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 - 第 234 页/共 398 页
范汪温中汤,疗寒下食完出方。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蜀椒(八十枚汗) 附子(一枚炮)
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为再服。若呕纳橘皮半两,小与老皆取服之良。(出第十五卷中)
卷第二十五
下痢肠滑方三首
范汪苦酒白丸,疗赤白滞下,肠已滑,日数十行者方。
女萎 半夏(洗各二两) 附子(炮) 藜芦(炙去头各一两)
上四味捣合下筛,和以十年苦酒,顿丸如梧子,若有下者,饮服三丸,日三,不知稍稍增之。(出第十五卷中)
集验疗下痢肠滑,饮食及服药皆完出。猪肝丸方。
猪肝(一斤煮焙干) 黄连 阿胶(炙) 乌梅肉(各二两) 胡粉(七棋子)
上五味捣下筛,蜜和,酒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稍加,亦可散服。(葛氏文仲胡洽同肘后云亦可散服出第四卷中)
千金疗下痢绞痛,肠滑不可差方。
黄连(六两) 阿胶 鼠尾草 当归 干姜(各三两)
上五味切,以酒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若热不绞痛,去干姜加当归,以水煮之。(出第十五卷中)
卷第二十五
大注痢及赤白困笃肠滑方二首
深师卒大注痢,及赤白滞下。困笃欲死,肠已滑方。
干姜(二两生者焙) 黄柏 石榴皮(各一两) 阿胶(二两半) 淡豉(一升) 前胡(四两)
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三合,去滓,内胶,顿服,不差,更作,无毒,宜老小羸人,稍稍服之。此汤兼疗伤寒大下,及赤白困笃,亦皆主之。(出第二十六卷中)
范汪疗得病羸劣,服药不愈,因作肠滑,下痢脓血,日数十行,复中绞痛,身热如火,头痛如破,其脉如涩方。
黄连(四两) 苦参(二两) 阿胶(一两)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服二合,日三,少少益至半升,服汤尽者复合,以愈为度,曾试验。(古今录验同)
卷第二十五
痢兼渴方二首
病源夫水谷之精,化为血气津液,以养藏腑,藏腑虚受风邪,邪入于肠胃故痢,痢则津液空水,必效疗痢兼渴方。
麦门冬(三两去心) 乌梅(二大枚)
上二味,以水一大升者,煮取强半,绞去滓,待冷,细细咽之,即定,仍含之。(出第二卷中)
古今录验疗热渴痢方。
冬瓜(一枚)
上一味,以黄土浓一尺,火炮,稳约以水烂去土净洗,绞取服之。
卷第二十五
许仁则痢方七首
许仁则云,此病有数种,有水痢,有谷痢,有血痢,有脓痢,有脓血相和痢者,有肠痢,其水痢者,本由脾气热,消谷作水,谷气不得消,便生此痢,谷痢者,由脾气冷,谷气不消相和色又水痢之候,心腹甚痛,食无妨,但食后即痢,食皆化尽,唯变作水谷无期度,多食多下,少食少下,有此伏者,宜依后黄芩等五味散服之方。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五两) 黄 (四两) 龙骨(六两)
上药捣筛为散,以饮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二服,稍稍加至二三匕,服差乃止。
又谷痢之候,痢无期度,食不消化,腹痛,每过冷便发,有此疾候者,宜依后附子等五味散主之方。
附子(炮) 细辛 白术(各五两) 干姜(四两) 神曲(一升)
上药捣筛为散,以饮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
又血痢之候,小腹绞痛,无期度食,不住如水,但兼血而下,有此患者。宜依后方。
犀角五味散方。
生犀角(末五两) 阿胶(炙四两) 黄柏(四两) 艾叶 干姜(各三两一作干蓝)
上药捣筛为散,以饮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
又脓痢之候,腹亦刺痛,食亦不大稀,但大便兼脓,遇冷而剧,有此候者,宜依后神曲等五味散服之良。
曲末(一升) 干姜(六两) 丁香 豆蔻(各四两) 高良姜(五两)
上药捣筛为散,以饮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
又脓血相和痢候,食不甚稀,每出脓血,与食相兼,腹亦小痛,有此候者,宜依后黄等五味散服之方。
黄 (六两) 赤石脂(八两) 浓朴(五两炙) 干姜 艾叶(炙各二两)
上药捣筛为散,以饮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
又肠 痢候,食稀或稠,便但似脓,每便极滑,痢有常期,有如此者,宜依后豆蔻子等八味散服之方。
豆蔻子 丁香(各三两) 细辛 附子(炮) 干姜(各四两) 人参 黄 (各五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