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 第 33 页/共 93 页

凉血地黄汤   治痔肿痛出血。   归尾(一钱五分) 生地(二钱) 赤芍(一钱) 黄连(炒二钱) 枳壳(一钱) 黄芩(炒黑一钱)槐角(炒黑三钱) 地榆(炒黑二钱) 荆芥(炒黑一钱) 升麻(五分) 天花粉(八分) 甘草(五分)上一剂加生侧柏(二钱)用水二大钟。煎一钟。空心服三四剂。则痛止肿消。更外兼熏洗。   熏洗方   凡痔肿痛出血。及漏毒肿痛。俱效。   地骨皮 槐花 韭菜根 朴硝(各二两) 白矾(五钱) 苏叶(五钱) 葱头(七个)用水十五碗。煎百沸。倾净桶内。令患者坐之。四围遮盖。勿令走气。先熏后洗。待痔出黄水为妙。   清金养荣汤   痔漏肿痛。大便燥急。里急后重者。   当归(二钱) 白芍(八分) 熟地(二钱) 黄连(二钱) 连翘(一钱) 黄芩(一钱五分)熟大黄(钱半) 枳壳(二钱) 麻仁(二钱) 茯苓(一钱) 天花粉(一钱) 甘草(五分)用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服。忌辛热等物。   通圣散   痔漏肿痛。大便闭结不通。   防风(八钱) 荆芥 赤芍 归尾 栀子 连翘 黄芩 白术(各一钱) 薄荷(八分) 川芎(五分) 甘草(五分) 桔梗(八分) 石膏(八钱) 滑石(二钱) 大黄(五钱) 朴硝(三钱)每剂加漏芦一两。生姜三片。红刺七个。灯心三十根。用水煎服。泻二三次。食凉粥止之。忌荤腥油腻三五日。但有热毒内结者。服此一剂。泻去余毒。次服清金散三四剂。退肿止痛。   清金散   黄连(三钱) 枳壳(一钱) 陈皮(一皮) 乳香(一钱) 没药(五分)用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如肿痛甚者。外兼熏洗。用番丹敷。效。   十全大补汤   气血不足。不能长肉收口者。   黄 (蜜炙) 当归(各二钱) 熟地(三钱) 川芎 白芍 人参 白术茯苓(各一钱) 肉桂(五分) 甘草(五分)用红枣二个。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脾胃弱者。加陈皮、炒砂仁各一钱。   黄 六一汤   漏孔穿开。脓水不绝者。   黄 (六钱蜜水拌炒) 甘草节(一钱)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十余服。脓水自干。   槐角地榆丸 痔漏肿痛出血。   槐角(四两炒黄) 地榆(炒黑) 地黄(炒焦) 黄芩(炒) 荆芥(炒各二两) 枳壳(一两五钱)归尾(一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日用二服。忌煎炒热物。   苦参地黄丸   痔漏出血。肠风下血。酒毒下血。先红为肠风。后红为酒毒。   苦参(切片酒浸湿蒸晒九次为度炒黄为末净一斤) 地黄(四两酒浸一宿蒸熟捣烂加蜂蜜和苦参为丸)每服二钱。白滚汤或酒送下。日服二次。   扁柏丸   痔漏肠风脏毒等下血。及吐血血崩等症。   生侧柏叶(一斤用白矾四两入铜锅内水五六碗煎干为度晒干炒焦枯) 青州柿饼(十个烧灰) 旧陈棕(烧存性二两) 血余灰(一两) 槐花(四两炒焦)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酒送下。日进三服。以止为度。   二妙丸   内痔脏毒出血。   棉花子(一斤) 朴硝(四两入小酒瓶内加老酒四碗入瓶内封口炭火 烟尽为度取出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酒调服。日进二次。忌生酒热物。   搜风顺气丸   治内热结闭。里急后重。并肠风脏毒下血。(原见中风门余采入此以补其缺耳)大黄(五两酒蒸黑色) 麻仁(微炒去壳取仁) 郁李仁(滚水泡去皮另研) 独活 车前子(酒浸)菟丝子(酒煮) 枳壳(麸炒) 槟榔 山药 牛膝(酒浸) 山茱萸(酒浸各二两) 加羌活(一两此杨庆亭之秘法也)共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   蜡矾丸   大凡漏孔穿开。即服此丸。干脓收口。乃漏症紧要之药也。   黄蜡(一两) 白矾(一两三钱)先溶蜡化。离火俟稍温。方下矾末。搅匀乘热搓成条。随烘随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滚汤送下。   日进三服。   琥珀丸   治症同前。   白矾(一两) 象牙(一两) 血竭(三钱) 乳香(一钱) 没药(一钱) 麝香(三分) 窠( 一钱)共末。用黄蜡溶化。和药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滚汤下。日进二服。   六味地黄丸   补肾滋阴。益气养血。   根据古方。以地黄用人乳浸九次蒸晒为异耳。   八味地黄丸   治久漏。脓水清稀。不能收口。服此补阴助阳。通畅脾胃。肌肉易长。脓水易干。刻日见效。   根据前方加大附子、肉桂各二两。   内消退管丸   又名血竭内消丸。此能退管收口。不须外治。疮毒成漏。服此尤佳。   蜂房(带子者一个 存性) 刺 皮(一个重五两者 存性) 血竭(二两) 象牙(醋炒为末五钱)僵蚕 蝉蜕 木香 火硝 乳香 没药(各三钱)共末。用黄蜡八两。熬黑取起。待温入药。搅匀。丸桐子大。每服三钱。酒下。日进三服。连服七日。脓水更多。以后一日一服。半月后。毒将尽。肉长管出。渐渐剪去。用生肌散。如毒未尽。用火腿肉汤日洗二三次。干脓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