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 第 402 页/共 424 页

注:[1]太冲穴,其穴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陷中,动脉应手,病者有此脉生无此脉者死。   [2]主治急慢悚风,羊痫风证,及咽喉疼痛,心腋胀满,寒湿脚气痛行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腰背疼痛等证。   [3]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图一二○)。   外科卷下\骨度尺寸   昆仑穴歌   条文: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膊重更连阴,头痛脊背急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动足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将此穴针。   注:[1]昆仑穴,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   [2]主治腰尻疼痛,膊重不能举,及前阴肿痛,偏正头痛,脊背拘急暴咳喘促,足□肿不得履地等证。   [3]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图一二一)   外科卷下\骨度尺寸   环跳穴歌   条文: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能针偏废躯,折腰返顾难,冷风并湿痹身体似绳牵,腿胯连□痛,屈转重吁叹,若人能针灸,顷刻病消痊。   注:[1]环跳穴,其穴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   [2]主治半身不遂,闪挫腰痛不能回顾,冷风湿痹,周身拘急腿胯腿肚疼痛不能动转等证。   [3]针一寸,留十呼,灸三壮(图一二二)。   外科卷下\骨度尺寸   阳陵泉穴歌   条文: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起坐腰背重面肿满胸中,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注:[1]阳陵泉穴,其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间。   [2]主治两膝肿痛,及冷痹不仁,半身不遂,腰背重痛,起坐艰难面目浮肿,胸中胀满,两足疼痛难移,起坐不能支持等证。   [3]针六分,留十呼,灸七壮(图一二三)。   外科卷下\骨度尺寸   通里穴歌   条文: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及怔仲,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声平仍数欠,喉痹气难通,虚则不能食,暴瘖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注:[1]通里穴,其穴在腕侧后一寸陷中。   [2]主治声□,心烦极甚,怔仲不宁,四肢重痛,头□面颊红肿,倦言数欠,喉咽疼痛,气息不通,虚损不思食,暴瘖面无润泽。   [3]针三分,灸三壮(图一二四)。   外科卷下\骨度尺寸   列缺穴歌   条文: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上壅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能瘥。   注:[1]列缺穴,其穴在腕后侧上一寸五分,两手交叉,当食指末筋骨罅中。   [2]主治偏风头痛,偏身风痹麻木,痰壅气堵,口噤不开等证。   [3]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图一二五)。   外科卷下\骨度尺寸   四季针灸坐向歌   条文:四季针灸坐向理,宜从四季顺自然,东南西北四维向,以迎生气本乎天。   注:[1]针灸坐向,避忌之理,『医学入门』:「春坐东向西,夏坐南向北秋坐西向东,冬坐北中向南」。   [2]皆背四季生气之向,不可为法。   [3]宜从春向东,夏向南,秋向西,冬向北,四土旺月向四维以迎生气,本乎天理,顺其自然为是也。   外科卷下\骨度尺寸   灸法点穴用火歌   条文:点穴坐卧立直正,炷用蕲艾火珠良,灸病古忌入木火,今时通行一炷香。   注:[1]凡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   [2]须四体平直,毌令倾侧,若倾侧穴即不正。   [3]其炷所用之艾,必用蕲艾,艾令干燥,入臼捣去净尘屑,作炷坚实置穴上,用葱涎粘固。   [4]上古用火珠映日取火点之,忌松、柏、枳、橘、榆、束、桑、竹八木之火;今时惟用香火灼艾,亦通行简便之法也。   外科卷下\骨度尺寸   灸法早晚次序歌   条文:灸法温暖宜于午,上下阳阴先后分,脉数新愈不宜灸,欲灸三里过三旬。   注:[1]凡灸百病,原为温暖经络,宜在午时阳盛之时,火气易行必分上下先后:上下经皆灸者,先灸上,后灸下;阴阳经皆灸者,先灸阳,后灸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