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 - 第 105 页/共 199 页
邪热本轻也。然有表气本虚而色白者。调护温暖。越一二日自变红活也。若正出时为风寒所遏。
而色白如肤。必毛窍竦栗。葛根解肌汤。或麻出成片。一被风寒。便变为白。身不发热而反内攻。烦躁腹痛。痰喘气急者危。如毒攻于胃。则呕吐清水。攻于脾。则腹胀不食。攻于肺。则鼻塞喘促。攻于心包。则唇舌焦燥。不省人事。摇头掣手。攻于肾肝。则变黑而不救也。若色紫赤而黯。是火毒炽盛。顶粒起者可治。宜凉血饮子。 语烦躁者。黄连解毒汤调益元散。枯燥不起者难治。若顶粒焦者。无论红淡。皆为热剧之候。并宜白虎汤。重用石膏。干燥无汗。加麻黄以汗之。大便秘者。凉膈散下之。亦有麻发如云头大片。其形有二。一者大片 赤。一者大片之上复有小红点粒。皆火邪炽盛所致。白虎汤加黑参、竹叶。若麻出斑烂如锦纹。或出脓血。腥臭不干。心胸烦闷。呕吐清水。
身温热者。白虎汤加黄芩、茅术。若初发时有似斑屑者。乃风寒在表。而成瘾疹。只宜疏解。俟麻一透。其疹自退。切勿误认为斑而与苦寒之剂。致麻内陷而难救也。咳嗽 麻疹干咳连声不断。
是火邪凌烁肺金所致。然咳则毛窍开而麻易出。故未出之先。最喜咳甚。发透其咳自已。若出尽及没后而咳仍不止者。清咽滋肺汤。咳嗽多痰。去麦冬加橘皮、茯苓。其有感触风寒。咳嗽烦闷。呕逆清水。眼赤咽痛。口舌生疮者。甘桔汤加芩、连。没后见者。人参白虎汤去知母易麦冬。
以滋化之。
汗 麻发之际。常宜微汗。微汗则肌腠疏豁。而邪易透。不可复用升发。升发恐汗大泄。不无亡阳之虑。其有隐陷不透之坏证。用权升发。得大汗而解者。此特语其变也。若壮热无汗。而皮肤干燥者。必风寒壅滞难出。多成内攻之候。或腹胀痛。或发喘促。宜与葛根解肌汤。
冬月越婢、三拗选用。但不可过剂。亦有因热极火郁。皮肤干燥而难出者。必致唇舌燥裂。二便秘涩。壮热昏沉。或身体胀痛。喘促痰鸣。无论何时。急宜白虎汤加黑参、牛蒡、芩、栀、竹叶之类。大抵麻证当以微汗为顺。若始终无汗。虽没后不无余咎。其治总不逾上法也。
嚏 麻疹初起而多嚏者。是内火因风邪激搏而然。正出时有嚏者。其候必轻。如没后尚有嚏者。邪热尽解。可无余患矣。如嚏而多涕者。浊壅得泄。肺气自清。最为吉兆。若无嚏而鼻塞不通。必有风邪留滞。宜辛凉之剂以透达之。
呕吐 麻之初起。吐泻交作者顺。干霍乱者逆。欲吐不吐者危。呕吐是胃中热邪不得发泄而作。葛根解肌汤。正出及正没时见者。消毒饮加枳实、黄连。多痰者。更加贝母、栝蒌根。若没后而呕者。脾胃虚而热滞也。石斛清胃散。其有呕而吐蛔者。胃中痰热胶固。虫无所养而上窜也。能食即定。如蛔出多而不能食。为胃败。不治。
泄泻 泄泻为麻疹之常候。热邪得以开泄也。发热时泻而黄赤稠粘。小水短涩者属热。四苓散加木通、滑石、已出。人参白虎汤去知母易麦冬。其证必多发渴。渴甚不止。热甚不退。虽数剂无妨。如泻下清稀白沫。腹疼喜得温按者属寒。胃苓汤去苍术加煨姜。泻利窘迫而腹痛胀满。或暖气如败卵者。为饮食停滞。枳壳汤加楂、柏、木通。大抵麻疹泄泻。属热者多。属寒者少。辨治宜早。
不可令其泻久。泻久则正气下陷。或成肿满。或变下利。并宜枳实理中之类。以理脾胃为主。麻后泻利不止。口渴目闭。四肢不温者。不治。呕吐不食。洞泄不知者。不治。目 麻疹发热之时。眼光如水。而多眵泪。或白睛微红。此正候也。若没后犹见红赤。为肺经风热未尽。泻白散加荆芥、薄荷、黑参、牛蒡。闭不欲开。更加连翘、木通。赤而肿痛者。风热上壅也。导赤散加荆、蒡、黑参。若为风热所侵而眼眶赤烂者。柴胡饮子。急须治之。否则为终身痼疾。
发不出 初起发热咳嗽。浑身胀痛。有似伤寒之候。惟干咳连声。目赤多泪。呕恶便溏。确为麻疹之验。
若将发之际。或为风寒暴袭。或因肢体坦露。寒郁热邪。不能外出此。全盛之势未萌。与出后没早不同。如气粗喘促。腹中胀痛。
烦扰不宁而不得出。急与麻杏甘石汤。或越婢汤去枣重用石膏。轻则升麻汤以升发之。若因触犯雾露风寒。隐现不能发出。以新猪矢冲汤。隔簟蒸之。冷则更添滚者。并取猪矢烧灰。葱白汤下二三钱。乃痘疮黑陷用烧人矢之变法。即烧人矢亦能发之。发之仍不出者。神丹不能复图矣。
按古方麻疹升发剂中。多用升麻。曷知升麻性升。能升动阳气。每致邪热上浮而作喘逆。当以紫苏、葱白代用。非特升麻当慎。即桔梗初起亦须酌用。恐其载引浊气于上也。盖麻疹宜凉宜润。
一切辛燥之味。咸为禁剂。用药之机。可不为之慎重乎。
透表 麻疹无问尖大细小。必得透表。
可无后患。其有一种匾阔 赤成块。块上复有小粒平塌不起者。亦有一片如风毒。偏高红肿。但头粒不尖。二者虽透。其中必有热邪留伏。防有他变。并宜竹叶石膏汤去半夏以滋化之。纵有余热。从此涣散矣。
不透表 麻出而皮肤干燥。毛窍竦栗。不能透表者。风寒郁遏也。越婢汤葛根解肌汤。随轻重取用。其有表虚不胜疏透者。一味葱白浓煎。时时与之。但得微汗即解。若头粒隐隐红紫一片而不透表者。火毒炽盛也。白虎汤加荆芥黑参。如肌肤不燥。唇色淡白。二便如常而不透者。中气本虚也。消毒饮加连翘、木通、车前、茯苓。虽有蕴热。不可轻用寒凉。即用峻剂升发。亦必不能复透。但当解利。使之内化为主。亦有胸背腰腹暖处起发而红。头面手足乍有乍无。此证必缠绵难已。且有没后五七日。复发如前。两三天而愈者。此气候之异。当非不透之比。只宜辛凉透表。渐次向安。欲求速效。转增危殆。
没早 麻出未经三日。或为风寒外郁。或热邪内陷。或误食酸收之物。一日半日即没。周身暖处绝无红影。终变危候。若虽没早。肌肤暖处尚未全没。急需透表。发之不起。即当审其所触而与内解。如外为风寒所遏。邪反内攻而没早者。消毒饮加葱头热服。复透者吉。甚则加麻黄、穿山甲。或越婢三拗选用。若不急治。必喘胀而死。亦有遍身青紫热肿喘胀气急。此毒滞血凝。半匿肌表。急投凉膈散去芒硝加麻黄、石膏以发越之。若腹胀喘促。溺涩脐突者。凉膈散加葶苈。庶或可救一二。若内挟痰热。火毒亢剧而伏匿烦躁。或腹胀喘急。不省人事者。白虎汤加黑参、竹叶。若误食酸醋收敛之物。伏匿壮热。喘咳烦闷。以猪胆汁制甘草煎成。续续与之。得吐微汗为效。或苦瓠、生甘草煎汤灌之。亦能取吐。吐中便有发越之义。误会豕肉。喘胀气急。枳壳汤加山楂、芒硝以下夺之。误食核桃。喘咳声喑。消毒饮如石膏、马兜铃。若得热退身安。气息渐调者。方可无虑。或大病之后。或洞泄不止。中气本虚。不能发越而没早。惟当健运中气。略兼解表清热。若没后遍身搔痒者。露风早也。消风散以疏解之。
难没 西北水土刚劲。禀质亦浓。麻必五七日乃没。东南风气柔弱。麻出不过二三日即化。
迩来地运变迁。未有不绵延数日者。当非难没之比。若三四日后点燥色白。隐隐于肌腠而难没者。此必卫气素微。不能 发。或衣被单薄。阻其发越之机。以致绵延多日。法当辛散透达。不可遽用寒凉。蔽其开泄之路也。
渴 渴乃肺胃热盛之候。唇口必红。二便秘涩者。门冬甘露饮。若二便清利。唇色不红而但渴者。此必寒凉太过。脾虚不生津液而作渴也。七味白术散去木香加糯米。渴而烦躁者。是热邪凌烁心包。白虎汤加麦冬、竹叶。正没时。竹叶石膏汤去半夏。渴而腹胀者。木虚实滞。为难治也。
喘 喘者。热邪壅遏肺窍。气道阻塞而然。其证有虚实之分。虚者难治。实者易调。虚则小便清利。大便溏泄。身无大热。虽清痰润肺。多难获效。实则大便坚燥。小便赤涩。身发状热。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蒌仁、贝母。冬月量加蜜炙麻黄。随手而应。若喘而无涕。兼之鼻扇者。不治。大抵未出而喘者易治。
没后喘者。难治。初发之时喘者。三拗汤加石膏、芽茶。喘而臭干口燥者。白虎汤最捷。若见于麻后。又宜清咽滋肺汤以滋肺胃。白虎汤又为切禁。故曰。医不执方。活法在人耳。
气促 气促多缘肺热不清所致。初发正出时见之。清热透肌汤。在正没没后。清咽滋肺汤。如喉中有痰 而鸣者。热邪阻逆不得发越也。见于初发正出之间。除热清肺汤。正没没后见者。必邪热未透。或露风没早。余热内攻而肺气受伤也。难治。
喑 肺胃热邪。为风寒所袭。不能尽达于表。咳盛咽伤故喑。宜清咽滋肺汤。若喑而肿痛者。射干消毒饮。然喑为麻疹之常。不可与痘喑比例。
搐 搐为痰热聚于心包。见于初发未透之时。清热透肌汤加蒌仁、竹叶。没后见者难治。
只宜轻清之剂调之。不可误用金石。痰涎壅盛者。一味栝蒌涌吐之。若搐无痰鸣。或自啮指者。
非真搐也。此为正虚不能主持。必死不治。
衄 衄者。火邪炽盛。血随火载。上行而溢于鼻。麻疹初起。是为顺候。其热得以开泄。
不治自已。若衄之不止。或失血者。犀角地黄汤加荆芥穗。正没及没之后。衄仍不止者。四物汤加茅根、麦冬以滋降之。
谵妄 谵妄是热邪炽盛于心包。若发热正出时见者。为火邪内伏。不得透表而致。白虎汤加荆芥、鼠粘子。甚则加麻黄以发越之。在正没没后。并宜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生地黄以清解之。
切牙 痘证切牙。有寒热之分。麻疹切牙。皆为热例。乃阳陷于阴。故多发渴而手足热。喜饮冷者。麦门冬汤加丹皮。若手足不热而反厥冷。喜饮热汤。此为热邪内亢。后必下血。咽喉作痛。
痰鸣而死。即与白虎汤。多不可救。
唇燥 唇燥多属脾胃之热。淡而燥者。其热轻。赤而燥者。其热深。紫黑而燥者。热剧而重也。随轻重以清润之。
唇舌破裂 唇舌破裂者。心脾之火上冲也。其色必多深赤。初发正出时见之。白虎汤加芩、连、黑参、荆芥、薄荷。若正没没后见者。为心脾俱绝。及紫黑枯燥而血不活者。皆难治也。
口气 口气秽浊。乃热邪蕴隆于胃。清胃散加石膏、连翘、生甘草。其有臭不可闻者。此胃败也。不治。若其人本有是证。不在此例。
舌胎 舌者心之苗。麻本火候。心属于火。故舌多有胎。白为肺热。黄为胃热。但当清解疏利。更参外证而为施治。纯黑为心绝。黑而湿者。热淫血分。黑而燥者。热淫气分。皆为危候。
并宜白虎汤。湿者。加生地黄、黑参。燥者。加麦冬、竹叶。黑色渐退者吉。不退者死。
口疳 牙疳腐烂。是热留阳明。余毒上冲所致。加味清胃散加石膏、荆芥。大便秘者。当归散微利之。外用栗根白皮煎汤漱净。以无比散。或烧盐散吹之。如通龈色白者。自外延入内者。
无脓血者。齿落口臭者。喘促痰鸣者。皆为不治。若满口唇舌黄赤白烂。独牙龈无恙者。此为口疮。非牙疳也。亦胃中余热未尽。毒壅上焦。二便必多艰涩。导赤散以泻心脾之火。外以绿袍散敷之。
腹痛 腹痛之由不一。总为火毒内郁。或风寒壅遏。或饮食停滞。皆能致痛。于发热正出时。
风寒壅遏。毒反内攻而腹痛者。急与疏表。麻透自已。若饮食过伤。腹满胀痛者。力为消导。其痛自除。时当正没。
没未尽而腹痛者。兼清中外。而痛自止。没后见者。分利余热。其痛自愈。又须验其有无他证。
属虚属实而与治之。若热邪内结而腹痛者。通利大便为主。有麻后脾气不调而致腹胀。面目四肢浮肿。分利小水为要。至若元气大虚。阴阳不能升降。小水不利。遍身浮肿。喘促兼见者难治。
便秘 大便秘结。火壅血燥而耗津液。麻疹大非所宜。无论日期前后。速宜清润。四顺清凉饮。甚则凉膈散以通利之。慎勿迟延。恐麻变焦紫而难救也大抵麻疹自出至没。二便俱不宜秘。
秘即微利可也。
溺涩 小便赤涩。在初热正出时。热邪涩渗。是为正候。没后见之。为余热下匿膀胱。导赤散加麦冬以滋气化。利之仍不通者。必大便秘郁之故。大便一通。小便自利。
痢 麻之作痢。为热邪内陷。在正没或没后而痢下色白者。黄芩汤加防风、枳壳。下脓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