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百问 - 第 30 页/共 53 页

治小儿身体温壮,心神不安,大腑秘热。   犀角屑大黄(酒浸、蒸)钩藤栀子仁甘草黄芩(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五分,量大小加减,热汤调下。   牛黄散   治小儿温壮,身体常热不止。   牛黄(研)甘草(各五分)柴胡(去苗)栀子(炒)龙胆草黄芩(各二钱半)上为末,每服五分,以金银汤调下无时。   地骨皮散   见第五十七问。   黄龙汤   治伤寒身热不退。   柴胡(五钱)黄芩甘草(各二钱)赤芍药(三钱)上咀,每服二钱,姜一片,枣一枚,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牛黄膏   治小儿天吊惊风,手足搐搦,面唇红赤,咽喉痰响,浑身头额壮热,唤问不知,不醒人事。或只左手右脚偏搐,或只右手左脚偏搐,或只唇口眼鼻颤搐。此疾多则腹肚紧胀,热极,胸膈久积惊涎,忽被风邪所触,故作此候也。此患大忌,不得针灸,若针灸乃误矣,凡中此疾,须辨认有前项形证,宜急服此剂。   蝎尾(四十九枚)巴豆(去壳、一枚半、不去油)梅花脑(半字)辰砂(研、二钱)郁金(三钱、以皂角水煮过)牛黄(少许)麝香(一字)上六味为末,每遇小儿中、前项形证,周岁半字,三四岁一字,仍观孩儿身体肥瘦,脏腑虚实,及病势轻重,则加减药,用蜜热水一二分调匀灌下,或薄荷汤亦可。服药后良久,压下痰涎,疏去风气,当宣泻两三行,其泻出如鸡子白是应效,或胸膈痰涎壅盛痞满,服此药当吐风痰,亦为美也。下药后,或吐或泻,手足搐搦稍定,喉咙不响,头额腹肚渐凉,眼目不倒,记得人事,面红赤色,但时时有少温壮,惊潮风热来未退,便续下保寿散三两,服金粉散一二服,早晨更可下均气补虚进乳哺白术散一日。早晨与一服,或服此数件药后,或只觉得肚腹至夜微热,不进乳食,宜空心与进一服宽热散,微微通去腹中余热风涎。或有是疾,服药稍退,忌两日不可见风。一方加粉霜二钱,名朱砂膏。   羚羊角汤   治诸惊壮热。   羚羊角蝉蜕茯神(去木)麦门冬(去心)柴胡地骨皮(各一钱)黄芩甘草(各五分、炒)上锉散,每服二钱,姜枣煎服。   栀子仁汤   治阳毒伤寒壮热,百节疼痛,下后热不退者。   栀子仁赤芍药大青知母(各一两)川升麻黄芩石膏(各二两)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杏仁(二两,去皮尖、及双仁者、麸炒微黄色)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大连翘饮子   见第三问。   六物黄芩汤   治小儿天行壮热,少腹大、短气、热有进退、饮食不化。   黄芩大青甘草麦门冬(去心)石膏(各半两)肉桂(三钱)上锉散,每服三钱,白水煎,去滓温服。   五物人参饮   治天行壮热,咳嗽心胀满。   人参甘草(各半两)麦门冬(去心)生地黄(各一两半)茅根(半握)上锉散,每服三钱,白水煎服。   龙胆汤   见第三问千金龙胆汤。   紫霜丸   见第三问。   [卷之六] 黄疸第五十九问   仲阳云:身痛背转强,大小便涩,一身皆黄,面目爪甲俱黄,小便如屋尘汁色,着物皆黄褐者,难治,此黄胆也。   别有一症,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黄腹大,食吐渴者,脾疳也。又有初生而面身黄者,胎疸也。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不和也,茵陈汤、栀子柏皮汤、犀角散、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通治黄胆,茵陈五苓散尤为稳也。又有脾弱痿黄,小便清者,治以温剂,当归丸散主之,小半夏汤亦可用也。   茵陈汤   治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茵陈蒿(嫩者、一两)大黄(三钱半)栀子(大者、三枚)上锉散,以水一大碗,先煎茵陈减半,次用二味煎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小盒饭利,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中去也,量大小加减。   栀子柏皮汤   治伤寒身黄发热。   栀子(八枚)黄柏(一两)甘草(炙、半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   犀角散   治小儿黄胆,一身尽黄。   犀角(一两)茵陈干葛升麻龙胆草生地黄(各半两)寒水石(七钱半)上锉散,白水煎。一方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须尽黄,干葛根汁和蜜服。   连翘赤小豆汤   治小儿伤寒,发黄身热。   麻黄(去节)连翘甘草生姜赤小豆生梓白皮(各二两)杏仁(四十一粒)大枣(十二枚)上锉散,白水煎。一方小麦苗捣汁,服之立效。   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五分加茵陈汤十分上二件拌匀,每服一钱,温水调下,日三服。   当归散   治小儿夜啼者,脏寒而腹痛也,面青手冷,不吮乳是也,宜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