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台玉案 - 第 3 页/共 65 页
浮弦小涩如丝线。风燥药宜降润施。
浮而平渗来归指。风湿升散加参主。
小涩无力寒燥伤。温润之药端可与。
洪盛而涩乃燥热。降药润药当急取。
平润革迟为寒湿。升燥之药为第一。
渗润洪数为湿热。苦寒药饵宜用急。
枯涩小涩乃火燥。滋润之药用之可。
数而无力寒火观。甘补温药俱勿少。
数而有力热火功。苦寒之药正相同。
亦有湿盛火俱下。寒火之脉认宜真。
有见表滞里表实。此脉莫把热认之。
分明寒郁热难发。发散寒邪热自驱。
又有表数里无力。阴盛格阳正此期。
温内更加敛表药。阴阳和时脉自如。
积滞之脉自沉伏。流注如珠或结芤。
血积有形按不散。气积按有寻却无。
按滑如苔名痰积。食积惟在右关系。
气口紧盛食积新。关若伏兮食多日。
食不下兮气口滑。食不化兮气口滞。
大凡痛脉多属阴。阳脉即散痛难成。
亦有火热来作痛。外由阴郁故来侵。
卷之一
照脉玄窍诀
夫人身之有五脏六腑。俱静而不能自动。惟脾一脏。时时能动。磨掣水谷。以司变化。
故五脏六腑之系于脾者。由万物禀育于土也。若脾有病。则不能以养百脉。凡各脏有病。或各腑有病。亦不能不干累于脾。凡各脏腑有病。内则病气干于脾之脏。外有脉气见于脾之部。故有诸中。必形诸外。形诸外。则有所据。是以看脾为之关钥。凡诊脉稍有疑难。随将脾部下指。看是甚体。真切一照。即知病脉见。于某部遂将这部移指去寻。又当体认。十八脉状响应如神。世莫如此。实玄窍也照法参究。抄录于后。
右手表里图形 表三焦手少阳经 表胃脉足阳明经 表大肠手阳明经里命门(又半表半里心包络厥阴络具右尺)里脾脉(当作三层看诊足太阴脾经)里肺脉手太阴肺经右手经络诀寸表大肠手阳明经寸里肺脉手太阴经关表胃脉足阳明经关里脾脉足太阴经尺表三焦手少阳经尺半表半里心包络厥阴经尺里命门左手表里图形 表膀胱脉足太阳经 表胆脉足少阳经 表小肠脉手太阳经寸表小肠手太阳经寸里心脉手少阴心经关表胆脉足少阳胆经关里肝脉足厥阴肝经尺表膀胱足太阳膀胱经尺里肾脉足少阴肾经里心脉手少阴心经里肝脉足厥阴肝经里肾脉足少阴肾经详症脉照图 假如。经脉者。若十二月也。络脉者。若三百六十日也。
孙脉者。若四千三百二十时也。人亦如一小天地。于此则可见矣。
输经络孙图
卷之一
照脉口诀
脾经见浮脉。其病受在肺。与大肠经(其肺与大肠相表里)见芤脉。其病受在五脏。与六腑无干。
。见弦脉。其病受在肝。与胆二经。见紧脉。其病受在膀胱一经。见洪脉。其病受在心。
与膀胱肾三经。见微脉。其病受在三焦命门。见沉脉。其病受在肾一经。见缓脉。其病受在本经之脉也。(若太缓太急其病在胃经)见涩脉其病受在肺与肾。见濡脉。其病受在膀胱一经。见弱脉。其病受在肾与命门。见迟脉。其病受在大肠一经。
见伏脉。其病受在三道之内。(气道血道津液道女人受在命门)见虚脉。其病受在心胞络。(其数脉六部未尝缺也)若诸部俱无犯。成病脉。单在脾经见。又作脾经受病。
卷之一
三焦照六腑
六脏受病处。脉形疑似不明。三焦照之相同。相似即是无差。
卷之一
脾照五脏
五脏受病处。脉形疑似不明。以脾照之相同。相似无差。
脾见浮脉。肺亦有浮脉。即断肺有风。
三焦见浮脉。大肠亦有浮脉。即断大肠有风。
脾见芤脉。五脏相应。与三焦无干。
脾见滑。脯亦滑。
三焦见滑脉。胃亦滑。
脾见实脉。心亦实。
三焦见实脉小肠亦实。
脾见弦脉。肝亦弦。
三焦见弦脉。胆亦弦。
脾见紧脉。肾亦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