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 - 第 387 页/共 402 页
收澡丝汤法
煮蚕茧丝汤,以瓷瓶收,密封,埋净土地中,任经数年,久而愈妙。大能治瘟疫及热病消渴不能止者,凉饮数次即止。
卷之九十七
熬金樱膏法
霜降后,采金樱子不拘多少,以粗器微捣去毛刺净,复捣破去子,约有一斗。用水二斗煮之一饭时,漉起清汁,又入白水煮之,又漉起,又入白水煮,三次之后,其滓淡而无味去之止。将净汁复以细密绢滤过净,锅熬之如饴乃止,收贮瓷樽中,坐凉水内一宿,用其膏。大能固精,良方二仙丹即此膏加入芡实粉。至于止嗽止泻,补脾补肾,非医不知。
卷之九十七
造百药煎法
用文蛤不拘多少,为末,每一斤用糯米粉三合和匀,用温水拌得所,捻作饼子,以黄荆叶之,三日退去,凉一日复盒,干收用。止嗽生津,其功甚速。造时要六月为妙。
又法六月间用文蛤,每五斤芽茶二两,磨细为末,不必罗,用新木桶一个,将二味入其中,用凉水浸过一掌为度,上用木盖固之。一七月水干,面上长出白毛,用木杵捣烂,又盖住。数日后用手捻无滓方好,捻作饼子,晒干听用。
卷之九十七
造半夏曲法
半夏不拘多少,用滚汤泡过宿捣烂,每一斗入生姜一斤,同捣之,作饼子,用干稻秆或粟麦秆之,如 曲法,干久收取用。
卷之九十七
造神曲法
六月六日为诸神集会之晨,故名神曲。如过此日造者,非神曲也。法用白虎白面(一百斤)、勾陈苍耳自然汁(三升)、腾蛇野蓼自然汁(四升)、青龙青蒿自然汁(三升)、玄武杏仁(四升,泡去皮尖,捣烂入面)、朱雀赤小豆(三升煮熟,去皮汤捣烂禾曲一处匀。)一如造酒曲法。
又三伏中甲寅、戊寅、庚寅乃三奇也。
卷之九十七
制艾叶法
用糯米浓饮揉艾叶成饼,晒干或瓦炕干,一研成粉。
款冬花、佛耳草(制法同上。)
卷之九十七
制灯芯法
将灯芯用瓦砾同研细,清水泛之,浮者灯芯晒干用。又法与艾叶制法同。
卷之九十七
制黄精法
黄精鲜者,用水煮,勿动盖,直煮烂熟,滤起晒干,复蒸之,久晒。若果九蒸九晒,食之可以延年,久服令人飞升。
卷之九十七
制菟丝子法
用菟丝子温水淘去砂土净,用酒煮一日夜,捣作饼晒干,然后复研方细。一法以白纸剪条同研易细。
卷之九十七
制铁砂法
每铁砂一两,加辰砂一钱,同研即如粉。
卷之九十七
研犀角法
时法用水磨之,甚费力。又 屑入药,其汁终粗。古法锯成小块如豆,极薄纸包,内怀中贴肉顷时,乘暖急投臼中捣之,应手如粉。
卷之九十七
制乳香没药法
先将乳、没为粗末,以箬炙之,去油冷定,用纸包内壁缝中,良久研如粉。一法以灯芯同研,一法研时口念玄胡索即成末。
卷之九十七
制附子法
生附子、天雄之类,久收必用锻石同罐不腐,制熟须用童便一时,去皮、脐,顺切成片,复又黄连、甘草各钱许,同煮数沸,晒干收则久留不坏。
卷之九十七
粉铜法
用荸荠、胡椒和铜,研铜能成粉。以死茈入水同煮,则铜可雕刻。
卷之九十七
粉铁法
用铁末同辰砂、肥皂角、荔枝同研,铁成粉。
卷之九十七
粉锡法
锡溶化入水银,同擂,锡为末。
卷之九十七
死硝法
用深砂锅盛硝,先滴水数合于炉火中,便放硝锅于上,瓦盖口,不令灰入,顷刻成水。却用甘草截长一寸投入,有焰无烟,绝则硝死出之。
卷之九十七
死盐法
用砂锅一个,安杏仁一个在底,却入盐八分,按实瓦盖,大火溶作汁,倾入铁槽成锭。
卷之九十七
死砒法
用砒、硝各一两为末,入锅大火作汁,瓦口候无烟,倾入槽,净有一两五钱。
卷之九十七
制硫黄法
硫半斤,用龙尾蒿、紫背天葵二味不拘多少,取二碗,再加东流水二碗,入锅煮干为度,再用百部、甘草各一两,煎汤入硫,复煮干为度,取出研万匝入剂。
卷之九十七
取铁华粉法
用钢铁作片,藏于盐醋中,日久取出,自然生华。用刀割下为铁华粉。大能强志治健忘、破结、 癖及敷竹木刺,其功优于铁粉多矣。
卷之九十七
制古铜钱法
古钱其形碎而烂者是,用火 微红,淬醋中用之。人目者磨用,入散者同胡桃研成粉。治心腹痛、五淋、口疮皆神效。目科用古钱以醋淬七次方用。
卷之九十七
取人中黄法
其法春分日,用大猫竹锯段,两头留节,批去青皮,一头取孔容一指,入单枝甘草去皮,五寸长,内孔中仍以木屑屑紧,用腊封密,系砖沉厕中,至来春取起,于长流水中浸一日夜,复埋净地。凡遇时热、发狂、大渴、大热者,凉与之,一服而渴止热退,极效。若于厕二三年者尤佳。
其甘草即名人中黄。
卷之九十七
制亚芙蓉法
取鲜罂栗壳不拘多少,捣烂,以净水砂锅内熬漉起汁,又入水熬之。榨极干,渣不用。只以二汁慢火熬干如膏,加入炒黑文蛤末调和成饼,阴干。凡遇久嗽吐血、脱泄、崩中、久泻不止,用之如神。世人不知,有谓粟壳之药劫病而已,殊不知久泻而诸药不效,至于待毙,命在须臾,非粟壳一劫之功,其孰能解千钧一发之危也?医之用药,正犹时之常变,而行道者宜用之,以经权一理也。然则劫药亦犹管仲之于霸也,宁不与于夫子乎!
卷之九十七
造乌梅法
四月间取青梅或一石或五斗,微拌因煤 一二日稍软,砖炕上用柴或草烧熏二昼夜,干湿得所,收起铺折上,冷,向日中暴干,即成乌梅。其物怕水怕湿,即发热如火而焚焦枯,惟光核而已。如有一篓,若着半杯水,则一篓俱焚而无用矣。缘乌梅之在药,有生津止渴、止嗽、收汗、止泻、止痢之功,或不可以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