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论义 - 第 4 页/共 4 页
初颂凡情
七识执八识 有覆无记性 带质通情本 执我量为境 情识通内外 钩串六尘影 乃至四空天 我见种不尽 由斯定力故 缠眠种不应 是故天报尽 还八轮回井
次颂圣果
顿破迷性种 净慧离生性 平等净法界 无佛无生性
△四分八识意旨中又二
(初颂十二句凡情章次颂四句圣果章)。
初颂凡情
第八黎耶识 四惑种相应 阿罗汉位中 四惑始脱尽 是故经中说 三性三无性 虚妄遍计无 依他是圆成 圆成解脱义 虚空六无为 显扬诸法相 皆是不动力
次颂无漏
大圆镜智中 随眠种脱尽 名为无垢识 光照大千影
△总颂八识名数
六欲具八识 初二禅六识 三禅具三识 四禅只七八 四空有黎耶 诸识将尽灭 欲界具寻伺 二禅伺未息 三禅伺将断 四禅全无伺
欲界具三欲 饮食睡淫欲 色界俱脱尽 唯以禅为欲
四禅有徧行 作意受想思 七识执八识 有覆无记性 四空天无覆 只有藏识性 徧行五心所 九次定已灭 阿罗汉位中 顿破和合识 唯留大圆智 普照尘剎摄
△总颂八识转智意旨
八识能分五识见 心所圆成现量显 剎那流入意地中 比量境中独影现 似真二带总分清 有覆无覆黎耶识 若能顿破无明种 自性智光常在面
八识总颂文(终)
玄祖八识颂。在相宗百法明门论内。只颂七十种色。及心法。若百法论颂云。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因玄奘始祖只颂。前百法中两句。后两句文未颂。在此总颂后补两句。论释三十法。合成前七十法。共计一百法也。又前二十四个不相应。合前七十法。共成九十四法。是世间法也。后一句颂六无为成百法者。是出世法。非世间法也。今先论释不相应法。颂云。
文句同根名异住 得无生灭老无常 流不定相时势速 次第数和不合方
论中云。前七十种色及心法者。与实体境上均有本质色故。心故。今此二十四个俱名不相应者。总与色心体上决不相应 圣教序中云。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等句。如前松风等四字有实体境故。以立四字而成四名。又云未足等六字者。即无实体境也。是虚词文义。而美 玄祖净妙之德。故云未足等句。即与松风水月四境色体上不相应耳。是故二十四个法者。在五蕴中。是属行蕴耳。在三性三无性中。属徧计性中所收也。如云根本自性非见闻觉知所到。故与自性文字不相应者。此矣。
△次释六无为法者
一虚空无为 二非择灭无为 三灭尽定无为 四择灭无为 五真如无为 六不动灭无为
今初虚空无为者。是三十二色法之首领。何则三十二法者。是有为法也。有生灭去来故。唯虚空体者。无生灭去来故。故属无为法也。以无作无为名无为也。然此虚空无为。还属第六识中。似带质境。若在四禅天处。舍念清净地中。即已灭也。是故还成事无为也。属徧计性所收耳。非属本性体。成凡夫法也。
二非择灭无为者。以生灭去来善恶等法。及前虚空境者。不相应故。何则。非心意识之所见故。乃凡夫三乘四果。以至如来地中。根本自性。而为体也。故云。非择灭无为法也。即三性中。圆成实性。是圣体法也。又前即是虚妄义。次是真实性义。
三灭尽定无为者。是小乘九次第定。灭却心意识故。故属无为法也。三乘游三摩地。亦可借路修。非最上乘法也。
四择灭无为者。即戒定慧等。无量出世妙行等法也。问。既有戒定慧等修者。非用生灭心不可。云何属无为法也。答。由用戒定慧等择灭法故。故能择去我见爱种。灭尽一切烦恼及于随眠种子。始见真如无为妙果也。所以云择灭者。属无为法也。问。三性中。是何性所收。答。是依他起性即圆成故。
五真如无为者。收前虚空及九次第定。兼择灭无为生灭门。又收前非择灭无为属不生灭门。以此二门不相舍离。名真如门。真如门者。以世出世间等法。总唯一心者也。是故起信论云。凡见一切法者。即唯心耳。问。三性中是何性中收。答。是三性三无性均收者也。
六不动无为者。亦即五无为总义也。今云不动义也。是即如来果地。金刚性也。故云不动义也。
夫无为法者。只一性耳。云何要立六无为法也。答。分体用故。恐混外道见故。直示一心。故又示真如体用全具。常不动故。由此立六无为法也。
又问。云何要立虚空无为耶。
答。以择出虚空性。非本性故。虚空者。是吾人心意识之所见也。本性者。非心意识之所见也。本性虽则空。而不断故。即非顽空耳。
问。云何要立非择灭无为耶
答。由显凡圣。皆依根本自性。与一切染法。不相应故。故单属凡圣体也。
问。云何要立灭尽定无为耶
答。前不云乎。一切三乘借路修行。亦能断诸我爱种故。
问。云何要立择灭无为耶
答。由择灭无为妙用之力。即能转凡情。而成圣位故。若无此择灭者。一切圣果德位。不能成故。
问。云何要立真如无为者
答。以摄前四种无为体用。同一如故。直示一心无二法故。
问。云何要立不动无为耶
答。以摄前五种无为法者。性如金刚。心无动故。常住法界。无变易故。故立不动名耳。然此六无为法者。以一无为者。即六无为也。又虚空及灭尽无为者。即事无碍法界也。非择灭无为者是理无碍法界也。真如无为者。即事理无碍法界也。不动无为者。即含事事无碍法界也。
又云无为者。由唯识故。而能知也。何则。曾闻圣典云。有六无为道者。以往昔中熏习成种。今日闻六无为道者。以脱然而之有也。然则无为道不可以知知。况可以识识。故云。道可云道。非有常道之名耳。无非暂时云道也。今以唯识。以识于无为道者。是吾人所缘境也。然此境者。以无境为境。始为实际境也。故斯境者。非大非小。非内非外。非比量境。非现量得。故圣人云。触境忘怀者。始可以会道矣。
冥合百法论义文(终)
刻八识论义回向意愿(附)
(源漳)最初参学自性魔毒几丧慧命苦不可言也到此南方幸遇 先师元峰老和尚垂甘露味绝后再苏遂发大愿愿我尽未来世如众生数普现色身具诸妙辨广赞一乘令诸众生不入邪见尔来闻法喜法乐法解法不见世间有少急务但愿宏法普利群生时适此论 六根清净一性圆明了无生智慧焰重重仰唯 护法其首愿令 佛法久住世间与诸众生作大饶益字字句句乃至一尘一墨皆如理而遍尽沙界彻未来一切众生之中字字句句皆如理而摄一切众生皆入其中愿诸众生皆悟自性法门法尔交涉无碍此论证也愿诸舍财助一力随喜赞叹者生生世世不落三涂常会人天听闻正法得大总持开化一切普令众生同圆种智遍摄为众生者慈愿故正而度故三无差别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