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 - 第 784 页/共 791 页
随其坚付取之其病又云。刺营无伤于卫。刺卫无伤于营。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针又云。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者。然是金木水火土。当互相平也。缘东方木。
西水方补又曰。夫言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针实者以右手持针。左手捻按开针穴以泻之。虚者以又云。虚者徐而疾。实者疾而徐。徐即是泻。疾即是补。补泻之法。一依此也。下针之时。
转也不转鱼食缓缓若肚者如人行三里许。悉人嘿嘿而不言。安心大坐。候气脉安定。乃可下针。
又云。夫针之者。不离身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而不得妄行针。针入一分。
知天者无主筋髓五日死。刺若中肾。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胆。一日半死又云。无刺大醉。无刺大怒。无刺大劳。无刺大饱。无刺大饥。无刺大渴。无刺大惊。以上古之深诫也。
又黄帝问歧伯曰。余闻九针之名。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传于后代。歧伯对曰。
九八七应应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立也。黄帝问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长短。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 吟。敢问其方。歧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制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黄帝曰。愿闻其道。歧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黄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歧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今列孔穴图经于后者也。
卷第九十九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计二百九十穴
上星一穴。在额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容豆。是穴。督脉气所发。主疗头风。
头气若灸即恐拔气太上。令人眼暗。故不用相续。加灸满五十壮。即以细三棱针刺头上。令宣通热气。若热不止。热气上冲头痛也。慎酒面荞麦。
囟会一穴。在上星上一寸陷者中。是穴。督脉气所发。主疗鼻塞不闻香臭。宜灸之。日灸二灸至四日。盒饭渐可。至七日即瘥。针入二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主疗头风痛。白屑起。
多睡发根不前顶一穴。在囟会上一寸五分。骨陷中。是穴。据甄权针经。一寸是穴。今依素问。一寸五即灸百会一穴。在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心。督脉足太阳之会。主疗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忘三五日讫。绕四畔。以三棱针。刺令出血。以井华水淋。淋令气宣通。不得一向火灸。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忌酒面猪肉鱼荞面蒜齑等物。
天突一穴。在结喉下一夫陷者宛宛中。是穴。阴任脉之会。针入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
下食及辛璇玑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而取之。是穴任脉气所发。主胸皮满痛。喉痹咽痈。
水华盖一穴。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是穴。任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痛引胸中。
咳紫宫一穴。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任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也。痹痛骨疼玉堂一穴。在紫宫下寸六分陷中。一名玉英。是穴。任脉气所发。主胸满不得喘息。肾痛骨膻中一穴。一名元儿。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横直两乳间陷者中。是穴任脉气所发。宜灸之。
针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是穴。任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心下满。食饮不下。
巨骨一穴。在心脾骨头。是穴日灸三壮至七壮止。主惊痫。破心吐血。禁不可针。针则倒悬冷等云门二穴。在巨骨下气户两傍。各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山桃经云。在人迎下第理肺少商二穴者。木也。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白肉际。宛宛中是也。手太阴脉之灸。
故鱼际二穴者火也。在手大指节后。内侧散脉中。是穴。手太阴之所流为营也。主虚热。
洒洒毛坚。恶风寒。舌上黄。身热咳嗽。喘痹走背胸不得息。头痛甚。汗不出。热烦心。少气不满。
出。
神庭一穴。在发际直鼻上。督脉上一夫发际是也。足太阳阳明之会。主疗肿气。风痫。
癫风灸二宜热曲差二穴。在神庭傍一寸半发际。是穴。足太阳脉气所发。主心中烦满。汗不出。头项痛。
临泣二穴。在目上 。入发际五分陷者中。是穴。足太阳少阳之会。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眉冲二穴。一名小竹。在当两眉头。直上入发际。是穴。理目五般痫。头痛鼻塞。不灸。
通水沟一穴。在鼻柱下人中。是穴。督脉手阳明之会。主疗消渴。饮水无多少。水气遍身肿。
行。
壮。
承浆一穴。在颐前下唇之下。宛宛中是也。足阳明任脉之会。主疗偏风口 。面肿消渴。
面佳息病又除但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复失精神。又加于细。即令人短寿。
俞府二穴。在巨骨下。去璇玑傍各二寸陷中。是穴。足少阳脉气所发。主咳逆上气。喘呕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卧取之。是穴。足少阴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
咳逆神藏二穴。在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阳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
咳喘灵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阳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
引神封二穴。在灵墟下一寸六分。是穴。主胸满不得息。咳逆。乳痈。洒淅恶寒。灸五壮。
针步郎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阴脉气所发。主胸胁支满。
鼻不五处二穴。足太阳脉气所发。在头上督脉傍。去上星傍一寸半。主目不明。头眩风闷。
针入承光二穴。在五处后二寸。是穴。足太阳脉气所发。主风眩头痛。欲呕吐。心烦。针入三分通天二穴。在承光后一寸半。是穴。足太阳脉气所发。主项痛重。暂起仆僵。针入二(三)分攒竹二穴。在两眉头。少陷宛宛中。是穴。足太阳脉气所发。主目视 。视物不明。眼中热痛。及眼 。针入一分。留三呼。泻三吸。徐徐出之。不宜灸。亦宜细三棱针。
针入三分睛明二穴。在目内 头外畔。陷者宛宛中。是穴。手足太阳阳明之会。主肤翳白膜。覆童子雀目者。
迎香二穴。在禾 上一寸。鼻下孔傍。是穴。手足阳明之会。针入三分。得气即泻。主鼻息呼。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童子陷中。是穴。跷脉任脉足阳明二会。主疗 眼目不正。口 目 。面动叶叶然。牵口眼。热疼赤痛。目视 。冷泪。眼睑赤。针入四分半。得气即泻。特不宜灸。若灸无问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大如拳。息肉日加长。如桃许大。至三十鸠尾一穴。在臆前巨骨下五分。是穴。主心惊痫。发状如鸟鸣。破心吐血。心中气闷。
不喜然。
巨阙一穴。心之募。在鸠尾下一寸。是穴任脉气所发。主疗心中烦闷。热风。风痫。浪言或六分上管一穴。在巨阙下一寸。去巨骨三寸。是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主心中热烦。贲豚。
气状应中管一穴。一名太仓。是胃之募。在上管下一寸。是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心至四百壮止。忌猪鱼生冷酒面毒食生菜醋滑等物。
建里一穴。在中管下一寸。是穴。治肠中疼痛。呕逆上气。心痛身肿。通灸。针入一寸二分。
下管一穴。在建里下一寸。是穴。足太阴任脉之会。主腹胃不调。腹内痛。不能食。小便赤。腹坚硬癖块。脉厥厥动。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亦良。日灸二七壮。至二百罢。
神聪四穴。在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是穴。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左主如花。
右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是穴。理风头。多鼻涕。鼻塞。三日一报针。入三分。
当阳二穴。在当童人直上入发际一寸。是穴。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针入三分。
前关二穴。在目后半寸。是穴。亦名太阳之穴。理风。赤眼头痛。目眩目涩。不灸。针入三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是穴。足阳明脉气所发。主头痛目眩。针入三分。先补后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