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手镜 - 第 20 页/共 56 页
呕者去附子,加生姜。附补气,姜散气也。
建中汤 治热多寒少;又治血少,尺脉迟涩;治腹痛;又治虚烦;又治悸。
胶饴(君也,甘温。) 甘草(臣也) 桂(佐也,辛散也。) 芍药(佐也,酸收也,泄也。)姜枣(使也,建脾胃)脾约丸 脾约则小便数大便硬,约,胃强脾弱津液不布也。又曰脾日虚弱,津液约缩而不舒布也。
杏仁(润燥也) 枳实(散结也) 芍药(酸苦泄也) 浓朴(散脾也) 麻仁 大黄(使也)抵当汤 治蓄血。
水蛭(君也,咸寒,咸胜血。) 虻虫(臣也,苦寒,苦走血。) 桃仁(佐也,血聚则肝气散。) 大黄(使也。) 水煎一服。
小续命汤麻黄 人参 黄芩(各一两) 芍药 桂 防己 甘草 川芎 防风 附金沸草汤 治咳嗽喘急。
前胡 旋复花(各一两) 半夏(五钱) 细辛 甘草(各二钱) 荆芥穗(一两半) 赤茯苓(六钱半)葳蕤汤 治冬热病,咽痛,赤疹。又治风湿自汗。
葳蕤(一钱) 麻黄 白薇 羌活 杏仁 青木香 甘草(各一钱半) 石膏(二钱半)葛根(五钱) 川芎(一钱半) 作三服。
甘桔汤 治咽痛。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射干半夏桂甘汤 治腹满自利。
赤石脂禹余粮汤 治利不止,各一两作三服。
黄芩汤 治太阳少阳合病自利。
黄芩 芍药 甘草 枣黄连汤 治下寒上热,腹痛呕吐者。
黄连(二钱) 陈皮 枳实 麻黄 杏仁 浓朴 甘草 葛(各一钱半)黄连阿胶汤 治心烦不得卧。
黄连(一两三钱) 黄芩(三钱) 芍药(六钱) 阿胶(一两) 鸡子黄(八分三个) 先煎,后入黄柏。
上和匀作三服。
猪肤汤 治少阴胸满而烦。
猪黑皮(五两) 煎至半,加蜜(三) 米粉(二)分三。
酸枣仁丸 治吐下后虚烦不眠。
酸枣仁(一升) 甘草(二钱) 知母(五钱) 麦门冬(三钱) 茯苓桃仁汤 治狐惑。
黄连犀角汤黄连(五钱) 乌梅(七个) 木香(一钱) 犀角(一两,无亦升麻代。)百合知母汤 治汗吐下后,寒不寒,热不热,行不能,坐不安也。
百合(三个) 知母(半两)百合地黄汤坏证 谓伤寒,又感风寒暑湿火燥,或经汗吐下温针,仍不解,宜知母麻黄汤、鳖甲散。
知母麻黄汤知母(三钱) 麻黄 甘草 芍药 黄芩 桂枝(半两)鳖甲散鳖甲 升麻 前胡 黄芩 乌梅 犀角 枳实(半两) 地黄(一两) 甘草(一钱)
卷之中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辛甘发散为阳〕
桂枝辛热 发散风寒,肥实腠理。
越婢汤发越脾气;葛根汤用为解肌;大青龙散寒;小青龙发表;甘草汤行阳;附子汤升阴;救逆汤解未尽表邪;牡蛎汤散经中火逆;桃核承气散血;炙甘草汤复脉;半夏散散客寒咽痛;四逆汤救阳气外虚。
凡三十七方同用。
麻黄苦温 泄卫气发表,通腠理,疏伤寒头疼,消赤黑斑毒,治温疟瘴疫,开毛孔皮肤。
大青龙主营卫俱病;小青龙救寒邪在表;附子汤解少阴之寒;石膏汤治汗出而喘;升麻汤发甚热;甘草汤救表寒。
凡十三方同者。
葛根甘平 主伤寒中风头痛,开腠理发汗解肌,治太阳项强,疗合病自利。
半夏汤但呕而不下利;黄连汤表未解而喘急。
凡四方同用。
升麻味甘苦平 主瘟疫时行热疾,止头痛寒热瘴疟。葱白为引散太阳风寒,石膏为使止阳明齿痛,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发浮热表实可已。
生姜辛温 主伤寒头痛鼻塞,治咳逆痰水,温中安和胃气,游行诸经,仲景诸汤以发散风寒而通神明。
凡二十三方同用。
葱白辛温 通上下阳气,散风寒表邪,入太阴阳明,引众药发散。少阴证,面色赤者,宜加白通汤。肾苦燥者可润。
卷之中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酸苦涌泄为阴〕
瓜蒂苦寒有毒 吐心胸填塞,咽喉不得息,湿家头中风寒湿,内药鼻中即愈。
赤小豆甘酸 通气利小便,下水,止消渴。
瓜蒂散涌吐逆气、虚烦;赤小豆汤,治黄从小便中出。
栀子苦寒有毒 主少阴虚满,时疾发黄,轻瓢象肺,入太阴经。色赤,象火,彻心中热。
栀子豉汤吐心中懊 ;浓朴汤吐心烦腹满。
凡用栀子汤旧微溏者,不可服。
凡六方同用。
香豉苦甘 通关节,出汗,吐胸中塞窒。治下后心热。与薤白同煎,治伤寒下利劳复发热。同苦以发之。
卷之中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