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宝鉴 - 第 13 页/共 88 页
沉香 穿心巴戟(酒浸) 茴香(炒) 萆 (酒浸。炒)
胡芦巴(炒香) 破故纸(炒香) 杜仲(麸炒。去丝) 琥珀黑牵牛(盐炒。去盐。各一两) 官桂(半两)
上十味为末。用酒浸打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送下。盐汤亦得。
卷六 除寒门
气分寒
【桂枝加附子汤】 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宜服之。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一两半) 甘草(二两) 附子(炮。去皮。用半个)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来迟者。此主之。
桂枝 人参(各一两半) 芍药(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卷六 除寒门
血分寒
【巴戟丸】 治肝肾俱虚。收敛精气。补真戢阳。充悦肌肤。进美饮食。
白术 五味子 川巴戟(去心) 茴香(炒)
熟地黄 肉苁蓉(酒浸) 人参 覆盆子菟丝子(酒浸) 牡蛎 益智仁 骨碎补白龙骨(各二两)
上十三味为末。蜜丸如桐子大。焙干。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三服。
【神珠丹】 治下焦元气虚弱。小腹疼痛。皮肤燥涩。小便自利。病机云。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此之谓也。一名离珠丹。
杜仲(二两。炒) 萆 (二两) 诃子(五个) 龙骨(一两)
破故纸(三两。炒) 胡桃仁(一百二十个) 巴戟(二两) 砂仁(半两)
朱砂(一两。另研)
上九味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气不化。小便不利。湿一(作温)肌润滑。热蒸少。阴气不化。气走小便自利。皮肤燥涩。为迫津液不能停。
离珠丹主之。弦数者。阳陷于内。从外而之内也。弦则带数。甲终于甲也。紧则带洪。壬终于丙也。若弦虚则无火。细则有水。此二脉从内之外也。不宜离珠丹。
卷六 除寒门
通治三焦甚寒之气
【大已寒丸】 治脏腑虚寒。心腹 痛。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手足厥冷。
荜茇 肉桂(各六两半) 干姜 良姜(各十两)
上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汤下。食前服。
【四逆汤】 治伤寒自利不渴。呕哕不止。或吐利俱发。小便或涩或利。或汗出过多。脉微欲绝。腹痛胀满。手足逆冷。及一切虚寒逆冷。并宜服之。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去皮脐。细切。半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不计时。
卷六 除寒门
阴证治验
至元己巳夏六月。予住于上都。佥院董彦诚。年逾四旬。因劳役过甚。烦渴不止。极饮 乳。
又伤冷物。遂自利肠鸣腹痛。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口鼻气亦冷。六脉如蛛丝。时发昏愦。众太医议之。以葱熨脐下。又以四逆汤五两。生姜二十片。连须葱白九茎。水三升。煮至一升。去渣凉服。至夜半。气温身热。思粥饮。至天明而愈。玉机真脏论云。脉细皮寒。气少泄利。饮食不入。此谓五虚。浆粥入胃。则虚者活。信哉。鲁斋许先生闻之。叹曰。病有轻重。方有大小。治有缓急。
佥院之证。非大方从权急治则不能愈也。至真要大论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此之谓也。
卷六 除寒门
阴气有余多汗身寒
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岁。至元丙子三月间。因忧思劳役。饮食失节。得病肢体冷。口鼻气亦凉。额上冷汗出。时发昏愦。六脉如蛛丝。一医作风证。欲以宣风散下之。予因思钱氏小儿论。
制宣风散。谓小儿内伤脾胃。或吐或泻。久则风邪陷入胃中而作飧泄。散中有结。恐传慢惊。以宣风散导去风邪。内经云。久风为飧泄。正此谓也。今德卿形证。乃阴盛阳虚。苦寒之剂。非所宜也。
内经云。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又阴阳应象论云。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而厥。
调经篇亦云。阴盛生内寒。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故寒中。东垣解云。此脾胃不足。劳役形体。中焦营气受病。末传寒中。惟宜补阳。遂以理中汤加黑附子。每服五钱。多用葱白煎羊肉汤。取清汁一大盏。调服之。至夕四肢渐温。汗出少。夜深再服。翌日精神出。六脉生。数服而愈。尝记李思顺云。证者证也。病状于中。证形于外。凡学医道。不看内经。不求病源。妄意病证。又执其方。此皆背本趣末之务。
其误多矣。宜慎思之。
卷七 中风门
中风论(出洁古家珍)
经曰。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行者动也。风本为热。热胜则风动。宜以静胜其躁。是养血也。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汗下各得其宜。然后宜治其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此虽合汗下。亦不可过也。仲景云。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气。亡阴则损形。故经言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
初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经也。其中腑者。面颜显五色。有表证而脉浮。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也。其病多易治。其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知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脏也。其病则难治。
经曰。六腑不和。留结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外无留结为痈。内无九窍不通。知必在经也。
初证既定。宜以大药养之。当须按时令而调阴阳。安脏腑而和荣卫。少有不愈者也。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如忽中脏。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表里证已定。别无变端。故以大药和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虽中腑者多兼中脏之证。至于舌强失音。久服大药。能自愈也。有中风湿者。夏月多有之。其证身重如山。不能转侧。宜服除风胜湿去热之剂。如不可。则用针灸治之。今其六经续命汤治法。
【小续命汤】 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以一岁为总。六经为别。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药。又于六经别药内。随证细分加减。自古名医。不能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