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警策句释记 - 第 6 页/共 7 页

幻身梦宅。空中物色。   梦宅物色。俱喻幻身。然梦宅。因寐而有。物色。由翳而生。业系本虚。四大妄有。故名为幻。如世幻术之人。以草木巾等。幻作人物禽兽。往来动止。色相宛然。幻法一收。人畜了不可得。此身无实。亦复如是。空中既无物色。梦里岂有华堂。良由迷真执妄。故长夜寐而不觉。为爱见病之所翳。故见空中有诸花相。及第二月。   记曰。第二月者。月本惟一。以目病故。见有重轮。似有二月。空及本月。喻法身。花及第二月。喻幻质。众生惟一法身。元无幻质。由迷色心。故认五蕴四大幻躯为自所有。如梦所见。长夜轮回。而不醒觉。   ○二时节   前际无穷。后际宁克。   前际谓无始。后际谓未来。前既无始。故曰无穷。后亦无终。故曰宁克。谓诸众生前之生死受身舍身。不能穷其边量。后之生死宁定其边际。惟有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矣。   ○三生灭   出此没彼。升沉疲极。   出是生。没是灭。即生此死彼也。升则人天修罗。沉则地狱鬼畜。疲极者。心神为业驱使。流转不息。宁不劳倦疲极哉。   ○四流转   未免三轮。何时休息。   三轮者。三界轮回也。何时休息者。由因感果。果复造因。舍身受身。如牛坏轭。生死无际。何有休息。惟破三界二十五有者能之。   ○五爱取有   贪恋世间。阴缘成质。   贪恋是爱取。阴缘成质。是有。世间。谓情器世间。阴即五阴。缘即十二因缘。以众生贪爱恋着。情器世间。故禀父母遗体。此身本无。由假阴缘而有。故曰成质。   记曰。器世间者。谓世界如器。众生安住其中。即此三千大千世界也。情世间者。谓五阴和合而成者是也。楞严云。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於器世间。不能超越。是也。缠缚。即贪恋也。世以隔别为义。亦三世也。间是间差。谓种种差别。而不相谬乱也。然此情器世间。本来无有。以妄想故而建立之。故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天台释云。若迷无住。则三界六道纷然而有。因立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若解无住。即是无始无明。返本还源。发真成圣。楞严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界尽成消殒。此则情器世间俱破。而质不可得矣。   ○六虚生空老   从生至老。一无所得。   此言生老二支。生无所益。是名虚生。老无所得。是名空老。   记曰。一无所得者。於戒定慧门。出世诸法。无一安足处也。   ○七无明惑   根本无明。因兹被惑。   一切众生。本具真如实相。妙净明心。良由最初一念。不如实知。不觉心动。忽然念起。妄见境界。名为无明。斯即无明最初生相。为生死苦本。染法之因。由此因故。熏习真如心体。增长而成六法。一贪。(此以染着为性)二嗔。(此以憎恚为性)三慢。(此以自恃陵他为性)四无明。(此乃於诸事理迷暗为性)五疑。(此乃於诸谛理犹豫不决为性)六不正见。(此乃於诸谛理颠倒推度为性。此见有五。一身。二边。三邪。四见取。五戒禁取)此之六法。能生随等诸烦恼。以能生故曰根本。由此根故迷本圆明。覆蔽真心。於诸世出世间等法。不能明了。故曰无明。一切众生因斯无明。迷惑真性。不能见道。惟造有漏之因。故曰被惑。若能一念返照。则此无明。内被真如所熏。发起正信修行。成於净业。由此净因。反熏真如。了明自心。顿同诸佛。所谓一念净心成正觉也。   记曰。由不了真如实相。妄念忽兴。名为无明。既迷真实。故称为惑。迷惑既深。三业炽然。故造善恶。由善恶业。牵向六道。妄受生死。所以一切众生迷真逐妄。故於不迁境上。空受轮回。向无脱法中。妄生缠缚。如春蚕之作茧。似秋蛾之赴灯。以二见之丝。缠无明之茧。以无明贪爱之翅。扑生死之火轮。从生至生。念念相续。故受生死轮回。无有休息。苟能离念。则一切烦恼生死悉皆尽矣。   ○八慨时命速   光阴可惜。剎那不测。   一生空过。是为可惜。无常忽至。非人可测。所谓一剎那间。转息即是来生是也。   ○九现因后果   今生空过。来世窒塞。   今若不植明慧之因。岂招当来通达之果。   记曰。窒塞是壅蔽之。义即不通之谓也。   ○十因果所由   从迷至迷。皆因六贼。   从迷是空过。至迷即窒塞。此亦三世互举也。由昔不悟。至今昏迷。今若不了。迷更转深。此迷无有别法。皆因六贼所致。虽曰六贼难防。意为其主。主若被获。五都亡矣。   记曰。不了即迷也。转深即来生。以至后后生也。贼者。劫害之义。谓此六根数取六尘境界。染污真心。丧失智慧。劫功德财。功德财者。略有七。一信。二戒。三闻。四舍。五慧。六惭。七愧。乃至无漏根力禅定等。   ○十一循环不息   六道往还。三界匍匐。   因果展转相感不息。故曰往还。升沉疲极。故曰匍匐。总由被贼驱使。流转六道。升沉三界。无有休息故也。   记曰。匍匐。乃匍上匐下。即升沉之谓。又急遽貌。会意可知。   △三颂示法七   一依师。二择法。三了妄。四归真。五相忘。六寂照。七双泯。   ○一依师   早访明师。亲近高德。   明师能令法眼明正。高德能使戒德清高。早访言不可蹉跎延时。亲近谓须久久依止。   记曰。明师能令慧光朗发。故得法眼明正。高德能使尸罗皎洁。故得戒德清高。是以古人千里参寻知识。得遇作家手眼。即高挂蒲团。折却柱杖。如南岳径山等。若无善知识所护。则为邪师惑乱。内发邪因。外行邪业。何能决择去其荆棘者乎。永明寿禅师云。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益非小也。   ○二择法   决择身心。去其荆棘。   决之在心。择之以慧。行者当以无漏慧。拣择身心。去其不善。择其善者而修之。如鹅王之择乳也。荆棘。乃无明妄想五盖十习。诸不善法也。   记曰。水乳相和。鹅王入口。则水乳自分。而饮其乳。弃其水也。凡夫善恶二法相参。浑於八识田中。行者修行。须具慧目。择取善者。弃其不善。使身心皎洁。则去道不远。斯即七觉意中之择法觉也。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盖。十习者。一淫。二贪。三慢。四嗔。五诈。六诳。七怨。八见。即邪见也。九枉。谓逼压良善也。十讼。谓相论得失也。   ○三了妄   世自浮虚。众缘岂逼。   世间一切有为诸法。犹如梦幻游云。皆从妄而生。了无实性。众缘即世间诸法。既自浮虚。岂能逼人。然世诸缘事法。悉从真性随缘而成。如水随器方圆。遇风波生。凡夫由妄想风。激於本源。波涛涌沸。见波忘源。故执事迷真。而为种种事缘所逼。如不迷真。即不受其瞒也。   记曰。水喻真性。器波喻众缘。事法即境也。风喻妄想。知波全水。即了妄归真。是曰不受其瞒。   ○四归真   研穷法理。以悟为则。   要得无疑田地。直须行到水穷山尽始方休。   记曰。法乃自心之法。法之所显曰理。研穷如除镜垢。垢尽光生。故曰以悟为则。然法是轨持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也。任持自性者。一切众生。皆有本觉妙明真性。虽流转六道。受种种形。而此觉性不曾失灭。生解者。众生悟入知见。虽因知识善友开示。然其智解。从觉性生。如水土之润。生谷等芽。而芽从种生。不从水土生故也。   ○五相忘   心境俱捐。莫记莫忆。   心即人。境即法。莫记莫忆。即人法两忘矣。四祖云。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盘山云。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   记曰。心是能。境是所。若知能所无体。顿悟人空法空。忽了物我无依。始信境寂心空。无知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即本觉心体也。本觉真心。心性寂灭。本无知觉。故能知能见。如镜无像。故能鉴物。虽曰能鉴。然鉴而无鉴。灵知本寂。故终日知。而未尝知。有知即无明。有见即妄想。智体本无无明。及於妄想。以无知故。故曰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   ○六寂照   六根怡然。行住寂默。   心境俱捐。二障解脱。照体独立。绝知会。忘能所。得於内。应於外。是故六根自若。脱洒洒地。岂不怡然。行住坐卧。动静皆如。故曰寂默。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是也。   记曰。目对千山。心闲一境。是以六根自若。优游三界。脱洒四生。不为声色尘劳所累其神。逍遥物外。故曰怡然。永嘉云。妙悟玄宗。虚心冥契。动静常矩。语默恒规。恬澹息於内。萧散扬於外。华严论云。唯寂唯默。心造如来之样。不着不恋。入道合法之辙。是也。言寂照者。寂是体。照是用。道之所极。极於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