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回春 - 第 31 页/共 144 页

治阳虚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促气满咳嗽。   苏子(五钱) 陈皮 浓朴(姜汁炒) 前胡 肉桂(各二钱) 半夏(姜汁浸,炒) 当归 甘草 一方去桂加南星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若加川芎、细辛、茯苓、桔梗,名大降气汤。   定西侯蒋公,患上气喘急,其脉寸口洪滑,此痰滞胸膈也。余令先服稀涎散二钱,更以熟水频频饮之,则嗌而吐其痰如胶,内有一长条裹韭叶一根,痊愈。   一路姓者,年近五十,身体肥大,饮食倍常,患月余。每行动即喘,求予诊。六脉微涩,予曰:此死症也。   众皆以予为妄,后逾月果中痰而卒。   卷之二   哮吼   专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而不可吐者。治吼必使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兼发散。哮吼者,肺窍中有痰气也。   五虎二陈汤    治哮吼喘急痰盛。   麻黄 杏仁(各一钱) 石膏(二钱)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姜汁炒) 茯苓(去皮,二钱)   人参(八分) 细茶(一撮) 沉香 木香(各五分,另水磨入)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服。   定喘汤    治哮吼喘急。   麻黄(三钱) 杏仁(去皮尖,一钱半) 片芩(去朽) 半夏(姜制) 桑白皮(蜜炙) 苏子(水洗,去土)   款冬花蕊(各二钱) 甘草(一钱) 白果(二十一个,去壳,切碎炒黄)   上锉一剂,水煎服。   紫金丹    凡遇天气欲作雨便发 喘,甚至坐卧不得,饮食不进,此乃肺窍中积有冷痰,乘天阴寒气从背、口、鼻而入,则肺胀作声。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子母相传者。每发即服,不过七八次,觉痰腥臭,吐出白色,是绝其根也。   白砒(一钱,生用) 枯矾(三钱,另研) 淡豆豉(出江西者一两,水润其皮,蒸研如泥,旋加二味末合匀)   上捻作丸,如绿豆大,但觉举发,用冷茶送下七丸。甚者九丸,以不喘为愈,再不必多增丸数,慎之慎之!小儿服一二丸殊效。   竹沥化痰丸    治哮吼十数年不愈,宜久久服之奏效(方见痰饮。)   三白丸    治诸般咳嗽吼气。   白大半夏(一两,生用) 白砒(三钱) 白矾(三钱) 雄黄(通明,三钱) 巴豆仁(去油,三钱)   上将白矾熔化入砒末在矾内,焙干取出擂烂,再炒成砂,同前药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粟米大。大人服十丸,小儿三五丸,咳嗽茶下;吼气桑白皮汤送下。   治吼积方    用鸡子一个,略敲碎损,膜不损,浸尿缸内三四日,夜取出煮熟,食之神效。盖鸡子能去风痰。   青金丸    治哮喘,用浓味发者用之。   萝卜子淘净蒸熟晒干为末,姜汁浸,蒸饼为细丸。每服二十粒,津送下。   卷之三   疟疾   脉:疟脉多弦。弦而数者多热,宜汗之;弦而迟者多寒,宜温之;弦而紧实者,宜下之;弦而虚细者,宜补之;弦而实大者,宜吐之。弦短者多食;弦滑者多痰。疟脉迟缓者,病自愈,久疟不愈者,脉必虚,宜养正祛邪。   夫疟者,因外感风寒暑湿,内伤饮食劳倦,或饥饱色欲过度,以致脾胃不和,痰留中脘。然无痰不成疟。脾胃属土,有信来去,不失其时。若移时,或早或晚者,是邪无容地,疟将好也。疟疾来时,呵欠怕寒、手足冷、发寒战、大热口渴、头痛、腰胯骨节酸疼,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单寒单热,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一日一发,受病浅也,容易治。间日发者,或二日连发,住一日者,皆难痊。治宜在表无汗者,散邪汤为主;有汗者,正气汤为主;在半表半里者,柴苓汤为主;分利阴阳而未已者,人参养胃汤加减,后方可截之;若用截药吐出黄胶水者,疟自愈也。不可一二日早截,早则邪气闭塞而成坏症;又不可迟截,迟则元气衰惫而成虚怯;当在三四日就截为好。须待热退身凉,方可饮食也。切不可带热饮食,恐不消而成痞,一名疟母,痞散成鼓者有之矣。   大凡疟初起者,散邪正气为先也。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   散邪汤    治疟疾初发,憎寒壮热、头疼身痛无汗。   川芎 白芷 麻黄 白芍 防风(去芦) 荆芥 紫苏 羌活(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去渣,露一宿,次早温服。有痰加陈皮;有湿加苍术;夹食加香附。   有汗要无汗,正气为主。   正气汤    治疟疾初发,憎寒壮热,头疼口干有汗。   柴胡 前胡 川芎 白芷 半夏(姜炒) 麦门冬(去心) 槟榔 草果(去壳) 青皮(去穣) 茯苓(去皮。各一钱) 桂枝 甘草(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预先热服。   疟发寒热作渴者,宜分利阴阳也。   柴苓汤    治疟发寒热,病在半表半里,阴阳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