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 - 第 459 页/共 791 页
柳白皮(五斤) 楸皮(五斤) 木通(一斤) 枳壳(半斤) 皂荚(一斤) 木香末(三两)上件药。细锉。以水八斗。煮取汁二(一)斗。去滓。移于小锅子中。下木香。煎至七升。去滓。又移于小锅中。以慢火煎。搅勿住手。炼如饧。捻得成丸。即住。以细帛裹收之。
每日涂于帛上贴之。取平复为度。
治疮中新肉 出方。
上捣乌梅肉。更以蜜和捣。捏作饼子如钱许浓。贴疮。以瘥为度。
治诸疮 肉。如蛇出数寸方。
硫黄(一两细研)上于肉上。薄涂之。须臾便缩。平复。
卷第六十二
疽论
夫疽者。五脏不调所生也。五脏主里。气行经络而沉。若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和。
营者阳气之皮治也因痰而渴者。年盛必发疽。此由脾胃虚热故也。年衰者亦发痈疽。脏虚。血气否涩故也。又肿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疽也。一尺至三尺者。名曰竟体。脓成九孔皆出。此盖诸气积郁。不遂志欲者。血气蓄积。多发此疾。诊其脉弦洪相搏。外急内热死有
卷第六十二
治缓疽诸方
夫缓疽者。由寒气客于经络。致营卫凝涩。气血壅结所成。其寒气盛者。则肿结痛深。
圆圆无头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之状。与皮肉相亲着。热气少。其肿与肉相似。不甚赤。
积以其结肿积久。而肉腐坏迟。故名缓疽。亦名肉色疽也。缓疽急者。一年杀人。缓者。数年乃死者也。
治缓疽。及诸痈肿。脓血结聚。皮肉坚浓。日久不溃。疼痛。黄 散方。
黄 (三分锉) 沉香(三分) 薰陆香(三分) 鸡舌香(半两) 羚羊角屑(一两)漏芦(半两) 黄分) 防风(半两去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缓疽。风热毒瓦斯。结聚肿痛。寒热不止。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两) 漏芦(一两) 川大黄(一两半锉碎微炒) 川升麻(半两) 栀子仁(一两)甘母(一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入地黄汁半合。更煎三两沸。不计时候温服。
治缓疽。及痈肿。风毒留积于筋骨。久始出脓水。疼痛不止。或脓出不快。疮不生肌。
木香(一两半) 鸡舌香(一两) 沉香(一两) 薰陆香(一两) 麝香(一分细研)射干(一两) 连翘桑寄生(一两) 甘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缓疽。风热侵肿不住。肉欲成脓。四肢烦热。生干地黄散方。
生干地黄(二两)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人参(一两去芦头) 黄芩(一两) 当归(半两) 远(一两锉) 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缓疽。日久穿溃。出脓水不尽。排脓散方。
贝齿(一两) 黄 (三分锉) 当归(三分锉微炒) 赤芍药(三分) 生干地黄(三分) 黄连(三(半两生锉)麝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二钱。
治缓疽。初结。微肿痛。涂贴莽草散方。
莽草(一两) 皂荚(两挺去黑皮及子) 鹿角屑(一两) 白芨(一两) 白蔹(一两) 半夏(一两) 天南星(一两) 附子(一两生用去皮脐) 蛇蜕皮(一条)上件药。捣细罗为散。用醋面糊调为膏。涂贴于肿处。干即再上。以肿散为度。
治风毒瓦斯留滞。营卫不通。欲结为缓疽。 之。令内消。宜贴木香散方。
木香(一两半) 桂心(一两) 白蔹(一两半生用) 赤小豆(一合) 莽草(一两半) 附子(一两去皮脐) 半夏(一两半) 羊桃根(二两锉)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以酽浆水。旋调稀稠得所。涂故软布及生薄绢上。贴之。干即易之。以肿消为度。
治缓疽肿痛。肉坚浓如牛领皮。下针烙干。即用干姜 之。缘疽气沉涩。干姜味辛。辛为度。蚀去疮中茹(三分) 藜芦(半两去芦头) 真珠末(半两) 硫黄(半两细锉研) 雄黄(半两细研)白矾(半两烧令汁尽) 干姜(半两生用) 麝香(一分细研)上件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疮上如恶肉较深。可以绵裹纳疮中。候恶肉出尽。即贴生肌膏。取瘥为度。
治缓疽。黄柏膏方。
黄柏(一两半锉) 桐叶(一两半切) 龙骨(一两) 黄连(一两半去须) 败龟(三两烧灰细研) 白矾(半两烧令汁尽细研) 天灵盖(三两烧灰细研) 乱发(拳许大烧灰细研) 麝香(一分上件药。以猪脂二斤。煎前四味十余沸。布滤去滓。拭铛令净。却入铛中。再煎入后五味。搅令匀。收于不津器中。每用。故帛上匀摊贴之。
治缓疽恶疮。蚀恶肉。飞黄散方。
丹砂 磁石 曾青 白石英 云母 雄黄 雌黄 钟乳 石膏 矾石(以上各一两)上件药。并各捣罗为末。先用一瓦盆。可阔一尺以下者。以丹砂着在盆内南方。磁石在上后。别在盆上者治缓疽。以飞黄散蚀恶肉尽。作熏之法。
雄黄(一两细研) 鸡屎白(一两) 藜芦(一两) 丹砂(一两细研) 鳗鲡鱼(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日。以青布裹烧熏之。经三日乃止。
治缓疽。宜服此方。
黄 (一两锉)上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二钱。
又方。
漆头 茹(一两)上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二钱。
治缓疽。令内消方。
上以小豆捣罗为末。用鸡子清调涂之。干即再涂。以瘥为度。
卷第六十二
治瘭疽诸方
凡瘭疽者。肉中忽生点子如豆粒。小者如米粟。剧者如梅李。或赤黑青白不定。一种其状有名为若人不识之。呼作代指。不急疗之。亦遂脉上入脏杀人。西方人得之。皆截去指。疽发初。指头先作点。后如肿赤黑。疼痛入心是也。后有恶肉。病者身上。忽有肉如豆粒突出。便长。
推出如牛马乳。上如鸡冠状。不疗自长出。不入痛痒。此春冬时受恶风。入肌脉中久。变成此疾。疗之。宜服漏芦汤。外烧烙。日日为之。令焦尽。兼以膏敷之。积日乃瘥。
治瘭疽。皮肉中忽生点子如麻豆。或大如桃李。肿痛不可忍。射干散方。
射干(一两) 川升麻(一两) 枳实(一两麸炒微黄)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麝香(一分细研) 前胡(一两半去芦头) 犀角屑(三分) 羚羊角屑(三分) 甘草(一两半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入麝香令匀。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瘭疽。疼痛彻心。四肢壮热。漏芦散方。
漏芦(一两) 白蔹(一两) 黄芩(一两) 麻黄(一两去根节) 枳实(一两麸炒微黄) 川升麻(一两) 赤芍药(一两)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川大黄(一两半锉碎微炒)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瘭疽。毒瓦斯不散。皮肉黯黑。疼痛不可忍。枳实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