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 - 第 369 页/共 791 页

灸大椎穴。在背。从上第一椎上节陷中是。至发时。灸满百壮。   又法。   灸百会七壮。瘥后更发。又灸七壮。极难愈者。不过三度。灸之瘥。以足踏地。用绵围足一匝。从大椎向下。灸绵头三七壮。如小豆大。   又法。   灸风池二穴。穴在项筋嵬嵬骨下。宛宛中是。灸三壮。   又法。   灸三间穴。在虎口第二指节下。一寸内侧陷中。是穴。灸三年 疟。时发寒热。则于未发前。预灸三壮。   又法。   灸肾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灸两(百)壮。   灸一切疟。无问远近法。   正仰卧。以线量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线头。随年壮。男左女右灸是也。   灸五脏一切诸疟法。   灸尺泽穴。在肘中约纹上动脉是也。灸七壮。   灸 疟法。   灸上星穴七壮。穴在鼻中央。直上入发际一寸陷中是。   灸疟。日西而发者法。   灸临泣穴。主之。穴在目外 上。入发际五分陷中是。灸七壮。   灸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两目如脱。项颈如拔法。   灸昆仑穴主之。穴在足外踝。跟骨上陷中是也。灸三壮。   炙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鼻衄者法。   灸飞阳穴主之。穴在外踝骨上七寸。灸七壮。   卷第五十三   三消论   论曰:三消者。本起肾虚。或食肥美之所发也。肾为少阴。膀胱为太阳。膀胱者。津液之府为涕肾冷阴少年服乳石热药。耽嗜酒肉荤辛。热面炙爆。荒淫色欲。不能将理。致使津液耗竭。元气衰虚。热毒积聚于心肺。腥膻并伤于胃腑。脾中受热。小脏干枯。四体 羸。精神恍惚。口苦舌干。日加燥渴。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消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赤黄者。消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消肾也。斯皆五脏精液枯竭。经络血涩。荣卫不行。热气留滞。遂成斯疾也。   卷第五十三   治消渴诸方   夫消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是也。由少年服五石诸丸。积经年岁。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也。   其脉此五此治消渴。体热烦闷。头痛。不能食。麦门冬散方。   麦门冬(二两去心) 茅根(二两锉) 栝蒌根(二两) 芦根(一两锉) 石膏(二两)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小麦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消渴不止。心神烦乱。宜服此方。   铁粉(一两细研) 麦门冬(二两去心焙) 牡蛎(一两烧为粉) 知母(一两) 黄连(二两去须) 苦参〔一(二)两锉〕 栝蒌根(二两) 金箔(一百片细研) 银箔〔五十(二百)片细研〕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铁粉等。同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   治消渴。心神烦闷。头痛。黄丹散方。   黄丹(三分炒令紫色) 栝蒌根(一两) 前胡〔(胡粉)一两〕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泽泻(半两) 石膏(一两细研) 赤石脂(半两细研) 贝母(半两煨令微黄)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研了药令匀。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服一钱。   治消渴不止。宜服此方。   黄丹(一两炒令紫色) 栝蒌根(一两) 麦门冬(二两去心焙) 甘草(二两炙微赤锉) 赤茯苓(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黄丹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一钱。   又方。   铅霜(半两细研) 黄连(半两去须) 栝蒌根(半两) 人参(半两去芦头) 黄丹(半两炒令紫色)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研了药令匀。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半钱。   治消渴。心烦躁方。   栝蒌根(一两) 石膏(二两)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柑子皮(一两汤浸去白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煮大麦饮调下一钱。   治消渴。心神烦乱。唇口焦干。咽喉不利。赤茯苓煎方。   赤茯苓(五两为末) 白蜜(半斤) 淡竹沥(一小盏) 生地黄汁(一中盏)上件药。调搅令匀。以慢火煎成膏。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茶匙。   治消渴。吃水渐多。小便涩少。皮肤干燥。心神烦热。宜服此方。   密陀僧(半两细研) 黄连(半两去须) 滑石(半两细研) 栝蒌根(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研了药令匀。不计时候。用清粥饮调下一钱。   治消渴。润肺心。黄连散方。   黄连(二两去须捣罗为末) 生地黄汁(三合) 生栝蒌汁(三合) 牛乳(三合)上用三味汁相和。每服三合。不计时候。调下黄连末一钱。   又方。   白羊肺(一具切片) 牡蛎(二两烧为粉) 胡燕窠中草(烧灰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后。以新汲水调下二钱。   治消渴久不瘥。体瘦心烦。黄连丸方。   黄连(半两去须) 黄 (半两锉) 栀子仁(一分) 苦参(半两锉) 人参〔一两(分)去芦头〕 葳蕤(一分) 知母(一分) 麦门冬(一两去心焙) 栝蒌根(半两)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地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三十丸。   治消渴。不问年月深浅。困笃者。宜服此铁粉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