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 第 315 页/共 521 页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上用石蟹,热水磨服。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治水谷道前后生痈,谓之悬痈。乃肛门及膀胱处生核子,如橄榄样,或如梅李状。初不作痛,至旬月渐热,不早治,疮溃脓血出,日数碗,有至肠腐,而大便从疮口出者,其苦不可言。近亦数月,远至一二年亦愈。须是作核未痛以前治之,不过一二服便自消。此病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数十日后始觉赤肿,如桃李即破。若破则难治,服此药虽不能急消,过二十余日必消尽矣。投两服亦无害。林院判康朝,尝患此疾,已破,服此药两服,疮即合,甚妙。
上用粉草半斤,内用无节者四两,如算子样劈破,取泉石间长流水,以甘草入水中浸透,以炭火将甘草蘸水焙炙,以一碗水尽为度,不可急性劈开,却将所炙甘草,另用泉水三盏,无灰好酒五盏,用瓦罐煎至三之一,如膏,一起服之,立愈。另用有节甘草四两,仍用泉水随罐大小煎汤,漉洗患处三遍,其效如神,水冷再温洗。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治附骨痈生股上伏肉间,淋渫方。
贯众 地骨皮 谷精草 枇杷叶(拭去毛,刷炙) 荆芥(去梗) 蜀椒(去目并合口者,各一两)
上捣筛,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和滓淋渫,蘸布帛 之。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治附骨痈,及一切恶疮。
当归(半两) 甘草(一两) 山栀子(十二枚) 木鳖子(一枚,去皮)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冷酒调服。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密陀僧 自然铜(各半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二七枚)
上用苦竹筒一枚,入药在内,纸封筒口,慢火煨,候筒黄色,取出研极细,看疮大小用药,以新汲水调匀,用鸡翎扫涂痈下,甚者不过二七日效。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治附骨痈。
黄 (二钱) 柴胡(一钱) 羌活(半钱) 连翘(一钱三分) 官桂(三分) 黄柏(二分) 生地黄(一分) 土瓜根(一钱,酒制) 当归尾(七分半)
上 咀,作一服,水三盏,酒一盏,同煎至一盏,去滓热服,宿食消尽,服一服而愈。
昔贾德茂男年十岁,丁未四月十一日,于左腿近膝股内,出附骨痈,不辨肉色,浸肿,皮泽木硬,疮势甚大,其左脚乃肝之脾土也,更在足厥阴肝经之分,少侵足太阴脾经之分,其脉左三部细而弦,按之缓而微有力。一方无黄柏。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治附骨痈。
黄 当归尾(各二钱) 柴胡(一钱半) 升麻(一分) 连翘 肉桂 黍粘子(炒,各一钱) 黄柏 甘草(炙,各半钱)
上 咀,好糯米酒一盏半,水一大盏半,同煎至一大盏,去滓温服,空心宿食消尽,服之待少时,以早鳝压之,使不令大热上攻中上二焦也。丁未季春二十二日,蒲度主老年七十,因寒湿地气,得附骨痈于左腿外侧,足少阳胆经之分,微浸足阳明分,阔六七寸,长一尺,坚硬漫肿,不辨肉色,皮泽深,但行步作痛,以指按至骨大痛,与药一服立止,再日坚硬肿消。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治石痈,热毒瓦斯盛,肿硬疼痛,口干烦闷。
犀角(镑) 木香(各三分) 连翘 栀子仁 射干 当归(切焙) 升麻 赤芍药 玄参枳壳(麸炒) 甘草(生,各一两) 大黄(炒,二两)
上锉碎,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治石痈,结硬发热,紫赤色,毒瓦斯攻冲未定,日夜疼痛,宜用此消肿化毒止痛。
黄连 川大黄(生) 白蔹 马牙硝 黄柏(各一两) 骐麟竭 青盐(各半两) 赤小豆(半合,炒热) 杏仁(四十九粒,汤侵去皮尖,研)
上为细末,蜜水调涂,干即易之。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
治石痈,肿硬疼痛,心腹烦闷,不得宣畅。
川大黄(一两,炒) 川芒硝 黑豆皮 枳壳(去穣,麸炒,各半两) 牛蒡子(微炒)
当归 川芎(各一分) 甘草(生锉,半两)
上锉碎,分作三服,每服水半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以利为度。
卷之五十四 疮疡门(附论)
疮科通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