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论义 - 第 2 页/共 4 页

二中随。只有自类起一义。云何为自类一义。即无惭心起。即自然无愧心同类起故。故名为中。以随痴根本故。即名为中随。三小随。由无三种义故。俱名为小。以忿等随嗔本故。悭等依贪本故。故名为小随耳。又小随。只与第六识。及不善性相应。不与余识相应。故名曰小。以依贪嗔痴三根本。故名曰随。   中随二者。理应在大随后。因 玄祖颂文先论之云。一无惭。云何名无惭者。谓自有过非。反以为是。而又反轻诸有德人。以为他非。故名无惭。如人逆长。反以为能。故无惭也。论云。不顾耻自法为非。反以轻拒贤善。为他自性故。又以龙障圣道惭心。增长恶行为自业故。名为无惭也。   二无愧。云何名无愧耶。答。以作恶为非反以己才为胜诉于他人。以为其能。故名无愧。论云。不顾世间有德者。崇重暴恶。以胜最强。为自性也又以能障圣道愧心。增长恶行为自业故。名为无愧。问。无惭与无愧二心。云何分耶。答。无惭。不惧人。指背论非。无愧。反露於人。不怖面责。是惭与愧。则粗细不同。故分二也。   三大随中有八。一掉举及散乱二法者。其相同(今掉举者。业性各别)如鸟鹊心。常好世境为乐。总不恳求寂静。故障圣位。於在一切三摩地中总无交涉。故称掉举。论云。令心於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止为业。摩他者。此方云止。故名行舍。舍一切见故。二惛沉者。由上掉举好动。不求寂静。神则疲困。故或闻法。或坐禅者。则惛沉心起。故论云。令心圣法境上无堪任性。故能障轻安。毗钵舍那观为业。毗钵者。此方云观故。名楼观。又云前障止。今障观。有此二心所故。即障止观二门。永不入道矣。实可痛哉悲乎。   三不信者。由前二心所。故不得入道。如云罗候罗。初出家为沙弥好动。闻法不解。故不信。欲还俗也。后佛方便引信。故得果耳论云。於实德处。不能忍可乐欲。心浊为性。又能障净信。以依怠情为业然不信者。障道之首。谤法之因。堕三恶道。由此而成也。   四懈怠者。以圣法上心不系念。于三宝中。不恳修敬。于善知识处。有法不听。设听亦不勤修。故为懈怠。论云。於善恶品修断事。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於修断中。在善可修不修也。於恶可断不断也。是故精进之念。永不入也。即贪嗔痴染心。自然增长。故名懈怠。   五放逸者。如马无绳。如鸟无笼。故放而逸之。放者不收心也。逸者野也。以任性而为之也。故放逸。是破戒之根。造业之首领。故放逸者。障精进之善也。论云。於染净品中。不能防修。纵逸为性。障不放逸善。增恶损善为业。不能防修者。谓不能防护身口意三业过非。故不能修身口意三业持戒行。故名放逸。   六失念者。由前懈怠放逸故。所以失于正念。而不能入与出世法远之远矣。论云。於所缘境。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入道。散乱所依为业。由不能明记圣道。故心散乱矣。是名失念。   七散乱。问掉举与散乱二心何别。答。掉举是外境奔驰。散乱者。内心不寂静。或一时为善念。或一时为恶念。或信或不信。或解或不解。或修此不成。又别另再修。如童子性。心无定准。故是障道之本耳。论云於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依恶慧为业。如人走内道。又入外道。搅杂邪正之念。故名散乱耳。   八不正知。云不正知者。如外道等。随于断常二见。或参禅人。得少为足。随无相见。拨无因果。如观教人。落于语言文字。而成诳慧或落种种己见。执取不舍。故名恶见。论云。於所观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悔犯为业。正知者。即八正道中之语。谓正见故。得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发语正耳。是入大道之源也。若不正见者。堕三恶道之相也。   五识同依净色根   论云。净色根者。简非浮尘。即五根尘。又言依根。即净色根。简非依境。即五尘境。何则。以前五尘境上。无发识故。如胜义根坏时。即如眼光失等。设若有境。识亦不起。故唯净色根。有光能发识故。又非内五根浮尘。亦非外之五尘中境。而生识故。故净色者。是胜义根。最微细故。最净妙故。如月之光。如华之映。印诸像故。是以光映之微。唯天人见之。非浮尘根。乃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成。净色是细色故。难可见也。问。既五根俱有净色之光。为是同时发识。为是遇境缘而生。答。遇境缘而生识也。非同时也。何则。以单根不发。独境不生。以和合故。而生识也。如人在屋内睡着。忽闻雷声。即惺者何也。由耳之净色根中之光应之。若非净色光应。何能闻听声耶。若无声尘之境。即耳识亦不生也。由遇声境缘故。方得生识者此矣。故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者。在后文中论也。问。净色根中生灭。即见相二分。为是净色根中。同生。为识自生耶。答。是第八识内见分种生。相分是第八识四大种所成。净色根光印。而生相分。若不遇境缘时识等亦不生也。即相分。亦不现也。问。是前后起。则同时耶。答。是同时起。如牛二角。如镜现像。光影同时。无前后际故成现量。故现即属相分。量即属见分。又问。见相二分与种又何差别。答。种属藏识若不遇境缘。即无种子功能。由遇缘。三和合故。始成见相二分彰露。即显种子功能。此二种子者。内八识中。引业种子性力。故外现见相二分。是内种子果也。又问既相分是净色根生。而净色根。又是四大种成。岂非是外生。亦非藏识生也。答。净色根及四大相分。俱属第八内识中相分。况此相分。亦是第八识内中引业种生。故四大种成净色根相分。如镜即四大种。与镜光即净色根不相离故。无二体也。岂非内乎。故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故界者。因也。以无始时来。一类见相二分种子。相续不断。一切法等依者。即生五识现量。一切见相二分。六识现行等法。故见种相种是内分中八识生灭引种。之所生也。故引业种如线。见相二分。现量现行等如幻。若心若色内外等法。俱是种子性力。之所串也。信矣。又问。如人中五净色根。亦有全具。亦有不全。若全可知。若不全者。如蒙人亦有向求无眼光。亦有半路而失。耳鼻舌等。亦复然也。是缺不缺者。即云阿耶。答。非无眼也。以浮尘四大肉眼根在。唯是失净色根也。亦在往昔中过非。今生招异熟果。眼根中。欠一净色根也。故不能发眼识只缘黑境境。如善住随恶道中。来生人间。在母胎中。即无眼也。以宿生中骂僧无眼。故招此报也。余者例知。   九缘七八好相邻   论云。眼以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言九缘生者。一境二空。三净色根。四明。五六识。六七识。七根本识。八作意。九种子。而生眼识一境是观所缘缘所缘是境。能缘是心。二增上缘。谓空明根识作意等。是增上缘。三种子即因缘变。四无间缘。是九缘中。具四缘也。而生眼识。耳识唯从八种缘者。唯除明者。即日月灯明也。故只八缘。而生耳识。鼻舌身三识。又除空也。只七缘耳故眼耳二识。离中知。鼻等三识合中知。后三者。即意识。七识。八识。三个识今意识。有五缘。方生识故。一五尘境。二根即净色根。三根本识。四作意。五见分种子。除明空等。五作意者。即心所法。有警察之义。第六识。是比量境。乃以带质。方可为境以七识。始可以为根也。今就古说。乃所云耳。故依前是七识。是三缘生。一根本识。二作意。三见分种子。故斯三缘而生七识。八识即藏识。即四缘生。一根即净色根二境即亲疎二相分境。三分别四命根种子。张名引业种子。而生藏识缘。好相邻者。眼耳鼻舌身等识。有似邻域。即相近释也。余识不相邻耳。以六识唯审又间断故。七识不间断。有审恒故。八识无审有恒故。不相邻。是相违释也。亦有邻者。只少分也。   合三离二观尘世   论云合三者。鼻舌身三识。合中方知。如鼻识离中。亦可知也。今合者。从多分中说。离二者。即眼耳二识。决定。以离中方知。若合者。眼决不见色。亦不生识。成现量境。耳识虽不要明。以暗中知者。亦要离中乃方知耳。尘者。即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也。世者即剎那中。具三世际也。今文顺。义不顺。以顺义解之。   愚者难分识与根   论云愚者。即愚法声闻教中。云小乘。以第六识为根。为所熏。以贪嗔痴等。为能熏力大乘。以第八藏识。为所熏。前七转识。为能熏。以小乘中。不知大乘八识中。通如来藏故。虽然八识。内见分。即五识见分。是第八识见分种子所生。又不知前五识所缘。性境相分。亦是第八识中净相分种生。虽前五识缘性境。成现量见相二分。纯是第八识中。见相二分种子之所生也。非余种之所生也。又净色根光照前。五尘性境者。是内外无有分别境也。又五八二识见分。缘性境时。最初作意心起。成现量时。亦无分别。问。既有一念。云何是无分别耶。答。如镜照物不留情故。即本来智光。迷之成无明识。悟之即无分别智故。六祖云。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者。即五识之所转也。而小乘中色与五识。俱无分别。难以知也。问。净色根对境时。既无分别。是无知耶。答。既无知者。非属现量。亦无分别。识化成智。即色自空成性。决可知耳。智性不二。成如如性也。是无分别现量。以无境为境故。以上凡情章已竟。   次颂圣果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今论四句中初句云。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全真   论云。文顺。义不顺。论云。观空始变相耳。今云。变相在前。观空在后。义不顺也。云所变何相耶。答。由观空故。而成空相之境耳。问。为根本智观耶。为是后得智观耶。答。若大乘中。先悟根本智。顿破无明。即得二空真如。虽得二空真如。通达实相。亦不住实相见。以得无住妙见心故。虽见实相。而微细修证断惑之旨。故重发最上大乘勇猛之念。而究竟重重路境。细而察之。由此得见道分清。修道分清。以至证道分清。是为后智也。若后得智圆。即名究竟成一切种。一切智智耳。若不观空究竟。若体若用若空。若假。若中。一切妙观。而何能成一切智智者哉。问。云何在五识中用。答。若顿悟根本智者。全在五识明悟本来。何以知之。如灵源。触见桃华悟道。香岩。击竹闻声。而省之者。或拈杖痛打。顿省三关。东坡听鼠。则声色全消。岂非以五识中。而悟之也故变相观空。在五识中论。所云变相者。未省之前。俱是声色之境。已省之后。尽大地无非净法界性。实无寸丝可挂者也。若云。溪声本是出广长舌。山色无非净法身者。尚是门外汉耳。直至心境杳无亡言息虑。脱体忘怀。应诸万彻。方是全体之大用耳。即为根本智也。今欲断惑证真者。必要后得之智。诚谓观空知有。知有观空。所云观空者。穷法性体决定以无性为性。无体为体故。问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云何无取无见而为性乎。答。以性空者。即是本来佛也。斯乃观真如体中。实无纤尘之可立耳。所以知有者。以虽空而不断。若以不思议戒定慧等无漏种熏。即必成一切种智。故云观空。知有德耳。观有知空者。大经云。了达法性者。无佛无世界。又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盘者。是观有知空也。又观空知有。由根本智中。化出真谛智而照之。于空性体中。必有妙用。故成一切智之者也。又观有知空者。以寻常日用之中。念念修。而实无可修。以智体不增故。念念断惑。而实无惑可断者。以烦恼自性。本自空故。念念证。而实无可证者。以知十地妙行是真如行。决无可证也。故云如来大仙道。微妙难可知。非念离诸念。求见不可得者。岂有证哉。如鸟迹履空。三际俱无。但有其名。无足迹也。故无证之证者。信矣。设若空有不立。二谛不计。似若空画。智无所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即撒手悬岩者。即无可变相。亦无观空见耳。是知在凡位。先悟根本智。后得智。始能观空知有。观有知空而变成自性体也。以至圆满菩提。皆是后得智力耳。问。果中云何而不能全真者。何也。答。所云不全者。由如来果中尚用五识。即圆成所作之智。还用生灭门中。以度生也。故智相。犹不能全真者也。何则。以应身妙用智相随机应化。是从体起用。即修证权智中应。若在如来自分中。即无权智生灭分身之用。故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以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耳。今云。不全真者是如来权智妙用之云耳。又根本智。即实智。后得智。是权智。何则即根本智者。无可照也观也。若权智者。有可观也照也。虽观虽照。即不住于见耳。又实智无照者。直指一心。故权智有照者。成方便故虽用方便。即不住也。故权即是实。何外于权乎。乃体用全具耳。问。实智。何以无照。答。无照者。即无智也。又问。既若无智。是谁知法体本耳。答。以智即无智。故智体本自空也。智体本空。则实际亦无所得也。无所得者。是如来净法身耳。故应照是权。无照是实。非以权外。而有实智。非实智外。而有权智之可用也。信矣。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论云。问。五识尚未语完。八识全然未解。云何而言圆明无漏之果耶。答。虽在五识论之。乃通八识无漏之果。故在五根识中。见色闻声。豁然顿悟果中之旨。若能转五识成智者。即是果地之言。今以次第分义。亦云果中圆明妙智之德耳。梵语涅盘。此云圆明。圆者无欠无余。是不增不减之性也。所云明者。即权实二智。圆满无二智也。即后得而成实智。以应机即权。不应即实。然则在权非权。在实非实。故权实不二自在者二乘莫测。岂可思议乎。云初发无漏。正是无明种子永别。故成无漏。是以应化三乘五乘。乃至无量诸乘化身。非凡情及二乘小果之所测也。故云。以息无量众生之苦轮耳。此识。即根本无明之惑也。谓本觉心源初无动相续通括五识现量见分不生。即八识见分决不生也。何则以八识内见分种者。由托五识见分种。各缘五尘性境生。似现量始起。是故外缘境不生。即八识内见分。决不生也。况五识见分种。即八识见分种。无二种者也。问。然者。只有五识见分种。决无八识见分种。答。八识见分种者。以八识种性内本来具足。五识见分种自性。若不遇五尘来会。故五识见分种性。决不生耳。似如金钟本有声性之德。因遇外缘手击。始显声性之音耳。若不遇缘手系。声性决不显也。信矣。是故八识性中。本具五识见分种亦尔。由遇五尘性境来迎。即八识种性。应生五识见分种性也。故八识见分种性。即五识见分种性。决无异也。是一见分种无二性也。问。又何名五识见分。是八识见分种生耶。答。前不云乎。见分生者。是种子果也。由果故显因耳。云何又名种耶。答。由八识见分种性。能分五识见分。各缘各境。如眼识。虽见色是九缘生者。只缘色尘。不缘声尘余境。又如耳识八缘所生者。只缘声尘。不缘余色尘境。鼻舌身等。所缘各境。亦复然也。以各别所缘尘境。不同之性。故。喻种也。如籼糯稻种。其性各别。缘五尘见各性似如种耳。又五尘不会。因种决不生也。若缘一会。即五八二识见分种果相。顿即显也。故又名因缘变。因种而变声色等境。即因种见分成现量也。又问云何五识见分各种。是八识见分一种生耶。又八识种。从何种生耶。答。由引业种而结成。今生现在八识五识种也果也。问。引业种子。又依何生。答。从自空性中生。亦从空性中变。譬如幻师。以咒力故。而咒成种种六根六尘六识八识种相果也。此亦如是。以引业力故。引生异熟果也。故云无心化出有心形。业性原从空性分。此是黎耶识性。悟之者。即真如性也。迷之者轮转生死。可不信乎。问业性种子。因何而在空中生耶。又若无因。云何能生业性果耶。答。由无始以来以无明迷性种子。熏在空性中。故触境迷于声色幻境。起憎起爱。即内取诸心。外取尘境。托於第六意识。造于有漏善恶二业。以七识中念念收藏在第八识中。而作当来引业种果。成黎耶识也。是为不思识熏。成黎耶果识者。为之不思变也。是故于空中化出种种业性果报轮回。如水成波之幻泡者。即斯义也。是故智者。了生灭门果报。即本来空性。是不生灭门也信矣。以上论五识转智文竟。   △问。五识已知。未知六识之相。是云何耶。   答。六识者名事识。以分别前五尘影子。落于意识思量分别见中。变成五尘境影。名分别变。以六识见分。变而成境。非真有境。是法尘者。以半分属见分心。以半分属外尘境。虽是外尘。是六识见分之所生也。故六识为事识。以分别五尘事故。又名意识者。以思量为意又意即识也是持业释耳。在颂中前八句后四句。即成妙观察智。普见三乘五性之机。而说法故。   问。佛果位中。而云妙观察者。岂非还同识性无二者耶。   答。虽云妙观察者。如镜鉴机。不留情故亦即成所作智中流出之义。以众生分中。似有妙观察者。如来分中。实无此智云耳。亦同成所作智。俱属权智耳。若权智之应。即实智用也。成大圆智故。   因玄祖次颂六识章十二句云。   第二六识颂中又分为二   (前八句凡情章。后四句无漏章)。   初颂凡情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今论八句中初句云。   三性三量通三境   论曰。云何名三性而又通三境耶。答。三境者。初性境。是实五尘性体为境。是第八识亲疎相分故○二似带质境。以心心所法。即第六识见分。为自体。即五尘影。以为境故也。三真带质境。以第七识见分。执第八识内见分为体。即七八二识见分合生成影。以为境。相分不起。名言无筹度心。初名性境云何名似带质境。答。所云似带质境。由五识及同时意识。缘前性境。成现量时。一剎那落於比量意识中。如镜照像。成影为境。名似带质境。虽然似带质境。又有二义。一有质境。二无质境。云有质境者。如前所云之义。云无质者。如缘空华水月及过去未来之境。并龟毛兔角非量等。名无质境。又真带质者。亦名无质境。以无外尘影境故。三真带质境亦有二义。一者。若自心缘善等。十一心。或恶等。二十六心。又或五徧行。五别境。及四不定心者。名真带质境。或缘他人善恶等心。即名似带质境也。非真带质耳。二者。若七识在定中。缘第八识内见分者。名真带质境。所云境者。以七八二识见分。合生成境耳。故云。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问相分一头生。又云。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即可知之耳。以斯真似二质。总名为独影境。何则。以前五识不用事故。唯第六第七用事。若六识用事。无五识亦无七八二识伴侣故名独影境也。又七识见分。唯缘第八识内见分时。无六识伴故。亦为独影境耳。问。既有八识相伴云何名独影。答。以是第八内见分。而转出七识见分。即七八二识见分。是一种所生。总一见分成影。故名独影境也。又问。若七识。缘八识在何分所收。答。是四禅定境所收摄也。今论有质。无质。名独头意者。何也。有四义故。一散位。二梦中。三乱意。四定中。俱名独头者。亦无余识故。均在六识七识。若在业力种。现在八识中收。后文中辩。问。云何名散位独头者。以吾人。心似猿猴在室内。缘五方窗眼。即东驰要奔。无暂停歇。故名散位。问。三量中通何量耶。答。三量俱通。何则。由五识。缘五尘性境成现量。剎那流八意地。方成比量。若错缘尘境。如钟声。甚作鼓声境者。是非量也。以凡夫。遇善成善。遇恶成恶等。故名散位耳。问。以何为体。答。以心。心所为体。云梦中独头者。由数常日用中所缘善恶无记等境。自熏成种。在梦迷性中。唯第八识见分种生。是虚妄迷性。非现比二量五尘境生。纯非量境。是假名见分体也。是八识中。熏习力强生也。庄子云。昔日庄周梦为蝴蝶。直至惺来为是庄周。为是蝴蝶。云此之为物化。憨山老人云。此老。未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知吾人有熏习种。而成梦境。若日中未见蝴蝶。如何梦中而见。故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种生。非自然生也。然梦中等境。是虚因虚果。故种子及梦境果。俱非实也。故梦造善造恶。非异熟报摄也。复次梦中境者。或过去力强而现。梦境或梦善境助生善。或梦恶境助生恶。现在持诵此大乘经典。因深信力。精进力。于梦中必成大善等境。如法华中。梦成佛道等。非三量中收。恶梦等境。亦复然也。然更有亡人讨济。如郗氏等类。此乃自他因缘。业感之所成也。亦非三量中收。现量比量之言数皆不相违。定可信受耳。云何名乱意独头。答。乱意独头。又二义。一真乱意二是非乱意。真乱意者。因疯狂及患。以青作黄。故五识不能缘尘。唯第六意识力强无主宰故。如寺中主人迷乱。混责众人。故名乱意独头耳。二非乱意。有似乱意如现在将死未死。以善业力强。即见天宫楼阁。或游西方圣境。非乱意也。若是现在人未死。偶见役卒抠杖。或见阎王。拷而罚之。如药师及地藏经示。是业力也。前乱意者。非量所收。后是异熟识善恶种力。非三量收也。又问。如人参禅中见佛及西方圣境可是善境否。答云。非也。是魔境乱意故。或过勇力眼中火出。神色不定。口内作偈似正不正。俱属魔境。皆为乱意。问。云何见佛圣境名为乱意耶。答。夫参禅者。以一切凡情圣见俱要扫尽。不立纤尘。诫谓实际理中。纤尘不立。佛魔并遣见法实际尚要吃棒。况存圣境。是乱意非量中收。若是持诵法华华严等经。现在中见多佛。或见弥陀及观音势至。或光华祥瑞等相。由念佛力故。俱与西方果熟有分。非乱意也。是现比。二量圣境所收。无非量者耳。何则。前参禅者。是修无生因。故要顿空目前之境。内外寸丝不挂。方是无生。或念佛诵经礼忏。修万行因。是熏习种。故见圣境。是熏习果。非魔境耳。若是执着我见名利。及爱种不断者。决是魔也。外道法者。即是此耳。   问。云何名定中独头耶。答云。定中不系外境。唯七八二识为主。名定中独头者。斯有二义。一者邪见。二者正见。邪见又二。一也空外道修无想定灭却心意识处。以至悲想四如天等。若我见种不亡者。即名邪定。何故。夫一切圣人。皆证无我。方成佛道。故凡有丝毫我者。即是凡夫。顿断我见种绝。即是圣。人况有爱乎。二者如是人为生死故。或为最上大乘心故。或参禅者。古人以方便故。教人看一念未生前句等。用心恳切。以至山穷水尽。忽然顿省初关。未得二关三关者。以为自足。即将古人言句。串集成篇语句。尽是比量心意识边事。久久言句。尽成非量见耳。罗汉得初关者。如云无少法得者。是罗汉偏真见果。先已断尽我见爱种。始证罗汉位也。今之人者。我爱名利。俱未去尽一毫。云何而得超佛越祖果耳。错之大矣。久久我慢心起。是是非非慊谤正法。为魔伴侣。及于习教持律我爱不断者。非正定也。是故参禅习教持律者。总要顿断我见爱种者。方入圣道之果也。切不可得少为足诫之诫之。问。云何得入正见耶。答。悟后专念。习唯心旨。达色本自空寂。心境杳无。无少法见。非但超越外道。亦得顿超罗汉偏真果见。何故。以了一切法者。决定无一切法也。内外杳无。永断疑惑。凡见一切法者。即是见心也。心尚不立。况有境乎。故经云。无智亦无得者。始见如来净法身也。以得离垢眼故。可不信哉。   又云正定。又二一者如前心修四禅四空定等。依佛破我爱见。入九次第定。先入四禅定中通比量见。是定中独头。又九次第定。灭尽心意识处。忽然顿悟偏真。无少法得而不断灭者。即小乘中定。是生空也。   二者。如前云。心境杳无。得唯心旨。无少法得者。即悟色本自空。离相即佛。肇法师云。真空无名。真色无形。方是大乘。二空真如也。乃至如来果地。亦复然也。何则。前是七地。入八地修道分圆果耳。今如来者。证道分中之果。亦无少法可得。何则八华藏界。离诸见故。八三际海无剎那故。问。以何为体。答。以无分别现量为体。华严出现品云。如来境者。以无境为境故。是如来境也。信矣。又问。前修道未圆。通比量观。寄名定中独头。见实相故。次修道分圆。智境杳无。顿证无生。人忘牛寂。触境圆成。没大千者。是寄名现量境也。答。如来果地。入三际境无剎那者。是真现量也。至矣。以上四种独头论释也问云。三性三量通三境耶。答。三境三量前已论过。今云通者。如人隔墙打鸟。偶听枪声。即率尔心起。成善成恶等境。由初听声。即性境成现量。落於意地。即似带质境。是比量。错听境者。是非量。然真带质境不通现量。通比量非量故。如人向日有善恶种者。即触境现量比量等三境。俱成善性境。若向日好杀生者。闻枪声性境现量比量等。即成恶性境也。以上初句已竟。   三界轮时易可知   论曰。云欲界色界无色界由善恶种子。成引业满业之因。故成轮回六道苦乐之果也。故颂云。易可知也。   相应心所五十一   论曰。於善恶等。共有五十一心所法者。於八个识中。各与何识相应耶。答。如五徧行心所。应八个识故云徧一切心。又五别境心所。亦在六识。若慧心所。依外道见。通七识故。若八大随。通七识相应。中随及贪嗔痴等。与五识相应。见疑慢恶见。三心所。与七识相应。通外道天故。又忿等十心及四不定心。俱六识相应共成五十一心所法也。即除去三十七心所。还有十四个心所。在六识中收者。即今一一论之。今初先论十心所。有五个随贪根本。有五个随嗔根本耳。论曰。五个小随属贪痴者。一謟。二诳。三覆。四骄。五悭。云何名謟。谓外实内虚。假庄声势。令人可敬。扇诱众心。令人供奉。引利获已。故名为謟。论云。为罔他故。施设异仪以曲为性。障正直心为业。属贪分中收。   云何名诳。谓外现有德习修圣位。有似出言诚实引人信伏。种种供养。故名为诳。论云。为求利誉。现有己德欺诈为性。障诚实正念为业。属贪分中收。云何名覆。谓以自有过。恐他人知。失於利名。故藏己失。屡不忏悔。故名为覆。论云。於自作罪。不令人知恐失名利。故隐藏己非为性。能障不覆忏过为业属贪分。兼于痴。   云何名憍。谓以自纵心。各事顺我为乐。倘有不顺我意。动口骂詈。淫杀盗妄。由此而增。故名为憍。论云。於自盛事。深生乐着。醉傲顺己为性。增长一切杂染等为业。属贪分中收。兼与痴。共。   云何名悭。谓於己财。如割身肉。乃至父母师长眷等。尚不能舍。况外求耶。故名为悭。论云。耽着己财不能惠施为性。障止行舍为业。属贪分中收。   云何名忿。内有财势。或自力强欺压可损。小不顺意。即刻面叱。如火爆流。故名为忿。论云。依对现境。不顺己事愤发为性。障慈恩不报为业。属嗔分中收。   云何名恨。谓他有势。及有财力。竟不能报。或孤寡贫贱等苦。受人欺压怀恼已久。故名曰恨。论云。因他忿欺。受冤难解为性。障不恼舍念为业。属嗔分中收。   云何名恼。谓以诸所求不遂。所借债率之不还。或父子兄眷等冤会不离。故名为恼。论云。触境不饶益事。暴戾为性。障止能忍。息诤为业。属嗔分中收。云何名害谓以无慈念心。顾己为事。由为他夺利夺名。故暗损他。伤他父子及于眷等。破他家产。或用官势。因事损他。故名曰害。论曰。於诸有情无悲愍心。损他为性。障止不害为业。属嗔分中收。   云何名嫉谓以见他获利名誉过胜。不来敬奉于我。故名曰嫉。论云。见彼有胜。失我名利生恼为性。障止不恼不妒为业。属嗔分中收。亦兼属贪分中耳。   以上十心。俱属贪嗔。亦兼痴分中收。此之三根本。及十心所者。名不善性。在六识中业最为强也。三界内。恶道因果。皆此力成。可不痛哉。   次论四不定心所者。一寻。二伺。三睡。四悔。由或成善。或变成恶。故名不定心也。   云何名寻。云寻者。或触五尘境中。落于意识中。寻善寻恶等未定。以想心未准。故名不定。   云何名伺。云伺者。由前寻想之境未定。复又推之。故用思力或成善。成恶不成思心。故名不定。故书云。再思可矣。始为定也。   云何名睡。谓以欲善。诵经坐禅等事。倘遇神疲。故先养息。方可为善。或遇善境懈怠。不随众善。即名为恶。由善恶二境不定故名不定心耳。   云何名悔。於先作善事。或遇恶友谤善成悔。或先造恶。遇善友诃责成悔。故名不定心耳。   然寻伺二心所通六识。亦兼通五识及七识。不通第八识故言。以上十四个心所。属意识收者。论释已竟。   善恶临时别配之   问。善及恶心所。云何临时而配。答。所云配者。由无始所熏善种恶种。以七识收藏在黎耶识中。故今生触善境。而生善现行。触恶境而生恶现行。若生前未熏善恶种者。即今生遇善不生善。遇恶不生恶。名无记性也。故云善恶临境时以各别而配之也。信矣。又复次熏者。有二义。一者旧熏种。即前论。义。二者新熏种。又二义。一是新熏。增长种现。二是以作当来种现。云新熏。增长种现者。如人未饮酒味。而不愿多饮。故种子力。而未深也。以至彼人。劝之多饮。故熏习力大。每日不离饮酒心念现行。斯为种子力大。而熏增长饮酒现行。非别种也。而饮酒现行。复熏种子。故令种子增长。永世难断。如饮酒熏习。增长种子。及现行者。而一切烦恼。爱财爱色等现行种子。累世增长不断。诚可痛哉也。悲夫。若非如来大慈悲力。说此二十六个烦恼。现行种子。种种轮回痛苦。岂能知其过患也哉。如是故诸修道行人。必须要念念修戒定慧及三十七品助道法等。及诸六波罗蜜等。始能脱苦者也(噫)。若不寻常熏习戒定慧等行。成种力强。至临命终时。将何抵哉。所以云生死关前。半字难相救耳。总有孝顺子孙。亦不能替得者。   性界受三恒转易   论曰。性是善恶无记三性。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故。受是苦受乐受。及不苦不乐受。又初来领受。去舍受。或云三受。或云五受耳。恒转易者。以善种引之。而往人天善道。以恶种引之。而堕三涂。故云恒转易也。   根随信等总相连   论曰。即根本烦恼。随即随烦恼。共二十六个烦恼心所。及十一个善心所。以至五徧行五别境四不定等内外总相连也。前五十一个心所。各配八个识相应论者。俱从多分中说。其各心所者。兼与内外连应。   动身发语独为最   论曰。问。云三业动者。云何以思业而为最耶。答。动身。以心思故。而能动也。发语。以心思故。而始发也。故今云。最强者。非身口强也。是思业意识。独为强也。最也。然思有二义。一审应思。心未定也。二决定思心决定也。无改易故也。是故造善造恶乃至出世修道证果。皆以思业而成之也。是故第六意识最为强者。则可知矣。   引满能招业力牵   论曰。前所造身业口业意业之善。未知成何果耶。答。招引业果。又招满业果。问。云何名招引业果耶。答。由宿生所造善恶二业现行。以七识。收藏第八识中。成引业种。而引至现在招苦乐二报之果。若无善恶即无果耳。故引业者。因通善恶果。唯无记。善恶之先发华。无记者。是异熟华。以异熟果。不会造业故。又云满业果。或生前好杀生。虽在人道。招引业异熟果。而短命。及多病报。不顺六识愿。若生前好放生。修慈念者。在人道中。而得长命及不病。招身强力报。以顺满第六识愿也。故为之满业果耳。故乃余善余恶等。可知世间之力大者。莫过于引业种子。以牵之于天道人道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或牵至往四禅四空处天。若四禅四空天报尽而引业又牵至于人道。倘造恶业成引。而引种又引至三恶道中报。故八识。如罪人。引业如差役。六道如各县处。是故引业差役。最为强也。何则。八识依引业种差役。而各处成就报也。是故引业。最为力勇耳。又如人修戒定慧等。或兼修无生忍因。或念佛求生净土。斯为净业力强。而七识收藏在八识中。成就不思议净业力。顿空五蕴之相。又能速至西方净土。得证无生忍果者。亦斯引业种力也。非世间引业种。是出世。修择灭无为力也。亦名引种耳。一章已竟。   次颂无漏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今论四句中初句云。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论曰。既在凡情位中。云何而八圣位耶。答。以宿生中。遇最上大乘知识。而熏成最上圆顿之旨。力强成种今又重熏。圆顿之教。诚谓一悟。即一切悟也。是故我见分别种子。一断即一切断也。可不信乎。是故八初地时。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耳。亦但现行烦恼可断。即微细俱生种子。最难断也。故云八果圣地。犹是有现缠眠耳。是故初地至六地中。方断尽润生烦恼现行。及于凡情种子。以七地入八地中方断。圣见种子下(偈)文。可知耳。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论曰。远行者远离三界。近法王宝所地也。是故前七地中。寄三乘行位。法华经中。三乘人。同出火宅。游过三百由旬。至八地九地十地。乃至佛宝所城也。乘大白牛车耳。故成无漏者成证道。分中。无。漏果也。是故能观察圆明照大千法界云耳。所观察之智。如镜照物。不留情故。同圆镜智性。则可知也。前已释耳。此以上释无漏四句一章止。结上前凡情及无漏。合一大章。论释已竟。   问。六识已明。今七识妙义。是何作用耶。   答。七识作用者。以缘第八藏识。为自分作用。又与八大随。及徧行。别境中慧。并我痴。我慢。我见。我爱。四惑相应者。下文中辩论。   问。以何名末那。   答。此方云染污。又名染净识。又名分别识。染污者。念念与八识四惑相应。故名染污识。又六识。念念成有漏染。即七识。念念成有漏染。六识。念念成无漏净。七识。念念成无漏净。故名为染净识。又念念分别有为是幻。无为是空。二见不脱者。即名分别识。若二见脱者。即平等性智。成大圆智故。又名传送识。如人自力不足。内外打杂[(邱-丘+(看-目))/手]忙。故名传送识。   因玄祖在七识中亦颂十二句因。   第三七识颂中又分为二   (前八句凡情章。后四句圣果章)。   初颂凡情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今论八句中初句云。   带质有覆通情本   论曰。带质者。以七识见分。而缘八识内见分。故带起内外见。合生成影。为境。是假名质也。纯是七八见分。共种所生。非外五尘性境所生。故名带质境。以见分心。心所。为体故。云有覆者有二。一有覆性二无覆性。以二覆。俱名无记性者。七识执第八识为我。名有覆无记。以七识。不执第八识为我。名无覆无记。前在第四禅天。及空无边处天。乃名有覆。若在四空顶天。名无覆无记。以灭七识种。故无带质境也。问。既灭七识。不计我。云何非圣位耶。答。由无明熏习我种。虽不现者。以定力故。我种不现也。非破无明迷性。若破迷性。定与不定。一切幻境。皆自空也。故永不计我。始成净妙智耳。八无生也。故此无记无明壳也。又问。有覆。云何不成善恶性耶。答。以七识不驰外缘故。不能成善成恶种。故名无记通情本者。以七识念念攀缘。第八见分。有情为境。故名通八识情本也。非八识有情。而攀七识为情也。   随缘执我量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