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 - 第 4 页/共 9 页
问彼相发心。因何而生。
答远公云。因大悲生。
问悲因何生。
答由依信慧。
问信慧因何。
答由闻正法。
问闻法因何。
答由近善友。是故。菩萨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闻正法。
问闻何等法。
答谓闻生死无常大苦涅盘至乐。因闻生信。信生死苦涅盘大乐。因闻生慧。知生死苦涅盘大乐。由信慧故。便发慈悲。信知生死是大苦故。念生未出故。起大悲。信知涅盘是至乐故。念生未得故。起大悲。由慈悲故。起菩提心。悲念众生。於苦未出。欲为济拔。自我不出。无由化他令出生死。是故。发心愿出生死。慈念众生。未得涅盘。欲为授与。自我不得。无由化他令得涅盘。是故。发心愿得涅盘。故由慈悲起菩提心。
△次就息相。以明因起息相发。是修慧摄。彼依何生。由思慧生。思因何生。由於闻慧。闻慧因何。由闻正法。闻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萨先近善友故。得闻正法。闻何等法。谓闻生死涅盘法空。(如大品等)既闻是已。便知生死本性寂灭。涅盘亦如。成就闻慧。依闻起思。思惟生死涅盘法空。依思起修。观诸法空故。舍彼相空。安心如道。名息相发。
△次明真发因起次第。真发即是证行所摄。彼由何至。由於修慧。修因何生。因思而发。思依何起。依於闻慧。闻由何生。由闻正法。闻法因何。由近善友。是故。菩萨先近善友。由近友故。得闻正法。闻何等法。闻知真实如来藏性是己自体。(如胜鬘经楞伽经说也)既闻是已。便成闻慧。由闻起思。思量真实如来藏性是己自体。因思起修。观察修舍妄。便证自实。以证实故。名真发心。(因起如是)。
问就位论何耶。
答随义通论该於始终。约位以分别。非无差降。略要有三。广开为六。言要三者。如马鸣说。一信发心。位在种性。此即是前相发心也。二解行发心。位在解行。此即是前息相发也。三者证发。位在地上。此犹前真发心也。言广六者。始从外凡。终至法云。摄以为六。一者外凡。随相趣求。名为相发。二十信位中。真信已成。以信趣顺。名为信发。三习种位中。真解成就。以解趣顺。名为解发。四性种位中。真行成就。以行趣向。名为行发。五解行位中。以观道立。观心趣顺。名为观发。(亦名道发)六初地已上。证行成就。证心趣顺。名为证发。
懔云。问愿求无常佛是菩提心不。
答不也。无常到佛地。即颠倒迷本。不知归宗也。又是谤佛。岂开发心耶。
问作常住果意而求。是发心不。
答非也。此求断无常而得於常。便不免着。岂成发心耶。
问云何愿成常住佛。
答常与无常。(乃至)非常非无常。寄言为常。虚坏如此。乃名发心。
问见生受苦而发心度。是发心不。
答非也。但观生空寂而起悲也。
问若不见生。亦不见可度耶。
答只无众生相。故可度耳。
问病情怖可度不。
答不也。病本无法。亦无可断。但众生妄见为有。今知妄无一相可得。便为还本。寄言为度也。又有四发心。一缘发心。(仰缘菩提。而发心求。名缘心。未位前也)二解发心。(若解一切法。悉是菩提名解发心。十解位也。)三行发心。(行一切行皆合菩提。名行发心。十行十向位也)四体发心。亦名证发心。(证一切法即是菩提自体显发名为体发也。初地以上。至金刚心)又智论五种菩提。一发心菩提。(初住位也)二伏心菩提。(从第二住以上)三明菩提。(从初至七地)四出到菩提。(八地至金刚)五无上菩提。(妙觉地也)。
问出体门中。缘起之道。其义云何。
答中道圆通心。是菩提心体。谓不着空。不着有。不着空有二。不着空有不二。乃是圆通无碍。为无上道心耳。
问若尔者只上地人能发耳也。
答凡夫学友。中道圆通心。乃名发心。若不尔。非发无等等心也。涅盘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谓同体本性清净心也)华严经云。舍离生死。出三界等。(此谓真心体也)。
问行愿两门。此心为何耶。
答大判是愿。然明出到。岂非慧行耶。
问功德智慧。为是何门。
答他云一向属功德。今判以慧为体。而发心功德多故。属功德耳。如受持般若。为他解说。实是智慧。而言功德甚多也。
问此心能伏惑耶。亦能断惑耶。
答弥勒知识处云。此心能断惑。(乃至)破无明。发真明。(例如金刚定)。
问此心能动无边生死不耶。
答此心彻过生死之外。即与生死相违。已能移之。可谓已动。(例如来出已出家动魔宫)。
问缘力他力何异。
答缘者。值苦乐境。他者近师善友。
问因力自力何异。
答因力者。过去习因。自力者。现在习果。(云云)。
○实际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妙绝虚伪。名之为实。实理本源。名之为际。故曰实际。
第二出体者。懔云。实际以无住为体。
第三问答。
问本际先际后际实际。此四名何异。
答隐时名本际。显时名先后二际。无隐无显。隐显不二。名实际。
问本际者。但得论隐。亦得通显。又得非隐非显不。
答亦得通名本际。
问隐时。但得为生死作本际。亦得为涅盘作本际。
答皆得作本。本无二也。
问生死虚伪依实而起。本义可尔。涅盘未显。若为作本耶。
答涅盘之性。本隐於生死。今显则显本。故知亦为涅盘作本。
问为涅盘作本义。则可解。生死虚伪。云何以实为本。
答生死无源。正依如来藏而起。经云。以如来藏故。说生说死。云死本际。
问若异体相依。则异非伪本也。若同体相依。则生死之体是异耶。
答非一非异。如波依水起。水为波本。不可说波异水。
问生死灭去。而本际自留。即去留不同。云何不异。
答患息灭。法无去留。
问正以寄患称本。若论法也。何本之有。
答患依法起。所以生死之法。依实际为本。(本际八问答竟)。
问云何为先际。
答生死际灭。本隐今显。但始现之初。故为先际。
问为当理有先际。为当道理无有耶。
答道理非隐非显。但据情有。本隐而今显。
问先际之名。若出自情有。得道非实隐不。
答虽名随情立。体即实际。
问先际之名。随情而立。得道先际之心。是情不。
答亦得是真情。
问真复云何名情。
答凡真伪隐显。皆非理语。
问何处入是先际。
答若据先际而论。十信为先际。三十心为中际。初地至佛地。皆后际也。若据中际。而辨习种。初发心为先际。从种性至七地。为中际。从八地至佛地。为后际也。若据后际而言。地前并属先际可摄。唯十地是中际。乃至佛地。方是后际也。
问若尔要须三际。何得但云先后二际耶。
答二三皆得。亦如前安居后安居。亦可说中安居也。又经中。多明三际。即是三世。先际无始。后际无终。中间可知也。
问一阐提人。创入恒河。七种众生。是第一人。又言三世诸佛。皆从恒河第一人来。乃至佛果。登涅盘山。今何故不取阐提作先际也。
答初分净心未现故。没其先际之名。
问若阐提。净心未现。不得先际者。十信之位。一分义未足。亦应不得名先际也。
答一分中之分故。得为先际也。(先际九问答竟)。
问后际云何。
答本隐今显。显之穷极。说为后际。
问为取金刚以后说名为后。为当自体是后。
答据时始修。生死终尽。至金刚后。故经说。金刚之终为后边身。如来过边。得无边身也。但今明自体终显。名为后际耳。
问自体无先后。但据生死终尽。得称后显。今何故云自体为后耶。
答乃可由障尽之后而我躬显然。我体有始现之义。有终显之义故。以自体后显。为后际也。
问生死尽处。至金刚后。可以称际。自体圆显。以何为际。
答为是生死边表。则是有际失。有际则有边。岂得称常也。涅盘圆寂。体非彼此。而称彼岸。今云后际。亦复如是。体无前后。而说后际。
问涅盘彼岸。亦是时生死之此岸。若度生死。到涅盘彼岸。今亦可谓生死灭后称为后际。
答经云。以如来不般乃名般。所谓非灭度也。正是自体毕竟圆寂彼岸涅盘耳。
问若是圆寂。何际之有。
答正以涅盘之乐果。穷极无岸。说之为际。非有际之际也。(后际六问答竟)。
问实际有为当形虚称实。为当自体是实。
答自体是实也。非形待也。
问若不待生死之虚。云何名实。
答经云。非实非虚。非如非异。此所谓理非形待。而得自实之名。故中论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诸法实相中。无待无非待。故知绝待之名。
问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本之实际。未审实际。体为是一。为有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