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礼通考 - 第 345 页/共 431 页
侍中【四人】 给事黄门侍郎【四人】 散骑常侍【四人】 通直散骑常侍【四人】 员外散骑常侍【无员】 散骑侍郎【四人】 通直散骑侍郎【四人】 员外散骑侍郎【无员】 给事中【无员】 奉朝请【无员】
中书令【一人】 中书舍人【一人】 中书侍郎【四人】 中书通事舍人【四人 其下有主事本用武官宋改用文吏】
秘书监【一人】 秘书丞【一人】 秘书郎【四人】
领军将军【一人】 防军将军【一人】 左卫将军【一人】 右卫将军【一人】 骁骑将军 防击将军 左军将军 右军将军 前军将军 后军将军 左中郎将 右中郎将屯骑校尉 歩兵校尉 越骑校尉 长水校尉
射声校尉 虎贲中郎将 冗从仆射 羽林监【自虎贲至羽林是为三将】 积射将军 强弩将军【自骁骑至强弩将军并无员】 殿中将军 殿中司马督【宋初置二十人过员者谓之殿中员外将员外司马督其后并无员】 武卫将军 武骑常侍【并无员】
御史中丞【一人】 治书侍御史 侍御史【宋初承晋十四曺太祖省外左库而内左库直云左库世祖复置后又废顺帝初省营军并水曺省筭曺并法曺吏曺不置御史凡十御史焉】谒者仆射【一人】 都水使者【一人】
太子太傅【一人】 少傅【一人】 詹事【一人】 家令【一人】 率更令【一人】 仆【一人自家令至仆是为太子三卿】 门大夫【二人】 中庶子【四人】中舍人【四人】 庻子【四人】 舍人【十六人】 洗马【八人】 太子左卫率【七人】 右卫率【二人】 太子屯骑校尉步兵校尉翊军校尉【各七人宋初置】 太子冗从仆射【七人宋初置】 太子旅贲中郎将【十人】 太子左积弩将军【十人】 右积弩将军【二人】 殿中将军【十人】 殿中员外将军【二十人宋初置】
平越中郎将 南蛮校尉【孝建中省】 西戎校尉 寜蛮校尉 南夷校尉
州刺史 郡守 县令长
王国师 友 文学【各一人】 内史 三卿【郎中令中尉大农为三卿】上军中军下军三将军【宋制大小国皆有三军】
蕙田案宋齐皆沿晋制无大改易今于宋志粗举其略齐制相国太宰大将军皆为赠官惟置太傅散骑常侍以下别为集书省又国学之外别有总明观祭酒其余并与宋同无庸别出也又齐以侍中为门下给事黄门侍郎为小门下此门下名省之始
右宋官制
隋书百官志梁武受命之初官班多同宋齐之旧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将军大司马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诸公及位从公开府者皆置官属有公则置无则省司徒无公亦置惟省舍人开府仪同三司位次三公诸将军左右光禄大夫优者则加之同三公置官属特进旧位从公武帝革之】
尚书省【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掌出纳王命敷奏万机又置吏部祠部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尚书左右丞各一人祠部尚书多不置以右仆射主之左右仆射并阙则置尚书仆射掌左事置祠部尚书掌右事又有起部尚书营宗庙宫室则权置事毕则省吏部删定三公比部祠部仪曺虞曺主客度支殿中金部仓部左户驾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库部功论中兵外兵骑兵等郎二十三人天监三年置侍郎其郎中在职勤能满三嵗者转之九年以殿中吏部金部左户中兵五都令史视奉朝请】
蕙田案左户本名左民唐人避太宗讳追改
门下省【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阙侍中髙功者在职一年诏加侍中祭酒领公车大官大医等令及骅骝廐丞】
集书省【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省诸奏闻文书员外散骑常侍无员散骑侍郎通直郎各四人又有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奉朝请驸马奉车骑都尉散骑常侍髙功者一人为祭酒】
中书省【监令各一人掌出内帝命侍郎四人又有通事舍人主事令史等员其后除通事直日中书舍人】
秘书省【监丞各一人郎一人掌国之典籍圗书著作郎一人佐郎八人著作郎多以他官领之又有撰史学士亦知史书】
蕙田案学士官名始见于此通考称北齐有文林馆学士后周有麟趾殿学士史志俱不载
御史台【大夫一人天监元年复曰中丞掌督司百僚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九人殿中御史四人又有符节令史】
谒者台【仆射一人掌朝觐賔飨之事属官谒者十人】
诸卿【梁初犹依宋齐皆无卿名天监七年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农卿三卿为春卿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三卿为夏卿以卫尉为卫尉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三卿为秋卿以光禄勲为光禄卿大鸿胪为鸿胪卿都水使者为太舟卿三卿为冬卿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曺主簿 太常卿统明堂二庙太史太祝廪牺太乐鼓吹乘黄北馆典客馆令丞及陵监国学又置协律校尉总章校尉太乐又有清商署丞太史又有灵台丞国学有祭酒博士助教等员皆焉 司农卿统大仓导官籍田上林令又管乐游北苑丞左右中部三仓丞荚库荻库箬库丞湖西诸屯主又置劝农谒者 大府卿统左右藏令上库丞南北市令闗津皆属焉 少府卿置材官将军左中右尚方甄官平水署南塘邸税库东西治中黄细作炭库纸官柴署等令丞 太仆卿统南马牧左右牧龙廐内外廐丞又有宏训太仆亦置属官 卫尉卿统武库公车司马令又有宏训卫尉亦置属 廷尉卿梁初曰大理后改有正监平律博士 大匠卿统左右校诸署 光禄卿统守宫黄门华林园暴室等令又有左右光禄金紫光禄大中中散等大夫并无员以养老疾 太舟卿梁初为都水防置使者参军河隄谒者后改】
蕙田案太常诸卿系卿于官名葢始于此列代太后有三卿此惟有卫尉太仆无少府
大长秋【统黄门中署奚官暴室华林等署】
领军防军左右卫骁骑游骑等六将军【是为六军又有中领中防资轻于领防】左右前后四将军左右中郎将屯骑歩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武贲冗从羽林三将军积射强弩二军殿中将军武骑【皆以分司丹禁侍卫左右天监六年置左右骁骑左右防击将军改旧骁骑曰云骑防击曰防骑又置朱衣直閤将军】
太子太傅少傅詹事【各置丞功曺主簿天监初又置东宫常侍】 家令率更令仆【各置丞】 左右卫率【各有丞各置殿中将军十人员外将军十人正员司马四人又有员外司马督其屯骑歩兵翊军三校尉各一人谓之三校旅贲中郎将冗从仆射各一人谓之二将左右积弩将军各一人】 门大夫【一人】 中庶子【四人功髙者一人为祭酒】 中舍人【四人又有通事守舍人典事守舍人典法守舍人】 庶子【四人】 舍人【十六人】 通事舍人【二人】 典经局洗马【八人又有典经守舍人典事守舍人】
皇弟皇子府【置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谘议叅军及掾属嗣王及蕃王府逓减】 王国【置郎中令将军常侍官又置典祠令庙长陵长典医典府丞典书令学官令食官长中尉侍郎执事中尉司马谒者典卫令舍人中大夫大农等官嗣王国则惟置郎中令中尉常侍大农等员蕃王则无常侍公己下各置相及典祠典书典尉等员】
州刺史【置别驾治中从事各一人主簿以下各因其州之大小而置员】 郡太守【置丞王国曰内史】 县令长【皆置丞尉国曰相郡县吏亦各以大小而制贠】
右梁官制
隋书百官志陈承梁皆循其制官又置相国位列丞相上并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并以为赠官定令尚书置五员郎二十一员其余并遵梁制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五人书吏二百人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曺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惟听受而已
蕙田案尚书五员葢以右仆射领祠部事不复立祠部也梁时尚书郎二十三曺陈省其二不知所省何曺
通典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疎逺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
杜氏佑曰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宻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其真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魏文帝以刘放孙资为中书监令并掌机宻晋武帝诏以荀朂为中书监侍中毗賛朝政张华为中书令侍中刘卞谓华曰公居阿衡之地东晋庾亮庾氷相次为中书监先是王导辅政以寛和得众庾亮以法裁物颇失人心至氷经纶时务升擢后进朝野注心咸曰贤相殷浩为州刺史参综朝权王敦为大将军侍中上表曰臣备位宰辅谢安为中书监録尚书省事宋文帝初徐羡之为司空録尚书事后以江湛王僧绰俱为侍中任以机宻后又以殷景仁为侍中左卫将军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左卫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俱居门下皆以风力局干冠冕一时同时之美近代莫及初王为江州刺史加侍中后征辅政以为侍中司徒録尚书事而弟昙首为文帝所任与华相埒华常谓己力用不尽每叹息云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理湛母忧去职后徴为太子詹事加给事中与殷景仁并被任遇湛常云今代宰相何难此正可当我南阳郡汉代功曺耳沈演之为侍中卫将军文帝谓之曰侍中领卫俱为优重此盖宰相便坐卿其勉之齐王俭为侍中尚书令常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葢自况也明帝顾命江祏兄弟及始安王遥光尚书令徐孝嗣领军萧坦之更日帖敕时呼为六贵皆宰相也梁何敬容初为吏部尚书侍中时徐勉为仆射参掌机事以疾陈觧因举敬容自代故敬容迁为仆射掌选事侍中如故此并为宰相后敬容屡转他官参掌如故又王训为侍中武帝问敬容曰禇彦囬年几为宰相对曰年过三十帝曰今之王训无谢彦囬彦囬宋明帝时为侍中又周舍卒后朱异为散骑常侍代掌机宻北齐韩轨为中书令寻授司空自以勲庸厯登台案此则或掌机宻或録尚书或综机权或管朝政或单侍中或给事中或受顾命皆为宰相也然侍中职任机务之司不必他名亦多为宰相其有侍中兼外官若宋王侍中兼内官若沈演之其例不少则非宰相盖在当时委任而已】
右陈官制
魏书官氏志太祖登国元年南北置大人对治二部是年置都统长又置幢将及外朝大人官皇始元年始建曺省备置百官
通典后魏旧制有大将军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正光以后始俱置之然而尤重门下官多以侍中辅政则侍中为枢宻之任【中书省后魏谓之西台宣武帝谓中书监崔光曰卿是朕西台大臣御史台谓之南台】 初有殿中乐部驾部南部北部五尚书其后亦有吏部【初曰选部】
兵部都官度支七兵祠部民曺等尚书又有金部库部虞曺仪曺右民宰官都牧牧曺右曺太仓太官祈曺神都仪同曺等尚书【魏初分尚书三十六曺西魏改为十二部】以太常光禄勲卫尉谓之三卿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六卿
蕙田案后魏末又剙立天柱大将军及柱国大将军大丞相诸名皆古所未有
右魏官制
隋书百官志后齐制官多循后魏置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次有大司马大将军是为二大次置太尉司徒司空是为三公【三师二大三公府各置长史司马谘议参军从事中郎掾属主簿録事功曺记室户曺金曺中兵外兵骑兵长流城局刑狱等参军事东西閤祭酒及参军事法墨田水铠集士等曺行参军兼左户右户行参军长兼行参军参军督防等员司徒则加有左右长史】三公下次有仪同三司【加开府者亦置长史以下官属而减记室仓城局田水铠士等七曺各一人】干明中又置丞相河清中分为左右【亦各置府僚】
尚书省【令仆射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六尚书又有録尚书一人位在令上録令仆射总理六尚书事谓之都省其属左右丞各一人都令史八人六尚书分统列曺吏部统吏部考功主爵三曺殿中统殿中仪曺三公驾部四曺祠部统祠部主客虞曺屯田起部五曺祠部无尚书则右仆射摄五兵统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五曺都官统都官二千石比部水部膳部五曺度支统度支仓部左户右户金部库部六曺凡二十八曺吏部三公郎中各二人余并一人凡三十郎中】
门下省【掌献纳谏正及司进御之职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六人録事四人通事令史主事令史八人统领左右尚食尚药主衣斋帅殿中六局】
中书省【管司王言及司进御之音乐监令各一人侍郎四人并司伶官西凉龟兹清商诸部又领舍人省中书舍人主书各十人】
秘书省【典司经籍监丞各一人郎中四人校书郎十二人正字四人又领著作省郎二人佐郎八人校书郎二人】
集书省【掌讽议左右从容献纳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六人谏议大夫七人散骑侍郎六人员外散骑常侍二十人通直散骑侍郎六人给事中六人员外散骑侍郎一百二十人奉朝请二百四十人又领起居省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各一人校书郎二人】
中侍中省【掌出入门閤中侍中二人中常侍中给事中各四人又有中尚药中谒者中尚食诸局】御史台【掌察纠弹劾中丞一人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中侍御史检校御史各十二人録事四人领符节署】
都水台【管诸津桥使者二人参事十人又领都尉合昌坊城三局】
谒者台【掌导相礼仪仆射二人谒者三十人録事一人】
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是为九寺【置卿少卿丞各一人各有功曺主簿録事】 太常【掌陵庙羣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其属有博士协律郎八书博士统诸陵太庙太乐衣冠鼓吹太祝太史太医廪牺太宰诸署】 光禄寺【掌诸膳食帐幕噐物宫殿门户等事统守宫太官宫门供府肴蔵清漳华林等署】 卫尉寺【掌禁卫甲兵统城门寺又领公车武库卫士等署】 大宗正寺【掌宗室属籍】 太仆寺【掌诸车辇马牛畜产之属统骅骝左右龙左右牝驼牛司羊乗黄车府等署】 大理寺【掌决正刑狱有正监评律博士明法掾槛车督掾狱丞掾司直明法】 鸿胪寺【掌蕃客朝防吉凶吊祭统典客典寺司仪等署】 司农寺【掌仓市薪菜园池果实统平准太仓钩盾典农导官梁州水次仓石济水次仓借田诸署】 太府寺【掌金帛府库营造器物统左中右三尚方左藏司染诸冶东西道署黄藏右藏细作左校甄官等署】
杜氏佑曰晋荀朂云九寺可并于尚书后魏亦有三府九寺则九卿称寺久矣然通异名不连官号其官寺连称自北齐始也
蕙田案两汉光禄勲主宫掖门户领三署郎为禁卫亲近之职魏晋以后无三署郎而光禄不复居禁中后齐始令兼主膳食嗣后遂为典膳之职与汉之光禄名同而实异矣今之光禄卿在汉为太官令
国子寺【掌训教胄子祭酒一人亦置功曺五官主簿録事领博士助教学生又领太学四门学亦有博士助教学生】
长秋寺【掌诸宫閤卿中尹各一人并用宦者丞二十人亦有功曺五官主簿録事领中黄门掖廷晋阳宫中山宫园池中宫仆奚官等署】
将作寺【掌诸营建大匠一人丞四人亦有功曺主簿録事若有营作则立将副将长史司马】昭元寺【掌诸佛教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亦置功曺主簿】
蕙田案昭元之名始于后魏而齐因之元时立宣政院统领僧众其源盖滥觞于拓防之世
领军府【将军一人掌禁卫宫掖凡守卫官皆主之舆驾出入督摄仗卫中领军亦同有长史司马功曺五官主簿録事又领左右卫领左右等府左右卫府将军各一人武卫将军二人其属有御仗直荡直卫直突诸都督直閤诸将军又有武骑云骑骁骑游击前后左右将军左右中郎将歩兵越骑射声屯骑长水校尉奉车都尉武贲中郎将羽林监冗从仆射骑都尉积弩积射强弩将军武骑常侍殿中将军员外将军殿中司马督员外司马督 领左右府有领左右将军领千牛备身又有左右备身刀剑备身备身正副诸都督】防军府【将军一人舆驾出则防驾中防军亦同有长史司马功曺五官主簿録事其属东西南北四中府各有中郎将长史司马等员又领诸闗尉津尉】
太子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少师少傅少保是为三少詹事【总东宫内外众务事无大小皆统之有丞功曺五官主簿録事领家令率更令仆三寺左右卫二坊三寺各置丞二坊各置司马俱有功曺主簿家令领食官典仓司藏等署率更领中盾署仆寺领廐牧署左右卫坊率各领骑官备身内直备身备身诸都督又有直閤直前直后又有旅骑屯卫典军校尉骑尉门下坊置中庻子中舍人通事守舍人主事守舍人又领殿内典膳药藏齐帅等局典书坊置庻子舍人又领典经门大夫二坊典经坊有洗马守舍人】
王位【置师一人余官大抵与梁制不异】
皇子王国【置郎中令大农中尉常侍侍郎上中下三将军上中大夫防閤典书典祠学官典卫等令齐帅食官廐牧长典医丞典府丞执书谒者舍人等员诸王国加陵长庙长而无中将军诸公又减防閤斋帅典医丞诸侯伯子男国又减将军大夫员诸公主则置家令丞主簿録事】
司州牧【属官有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州都主簿西曺书佐记室及诸曺从事员又领西东市署令】清都郡尹【有丞中正功曺主簿督邮五官门下督録事主记议及功曺记室诸曺掾】
邺临漳成安三县令【各置丞中正功曺主簿门下督録事主记议及功曺记室诸曺掾员邺又领三尉临漳成安各二尉】
上上州刺史【置府属官佐史合三百九十三人上中州以下以次减省】
上上郡太守【属官佐史合一百一十一人上中郡以下以次减省】
上上县令【属官佐史合五十四人上中县以下以次减省】
三等诸镇将【有副将长史録事参军以下】
三等戍主【有副及队主副等员】
右北齐官制
隋书百官志周太祖初据闗内官名未改魏号及方隅粗定命尚书令卢辩逺师周之建职置三公三孤以为论道之官次置六卿以分司庻务以魏恭帝三年始命行之所设官名讫于周末多有改更
周书卢辩传辩依周礼建六官置公卿大夫士天官府管冢宰等众职地官府领司徒等众职春官府领宗伯等众职夏官府领司马等众职秋官府领司宼等众职冬官府领司空等众职
蕙田案后周所改六官之名不载于正史惟杜氏通典备述之其六卿之属率取周礼亦小有异同冬官属则以意命名别无所据六官之外如柱国大将军开府都督都尉之类仍参用秦汉以下制州郡吏则全用后代之制今不复载
右后周官制
隋书百官志髙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寺等省御史都水等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寺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等府分司统职焉帝即位多所改革罢诸总管废三师特进官分门下太仆二司取殿内监名以为殿内省并尚书门下内史秘书以为五省増置谒者司二台并御史为三台分太府寺为少府监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学为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监并都水监为五监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左右备身为左右骁卫左右武卫依旧名改领军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是为十二府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依旧名凡十六府其朝之班序以品之髙卑为列品同则以省府为前后省府同则以局署为前后焉
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 三公【无其人则阙初置府僚寻省置公则坐于尚书都省】尚书省【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等六曺事是为八座属官左右丞各一人都事八人吏部尚书统吏部侍郎二人主爵侍郎一人司勲侍郎二人考功侍郎一人礼部尚书统礼部祠部侍郎各一人主客膳部侍郎各二人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侍郎各二人驾部库部侍郎各一人都官尚书统都官侍郎二人刑部比部侍郎各一人司门侍郎二人度支尚书统度支户部侍郎各二人金部仓部侍郎各一人工部尚书统工部屯田侍郎各二人虞部水部侍郎各一人凡三十六侍郎分司曺务开皇三年诏左仆射判吏部礼部兵部三尚书事右仆射判都官度支工部三尚书事寻改度支尚书为户部都官尚书为刑部四年诏官名称曺者并改为司六年尚书二十四司各置贠外郎一人十四年诸省各置主事令史贠帝时定六曺各置侍郎一人以贰尚书之职诸曺侍郎并改为郎又改吏部为选部郎户部为民部郎礼部为仪曺郎兵部为兵曺郎刑部为宪曺郎工部为起部郎以异六侍郎之名废诸司员外郎而每曺増置一郎各为二员诸司主事并去令史之名每十令史置一主事不满十者亦置一后又改主客郎为司蕃郎又每减一员置承务郎一人同员外之职】
马氏端临曰侍郎之名旧矣汉凡诸郎皆掌更直执防宿卫诸殿门以侍卫之故通谓之侍郎若今之郎官且非今六部侍郎之任今之侍郎其置自隋始又曰厯代尚书郎各以曹名为称省或谓之侍郎无员外郎之号员外郎之置亦自隋始前代所云郎官上应列宿葢谓三署郎亦非今之尚书郎中也蕙田案尚书六曹其名始于汉代至隋以吏礼兵工四部及度支都官为六曹又改度支为户部都官为刑部六部之名实定于此户部在隋时本名民部史家以唐讳追改又案汉之郎中令列于九卿而侍郎乃为其属后汉尚书侍郎三十六人尚书者官署之称侍郎则其官名也亦谓之尚书郎则郎与侍郎可互称矣梁时以郎中满三嵗勤职者转侍郎始分郎与侍郎为二隋初三十六侍郎亦即唐二十四司郎中之任其后改诸司侍郎为郎而别置六部侍郎以贰尚书唐世又改郎为郎中自是侍郎始在郎中之上
门下省【纳言二人给事黄门侍郎四人録事通事令史各六人又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諌议大夫七人散骑侍郎四人员外散骑常侍六人通直散骑侍郎四人又有给事二十人员外散骑侍郎二十人奉朝请四十人统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等六局开皇三年罢员外散骑常侍奉朝请帝时减给事黄门侍郎员二人去给事之名置给事郎四人废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諌议大夫散骑侍郎以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五局殿内省十二年改纳言为侍内】
内史省【监令各一人寻废监置令二人侍郎四人舍人八人通事舍人十六人主事十人録事四人开皇三年增通事舍人十二员帝减侍郎二人舍人四人加置起居舍人二人改通事舍人为谒者台职减主书员置四人十二年改内史为内书】
蕙田案隋改侍中为纳言又为侍内中书为内史又为内书殿中为殿内避武元皇帝嫌名
秘书省【监丞各一人郎一人校书郎十二人正字四人録事二人领著作太史二曺著作曺置郎佐郎校书郎正字太史曺置令丞司厯监候帝増置少监一人减校书郎为十人改太史局为监后又改监少监为令少令增置佐郎四人又置儒林郎十人文林郎二十人】
殿内省【帝置监少监丞各一人掌诸供奉又有奉车都尉十二人统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乗尚辇六局各置奉御直长尚衣旧御府也尚舍旧殿中局也城门校尉后改为郎自殿内省为门下省官】内侍省【内侍内常侍各二人内给事四人内谒者监六人内寺伯十二人内谒者十二人寺人六人伺非八人并用宦者领内尚食掖廷宫闱奚官内仆内府等局开皇十六年加置内主事二十人帝改内侍省为长秋监置令少令各一人丞二人并用士人改内常侍为内承奉给事为内承直用宦者罢内谒者官领掖廷宫闱奚官三署并参用士人后又置内谒者】
御史台【大夫一人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各十二人録事二人焬帝省殿内御史增监察御史员十六人】
都水台【使者丞各二人参军三十人河堤谒者六十人録事二人都水尉二人又领诸津尉丞开皇三年废都水台入司农十三年复置仁夀元年改台为监改使者为监帝初复为使者统舟檝河渠二署五年又改使者为监加置少监后又改监少监为令少令】
谒者台【大夫一人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司朝谒者二人丞一人主簿録事各一人又有通事谒者二十人即内史通事舍人职也次有议郎通直将事谒者谒者皆掌出使后废而置员外郎八十员寻又置散骑承议通直宣德宣义徴事将仕常从奉信诸郎】
司台【帝置大夫一人掌诸廵察别驾二人分察畿内刺史十六人廵察畿外诸郡从事四十人丞主簿録事各一人后罢司台而留司从事之名不为常员临时权摄以行】
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并置卿少卿各一人寻加太仆少卿一人各有丞主簿録事等员开皇三年废光禄寺入司农废卫尉入太常尚书省废鸿胪亦入太常十二年复置 太常寺有博士协律郎奉礼郎统郊社太庙诸陵太祝衣冠太乐清商鼓吹太医太卜廪牺等署后罢太祝衣冠清商三署以太祝员属寺 光禄寺统太官肴藏良醖掌醢等署 卫尉寺统公车武库守宫等署 太仆寺统骅骝乗黄龙廐车府典牧牛羊等署后以骅骝署入殿内典乗局改龙廐曰典廐罢牛羊署 大理寺有正监评司直律博士明法狱掾寻罢监评律博士后又改丞为勾检官置评事 鸿胪寺统典客司仪崇元三署后改典客曰典蕃又以四方馆焉 司农寺统太仓典农平凖京市钩盾华林上林导官等署后罢典农华林二署以平凖京市太府 太府寺统左藏左尚方内尚方右尚方司染右藏黄藏掌冶甄官等署后分为少府监但管京都市五署及平凖左右藏等署】
杜氏佑曰三代以上分置六卿比周百事自秦及汉虽事不师古犹制度未繁后汉有三公九卿而尚书之权又益重矣魏晋以降职制日増后周依周礼置六官而年代短促人情相习已久不能革其视听故隋氏复废六官多依北齐之制官职重设庶务烦滞如六尚书似周之六卿又更别立寺监则户部与少府分司徒职事礼部与太常分宗伯职事刑部与大理分司冦职事工部与将作分司空职事自余百司之任多类于斯欲求理要实在简省
国子寺【祭酒一人属官有主簿録事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筭学各置博士助教学生开皇十三年改寺为学仁夀元年罢国子学惟立太学一所帝改为国子监加置司业一人丞三人】
将作寺【大匠一人丞主簿録事各二人统左右校署开皇二十年改寺为监以大匠为大监增置副监帝初改为大匠少匠又统甄官署五年改大监少监十三年又改为令少令】
少府监【帝置监少监各一人丞二人统左尚右尚内尚司织司染铠甲弓弩掌冶等署复改监少监为令少令并司织司染为织染署废铠甲弓弩二署】
左右翊卫【本名左右卫】左右骁卫【本名左右备身府】左右武卫【依旧名】左右屯卫【本名领军府】左右御卫【帝置】左右候卫【本名左右武】是为十二卫【帝所定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统诸鹰府改骠骑为鹰郎将车骑为鹰副郎将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增置队副以贰之改亲勲武三卫为三侍毎卫置防军四人寻改为武贲郎将置武牙郎将六人副焉诸卫皆置长史録事参军司仓兵骑铠曺等员翊卫府又有亲侍鹰扬府其府领亲勲武三侍五年改副郎将为鹰击郎将】左右备身府【本名左右领左右府置备身郎将一人直齐二人统千牛左右司射左右各十六人置长史録事司兵仓骑参军等员有折冲果毅雄武武勇诸郎将以统领骁果有司兵司骑二局】左右监门府【依旧名改将军为郎将各一人直閤六人官属并同备身府统左右门尉】
蕙田案唐十六卫及折冲果毅诸府名皆出于此
行防省【有尚书令仆射兵部度支尚书及丞各一人都事四人有考功礼部膳部兵部驾部库部刑部度支户部金部工部屯田侍郎各一人每行台置食货农圃武器百工监副监各一人有丞録事】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开皇初置詹事二年罢】 门下坊【左庻子二人内舍人四人録事二人主事令史四人统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齐帅六局司经置洗马校书正字等员后减内舍人二人改正字为正书】 典书坊【右庻子二人舍人通事舍人各八人録事二人主事令史四人内坊典内及丞各二人内廐尉二人后改舍人为管记舍人减四员改通事舍人为宣令舍人】 家令率更令仆【各一人是为三寺家令掌刑法食膳仓库等事率更令掌伎乐漏刻仆掌宗族亲疎车舆骑乗各置丞録事家令领食官典仓司藏三署仆寺领廐牧令帝改家令为司府令】 左右卫【各置率一人副率二人有长史司马録事诸曺参军行参军等员又各有直閤直寝直齐直后等员帝改左右卫为左右侍罢直閤直斋员】 左右宗卫【制官如左右卫无直閤以下帝改左右宗卫为左右武侍】 左右虞候【各置开府一人长史以下如左右卫而无録事参军帝改开府为率并置副率】 左右内【率副率各一人有长史司马直长有千牛备身有左右备身等员帝改千牛备身为司仗左右备身为主射左右】 左右监门【各率一人副率二人有长史司马直长帝改监门率为宫门将直长为直事】
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总十一等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皇伯叔昆弟皇子为亲王置师友各一人文学二人嗣王则无师友长史司马谘议参军事掾属各一人又置主簿録事诸曺军东西閤祭酒军诸曺行军典籖等员上柱国嗣王郡王以下僚佐曺掾以次逓减三师三公府佐与柱国同 诸王国官有令大农各一人尉二人典卫八人常侍二人侍郎四人庙长学官长各一人食官廐牧长丞各一人典府长丞各一人舍人四人上柱国柱国公以下以次减省帝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又改国令为家令 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置家令丞各一人主簿谒者舍人各二人郡王减主簿】雍州【置牧属官有别驾賛务州都郡正主簿録事诸曺从事等员并佐史合五百二十四人】 京兆郡【置尹丞正功胄主簿以下并佐史合二百四十四人帝时京兆河南俱为尹设内史以贰之乂有賛务】 大兴长安县【置令丞正功曺主簿以下并佐史合一百四十七人帝时洛阳河南亦为京县】
州【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凡九等上上州置刺史长史司马録事参军以下并佐史合三百三十三人余州吏属以次减省】 郡【亦分九等上上郡置太守丞尉正功曺主簿以下及佐史合一百四十六人余以次减省开皇三年罢郡以州统县帝又罢州置郡郡分三等罢长史司马置賛务一人贰之旧有兵防则刺史带诸军事以统之至是别置都尉副都尉以领兵又加置通守一人位次太守改郡賛务为丞位通守下】 县【亦分九等上上县置令丞尉正功曺主簿以下及市领等员合九十九人余以次减】
杜氏佑曰自魏晋已后刺史多带将军开府则州与府各置僚属州官理民【别驾治中以下是】府官理戎【长史司马等官是】至隋以州为郡无复军府则州府之吏变为郡吏矣
顾氏炎武曰秦置御史以监诸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十三州刺史魏晋以后为刺史持节都督【魏志言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任而已】隋文帝开皇三年罢郡以州统县【杜氏通典曰以州治民职同郡守无复刺举之任】自是刺史之名存而职废后虽有刺史皆太守之互名【有时改郡为州则谓之刺史有时改州为郡则谓之太守其实一也】非旧刺史之职领一郡而已汉之刺史犹今之廵按御史魏晋以下之刺史犹今之总督隋以后之刺史犹今之知府及直知州也
古隋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