经。下隶足经。中见少阳相火。所以风自内发者。由火热而生也。风生必害中土。土病则四末不用。聚液成痰。瘫者风木挟痰注于四肢也。痫者风热扰其经脉内应于心主也。前方祛风外散。此方引风内泄。故用大黄。兼甘草、桂枝、滑石、石膏以化风热。干姜以为反谍。使火无格拒之虞。石英、寒水以润血燥。石脂、龙骨、牡蛎以补塞其空。绝风火复来之路也。
千金三黄汤(金匮)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 黄芩(各三钱。八分) 独活(三钱) 细辛(一钱五分) 黄 (六钱)
上五味。水煎温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钱半。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钱。悸。加牡蛎二钱。渴。加栝蒌根二钱。先有寒。加附子一片。 石顽曰。此方。千金云仲景三黄汤。治恶寒经日不止。不欲饮食。全似内外虚寒之候。而方中反用黄芩之苦寒。岂不碍麻黄辈之温散乎。既用麻黄。复用黄 。岂不碍表气之闭拒乎。曷知恶寒经日不止。虽有似乎虚寒。而实卫虚不能胜邪所致。不欲饮食。亦是风热内蕴之故。观烦热心乱一语。病情灼然。故方中虽以麻黄、独活、细辛开发腠理于外。即以黄芩清解风出于内。更虑卫虚难于作汗。乃以大剂黄 助之。与黄 建中之义不殊。其用黄 之意有二。一以佐麻黄开发之权。一以杜虚风复入之路也。方后复云。心热加大黄。言服前药后心中烦热不除。知黄芩不能祛之外散。即以本方加大黄以引之下泄也。其加枳实。加人参。加牡蛎。加栝蒌等法。或治旺气。或助本元。各随标本而施。加附子者。专佐麻黄之蒸发。助黄 温经。殊非阴寒之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同源异 。 详金匮以千金二字名方。珍重之也。千金祖金匮之意而衔其集曰。备急千金方。不忘祖述之本也。
千金竹沥饮子 治风痱身无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者。用此方。当先以竹沥。(二十分。)
生葛汁(十分。) 姜汁(一分)和服。然后用竹沥饮子。
芎 防己 附子 人参 芍药 黄芩 甘草桂心(各一分) 羚羊角(三分) 石膏(六分) 杏仁(十四粒) 麻黄 防风(各分半。)
上十三味。水煮减半。内竹沥十分。生葛汁五分。姜汁半分。分三服取汗。间二三日更服一剂。三服后随病进退增减。
地黄饮子 治肾气不上交于心。舌喑足痱。
熟地黄(三两。) 巴戟天(酒浸去骨。) 肉苁蓉(酒浸。去腐。切焙。) 山茱萸(去核) 石斛 附子(炮。) 白茯苓 石菖蒲 远志(甘草汤泡。去骨。) 甜肉桂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五味子(五钱。)
共为粗末。每服五钱。生姜五片。大枣一枚。薄荷七叶。水煎。日二服。服无时。 喻嘉言曰。方中桂、附、巴戟。原为驱逐浊阴痰涎而设。不可执己见而轻去之。
天麻丸 治肾脏虚热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