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 第 382 页/共 521 页
上以莴苣汁滴耳中,虫出,或以切熟猪心置耳中,留虫出路,虫自出。
卷之五十八 耳鸣耳聋门(附论)
耳鸣耳聋通治方
上以菖蒲为末,炒,乘热以绵裹着耳边。
卷之五十八 耳鸣耳聋门(附论)
耳鸣耳聋通治方
治两耳虚聋。
白茯苓(二两) 山药(三两,炒) 杏仁(去皮尖,炒,一两半)
上为细末,以黄蜡二两熔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盐汤送下。
卷之五十八 耳鸣耳聋门(附论)
耳鸣耳聋通治方
治耳聋。
石菖蒲(一寸) 巴豆(一粒,去壳) 全蝎(一个,去毒)
上为细末,葱涎和丸,枣核大,绵裹塞耳内。
卷之五十九
鼻门(附论)
鼻者,肺之通窍,主清气出入之道路。若气血和平,阴阳升降,则呼吸通和,荣卫行焉,鼻和则知香臭矣。或六淫七情,内外伤感,又因饮食劳倦,因时鼻气不得宣通,清道壅塞,其为病也。若积热客于阳明,遂以迫血妄行,自鼻孔中出,谓之衄。热则津液中干,冷则脑髓流注,或风冷随气,入于经上,贯于脑下,注于鼻则涕下不能自收,谓之流涕。或冷滞气塞,鼻则不闻香臭,于是为鼻 。血脉聚,日久缠绵,转加壅结,变生息肉。或气壅滞于上为邪热,留伏不散,则为鼻疮,久则变为疳 ,腐溃汁臭,鼻之为病不过风热而流。河间云:鼻窒塞也,火主腹 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 胀,则鼻窒塞也。或谓寒主闭藏,妄以鼻窒为寒者误也。盖阳气甚于上而侧卧,则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者,谓阳明之脉,左右相交,而左脉注于右窍,右脉注于左窍,故风热郁结,病偏于左,则上窍反塞之类也。所谓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其鬼贼,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也。《易》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以火炼金,热极而反化为水。反其热极,则反汗出也。由是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出涎,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经曰:鼻热甚出浊涕。又云: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者,浊涕渗不止也。凡痰涎涕唾稠浊者,火热极甚、销铄致之然也。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但见鼽涕鼻窒,胃寒则甚,遂以为然,岂知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热气怫郁,而痛愈甚也。及夫嚏者,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
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或故以物扰之,痒而嚏者,扰痒属血,故或视目而嚏者,由目为五脏精华,太阳真火,晃耀于目,则心神躁乱,而发热于上,则鼻中痒而嚏也。或伤寒病衰而或嚏者,由火热已退,而虚热为痒,痒发鼻则嚏也。或风热上攻,头鼻壅滞,脉浮而无他证者,内药鼻中得嚏,则壅滞开通而愈也。或有痛处,因嚏而痛,其不可忍者,因嚏之气攻冲结痛,而不得通利故也。三者之证,同为热也,故为病不同,邪热所乘之经有异故也。鼻窒与嚏痒者,热客阳明,胃之经也;鼽涕者,热客太阴,肺之经也。盖鼻者足阳明胃经所主,阳明之脉,左右相交,注于鼻孔。又鼻者肺之窍,故肺气通于鼻,其邪热干于二经,发于鼻而为窒塞鼽涕之证,故经曰: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治法观邪所中之何经,所治则不失矣。或因外冒风寒而痛转甚,遂作寒治,而用温热之剂表散,获者偶尔所中,岂知寒覆于热,热郁气浊,清道不利,故有是证。可以辛甘发散,腠理开通,结滞得散,阳热外泄,微者则已,甚者郁结不开,其病转加者,虽用退热疏风辛凉之剂解之时,使结散热退,暂愈而已,全在乎验其内外结热之微甚,宜以辛温辛凉之药可也。凡此诸证,全在医之识病,治之了然,无不瘥矣。
卷之五十九 鼻门(附论)
鼻通治方
治肺气上攻,鼻塞不通。
人参 白茯苓 黄芩 陈皮(去白) 羌活 麻黄(去根节) 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各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后服。
卷之五十九 鼻门(附论)
鼻通治方
治肺虚,为四气所干,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不闻香臭。
辛夷 川芎 木通(去节) 细辛(洗去土) 防风(去芦) 羌活 本 升麻 白芷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
卷之五十九 鼻门(附论)
鼻通治方
治鼻渊脑热,渗下浊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
防风(去芦,一两半) 黄芩 人参 麦门冬(去心) 川芎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沸汤调服,日三服。
卷之五十九 鼻门(附论)
鼻通治方
治鼻流浊涕不止,名曰鼻渊。
苍耳子(炒,一钱半) 辛夷(半两) 香白芷(一两) 薄荷叶(半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葱茶调服。
卷之五十九 鼻门(附论)
鼻通治方
治鼻痛。
白芷 杏仁(汤泡,去皮尖) 细辛(各一钱) 全蝎(二个,焙)
上为细末,麻油调敷。
卷之五十九 鼻门(附论)
鼻通治方
治鼻流涕。
川椒(开口者,炒出汗) 诃子(去核) 辣桂 川白姜(生用) 川芎 细辛 白术(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用手微抓动患处,以药擦之,愈。
卷之五十九 鼻门(附论)
鼻通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