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方 - 第 41 页/共 43 页

天突者,名为天瞿,复名身道,是体精之衢路也。无病不可灸,灸则伤声反喑;有疾可灸五十壮。   神府者,人神之明堂也。无病不可灸,灸则少气之短,使人无精守;有疾可灸百壮。此则鸠尾,一名龙头是也。   臣揽者,名为神精,人筋脉之所交也。不可妄灸,灸则令人不能举臂;有疾可灸百壮。   关元者,下焦阴阳宗气之奥室也。妇人无疾不可妄灸,灸则断儿息;有疾可灸百壮。   血海者,名为冲使,在膝内骨上一夫陷中,人阴阳气之所由从也。无病不可灸,灸男则阳气衰,女则绝产,不欲动摇肢节也;有疾可灸五十壮。   足太阴者,人阳精之房冲也。无病不可灸,灸男则阳气衰,女则令绝产;有疾可灸五十壮。   丘墟者,名为蹄溪,在外踝下少耶近前是也,人声室之房源。无病不可灸,灸则气下不能上通,令喑不能言;有疾可灸十四壮。   上二十穴,曹氏说云无病不可灸,灸则为害也。寻不病者,则不应徒然而灸,以痛苦为玩者也,皆病至不获已灸耳,便是未详曹氏此说也。   师述曰:孔穴去病,有近远也。头病即灸头穴,四肢病即灸四肢穴,心腹背胁亦然,是以病其处即灸其穴,故言有病者可灸,此为近道法也。远道针灸法,头病皆灸手臂穴,心腹病皆灸胫足穴,左病乃灸右,右病皆灸左,非其处病而灸其穴,故言无病不可灸也,非其身都无病而徒灸者也。故言其穴所在之处无病不横为远道穴灸,苟犯其禁耳。意为如此,幸可更详也。   腹背宜灸五百壮,四肢则但去风邪,不宜多灸,七壮至七七壮止,不得过随年数。如巨阙、鸠尾虽是胸腹之穴。灸不过七七壮,艾炷不须大,以竹箸头作炷,正当脉上灸之。若灸胸腹,艾炷大灸多,令人永无心力。如头顶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脚穴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瘦无力。既复失精神,又加于细瘦,即脱人真气。   膝目四穴,膝内外目,一膝有二穴,各有犊鼻两旁陷者中,如猴狲眼者是也。   曲尺二穴,在一脚趺上,胫之下,接腕曲屈处,对大指歧,当踝前两筋中央陷中是也。   风府一穴,在项后发际下,小入发中,当两盘中央陷中是也。   大椎上节以上,属颈崇骨也。大椎与崇骨相接处,其节最高硕也。   巨阙,在龙头骨下一寸是也。   灸心痛方;心懊 ,彻痛烦逆,灸心俞百壮。   心痛如刀刺,气结,灸鬲俞七壮。   心痛胸痹,灸膻中百壮。   心痛冷气上,灸龙头百壮。在心鸠尾头上行一寸半。   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乳下二寸。   心痛暴绞急绝欲死,灸神府百壮。附心鸠尾正心,有忌。   心痛暴恶风,灸巨阙百壮。   心痛胸胁满,灸期门,随年壮。   心痛坚烦气结,灸大仓百壮。   大便闭塞,气结心满方。   灸石关百壮。   又方灸足大都随年壮治 方。   灸腋下聚毛中五十壮。   又方灸石关穴五十壮。   泄利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   泄注便脓血,五色重下,灸小肠俞百壮。   泄利不禁,少腹绞痛,灸丹田穴百壮。在脐下二寸。   灸咳嗽法。   灸肩井穴百壮,在肩上陷解中大骨前。   又方灸大杼穴随年壮,在项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   又方灸肺俞随年壮,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又方灸风门热府穴百壮,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又方灸天突穴五十壮,在结喉下五寸宛宛中。   又方灸玉堂穴百壮,在紫宫下一寸六分。   又方灸膻中穴五十壮,在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间陷者中。   又方灸云门穴五十壮,在巨骨下气户两旁各二寸陷者中,横去旋机旁六寸。   又方灸中府穴五十壮,肺募也,在云门下一寸。   又方灸巨阙穴五十壮,在鸠尾穴下五分。   又方灸期门穴五十壮,在去巨阙五分,举臂取之。   又方灸俞府穴,在旋机旁各二寸。   又方灸或中穴,在输府下一寸六分。   又方灸气户穴,在去旋机旁各四寸。   灸水病法。   灸膈俞百壮,三报。在第七椎下两旁一寸半。   又方灸脾俞百壮,在十一椎下两旁一寸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