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 - 第 783 页/共 791 页

乌头丸   治风气。暖水脏。去腰脚酸痛。脐腹虚冷。乌头丸方。   川乌头不计多少。净洗晒干。宽掘地作坑子一所。却用好土实填筑。于好土内取作坑子一所尽。   欲熟出晒丸为   卷第九十八\补益方序   青硫丸   治一切气。脾肾久冷。心腹虚胀。脐腹多疼。青硫丸方。   木香 硫黄(细研) 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肉豆蔻(去壳) 槟榔(以上各一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十丸。   卷第九十八\补益方序   调气木香丸   治一切风及气。脏腑壅滞。宿食不消。心腹胀满。调气木香丸方。   木香(二两) 羌活(二两) 芎 (二两) 槟榔(二两) 桂心(二两) 川大黄(四两锉碎微炒)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三十丸。   欲得治一切冷气。脏腑久积。脐腹多疼。宿食不化。颜色萎弱。木香丸方。   木香(二两) 白术(一两) 槟榔(二两) 高良姜(半两锉) 益智子(半两去皮)红豆蔻(半青橘皮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酽醋五升。煎药末一半成膏。入余上药末。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治脾胃不和。腹胁胀满。时有 痛。不思饮食。木香丸方。   木香(一两) 桂心(一两) 芎 (一两) 羌活(一两)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川大黄(一牛子(一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生姜橘皮汤下三十丸。   治一切气。及宿食不消。心腹胀痛。大肠不利。木香丸方。   木香(一两) 槟榔(一两) 诃黎勒皮(半两) 丁香(半两) 桂心(一两) 牵牛子(二两微炒)两汤浸去白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温浆水下三十丸。老小临时加减。   治一切气。攻刺腹胁胀满。大便不利。木香丸方。   木香〔三(二)两〕 枳壳(二两麸炒微黄去瓤) 川大黄(四两锉碎微炒) 牵牛子(四两微炒)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生姜汤下三十丸。   卷第九十八\补益方序   槟榔丸   治脏腑壅滞。心膈烦满。大小肠不利。槟榔丸方。   槟榔(半两) 郁李仁(半两汤浸去皮微炒)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青橘皮(三分汤浸去白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温水下二十丸。   治一切气。脏腑壅滞。槟榔丸方。   槟榔 桂心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木香 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 诃黎勒皮 川大黄(锉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温酒下三十丸。   治上焦壅塞。头目不利。大小肠秘涩。心腹满闷。槟榔丸方。   槟榔(一两) 枳壳(一两半麸炒微黄去瓤) 牵牛子(三两微炒) 羚羊角屑(一两)前胡(一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生姜汤下三十丸。   以治一切气。心腹壅胀。不能下食。槟榔丸方。   槟榔(二两) 诃黎勒〔三(二)两生用皮〕 桂子(一两) 木香(一两) 郁李仁(二两汤浸去蔻(半两去皮上件药。以桃仁郁李仁。同研如膏。其诸药。捣罗为末。入桃仁等膏。研令匀。以面糊和丸又方。   槟榔(二两) 木香(一两) 诃黎勒(二两生用皮) 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麝香(一钱上件药。捣罗为末。入麝香更研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   卷第九十八\补益方序   牵牛子丸   治脏腑壅滞。搜风化气。牵牛子丸方。   牵牛子(一斤一半生用一半微炒) 桂心(一两) 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 芎(一两)郁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温酒下二十丸。   治脏腑壅滞。心腹气闷。宿食不消。腰胁疼痛。大肠秘涩。牵牛子丸方。   牵牛子(十两捣罗取末六两) 木香(半两) 槟榔(半两) 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上件药。木香以下。捣罗为末。与牵牛子末搅和令匀。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又方。   牵牛子(一斤微炒捣罗取末十两) 青橘皮(三两汤浸去白瓤焙干捣罗为末)上件药。都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前。   以温   卷第九十八\补益方序   大麻仁丸方   治积年心腹气。肺气。香港脚。冷热气。 癖气。不能饮食。纵食不消。脏腑不调。大肠秘大麻仁(三两别研如膏) 川大黄(二两锉研微炒) 诃黎勒皮(二两) 人参(一两去芦头)陈上件药。捣为末。炼蜜和捣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生姜汤下二十丸。如未利。加至三十丸。酒下亦得。此药纵利多。不损人。   卷第九十九   针经序   夫针术玄奥。难究妙门。历代名工。恒多祖述。盖指归有异。机要互陈。或隐秘难明。   或言晓宗斯经将来夫黄帝正经者。是先圣之遗教。及后人之令范。是以先明流注孔穴。靡不指名其原。若或苟营指从缘春夏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是以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也。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乃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乃初纳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而内之阳也。   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者也。凡孔穴流注。所出为井。所流为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此针之大法也。春刺井。夏刺荣。仲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也。   行于经心。出少冲为井。手少阴脉也。流于少府为营。注于神门为俞。过于通理为原。行于灵道为心包络脉。手厥阴之脉也。出于中冲为井。流于劳宫为营。注于大陵为俞。过于内关为原。   大肠。出于商阳为井。手阳明脉也。流于二间为营。注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为原。行于阳三焦出于关冲为井。手少阳脉也。流于腋门为营。注于中渚为俞。过于阳池为原。行于支沟小肠。出于少泽为井。手太阳脉也。流于前谷为营。注于后溪为俞。过于腕骨为原。行于阳足三阳三阴穴流注者。   胃。出厉兑为井。足阳明脉也。流于内庭为营。注于陷谷为俞。过于冲阳为原。行于解溪为胆。出窍阴为井。足少阳脉也。流于侠溪为营。注于临泣为俞。过于丘虚为原。行于阳辅为膀胱。出于至阴为井。足太阳脉也。流于通谷为营。注于束骨为俞。过于京谷为原。行于昆脾。出隐白为井。足太阴脉也。流于大都为营。注于太白为俞。过于公孙为原。行于商丘为肝。出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流于行间为营。注于大冲为俞。过于中封为原。行于中都为肾。出涌泉为井。足少阴脉也。流于然谷为营。注于太溪为俞。过于水泉为原。行于复溜为又云。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气。调气之方者。必在阴阳。然所谓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