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第 481 页/共 658 页

余以讲习之暇,聊复永日,寓言假事,庶明大道。冀好迷之流,不远而复。《经》云:「涅无生而无不生,至智无照而无不照。无生无照,一切皆成,成无成而无不成,其唯如来乎?战胜不以干戈之功,略地不以兵强天下。皇王非处一之尊,霸臣非桓文之誉。丘姬之教,於斯远矣。聃周之言,似而非当。故知宗极存乎俗见之表,至尊王於真鉴之里。中人踌躇於有无之间,下愚惊笑於常迷之境。庶令览者舍河伯秋水之自多,远游於海若之渊门,不束情於近教,而骇神於长广之说也。(《弘明集》十四,《高僧传》。)   ◎法慈   法慈亦名道慈,豫州沙门。(晋末别有道慈序《中阿含经》。)   ◇胜经序   《胜经》者,盖是方等之宗极者也,所以存於千载,功由人弘,故得以元嘉十三年岁在乙亥,有天竺沙门,名功德贤,业素敦尚,贯综大乘,远载梵本,来游上京,庇迹洹,招学赞访。才虽不精绝,义粗辉扬,遂播斯旨,乃上简帝王。于时有优婆塞何上之,尸丹杨尹,为佛法檀越,登集华辇,敏德名望,便於郡内,请出此经。既会贤本心,又谨传译,字句虽质,而理妙渊博,殆非常情,所可历虑。时竺道生义学弟子竺道攸者,少习玄宗,偏蒙旨训,後侍从入庐山,温故传覆,可谓助凤耀德者也。法师至元嘉十一年,於讲坐之上,迁神异世,道攸慕深情恸,有若天坠。於是奉诀坟垄,遂遁临川,三十许载。经出之後,披寻反覆,既悟深旨,仰而叹曰:「先师昔义,暗与经会,但岁不待人,经袭义後。若明匠在世,剖析幽赜者,岂不使异经同文,解无馀向者哉。」辄敢解释,兼翼宣遗训,故作注解。凡有五卷,时人以为文广义隐,所以省者,息心玄门。至大明四年,孝武皇帝以其师习有承,敕出为都邑法师。慈因得谘觐,粗问此经首尾。又寻其注意,窃谓义然。今聊撮其要解,撰为二卷,庶使後贤共见其旨焉。(《释藏》九)   阙名   ◇大涅经记   此《大涅经》初十卷,有五品。其梵本是东方道人智猛。从天竺将来,暂憩高昌。有天竺沙门昙无谶,广学博见,道俗兼综,游方观化,先在敦煌。河西王宿植洪业,素心冥契,契应王公,躬统士众,西定敦煌,会遇其人。神解悟识,请迎诣州,安止内苑,遣使高昌,取此梵本,命谶译出。此经初分,唯有五品,次六品已後,其本在敦煌。谶因出经下际,知部党不足,访募馀残。有梵道人应期送到此经梵本,都二万五千偈。後来梵本,想亦近具足。但顷来国家殷猥,未暇更译,遂少停滞,诸可流布者,经中大意,宗途悉举,无所少也。今现已有十三品,作四十卷,为经文句执笔者一承经师口所译,不加华饰。其经初後所演佛性广略之间耳,无相违也。每自惟省,虽复西垂,深幸此遇。遇此大典,开解常滞,非言所尽,以诸家译经之致大不允,其旨归疑谬後生。是故窃不自辞,辄作徒劳之举,冀少有补益,谘参经师,采寻前後,略举初五品为私记,馀致准之,悉可领也。(《释藏》迹八。)   ◇华严经记   《华严经》梵本凡十万偈,黄道人支法领从于阗得此三万六千偈,以晋义熙十四年岁次鹑火三月十日,於扬州司空谢石所立道场寺,请天竺禅师佛度跋陀罗,手执梵文,译梵为晋。沙门释法业亲从笔受。时吴郡内史孟ダ右卫将军褚叔度为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出讫。凡再校梵本,至大宋永初二年辛丑之岁十二月二十八日校毕。(《释藏》迹九。)   ◇优婆塞戒经记   太岁在丙寅夏四月二十三日,河西王世子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大沮渠兴国与诸优婆塞等五百馀人,共於都城之内,请天竺法师昙摩谶译此在家菩萨戒,至秋七月二十三都讫。秦沙门道养笔受,愿此功德,令国祚无穷,将来之世,值遇弥勒,初闻悟解,逮无生忍,十方有识,咸同斯誓。(《释藏》迹九。)   ◇摩得勒伽记   宋元嘉十二年岁在乙亥,扬州聚落丹阳郡秣陵悬平乐寺三藏兴弟子共出此律,从正月起,至九月二十三日草成,二十五日写毕,白衣优婆塞张道孙敬信执写。(《释藏》百一)   ◇八吉祥记   《八吉祥经》,宋元嘉二十九年太岁壬辰正月三日,天竺国大乘比丘释求那跋。陀罗於荆州城内,译出此经,至其月六日竟,使持节侍中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司空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南焦王优婆塞刘义宣为檀越。(《释藏》迹九。)   ◇禅要秘密治病经记   河西王从弟优婆塞大沮渠安阳侯於于阗国衢摩帝大寺金刚阿练若住处,从天竺比丘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诸国中独步,日诵半亿偈,兼明禅法,内外综博,无籍不练。故世人咸曰人中师子。沮渠亲面禀受,忆诵无滞,以宋孝建二年九月八日於竹园精舍书出此经,至其月二十五日讫,尼慧浚为檀越。(《释藏》善三,又迹九。)   ◇杂阿毗昙心序   如来泥洹数百年後,有尊者法胜,於佛所说经藏之中,抄集事要,为二百五十偈,号《阿毗昙心》,其後复有尊者达摩多罗,览其所制,以为文体不足,理有所遗,乃更搜采众经,复为三百五十偈,补其所阙,号曰《杂心》。新旧偈本凡有六百,篇第之数,则有十一品,篇号仍旧为称,唯有择品一品,全异於先。尊者多罗复即自广引诸论,敷演其义,事无不列,列无不辨,微言玄旨,於是昭著。自兹之后,道隆於世,涉学之士,莫不宝之,以为美说。於宋元嘉三年,徐州刺史太原王仲德,请外国沙门伊叶波罗,於彭城出之。择品之半及论品一品,有缘事起,不得出竟。至元嘉八年,复有天竺法师名求那跋摩,得斯陀含道,善练兹经,来游扬都,更从校定,谘详大义。余不以暗短,厕在二集之末,辄记所闻,以训章句。庶於览者,有过半之益耳。(《释藏》迹十。)   ◇果实寺中碑铭   宋元初元年,天竺沙门僧律尝行此处,闻钟磬声,天花满山,因建伽蓝。其後有梵僧求那跋摩来居此寺,曰:「此山将来必逢菩萨。」圣主大宏宝塔,遂同铭之。(《续高僧传·僧朗传》引《果实寺旧碑》。)   ◇瑞像梵书(宋大明五年)   此迦罗卫国育王第四女之所造也。(《续高僧传》十二《慧最》。)   ◇石函铭   宋元徽元年建塔。(《续高僧传·僧朗传》果实寺置塔,获石函铭。)   ◎鬼神   ◎朱道珍   道珍,元徽初为孱陵令卒官。   ◇与南阳刘廓书   每思棋聚,非意致阔,方有来缘,想能近领。(《述异记》,道珍尝为孱陵令,廓为荆州参军,每与围棋,日夜相就,局子略无停辍。道珍以宋元徽三年六月二十六日亡。至九月,廓坐斋中,忽见一人以书投廓云,朱孱陵书。廓开书看是道珍手迹,既读书,失所在。《渚宫遗事》作「想能近顾。」) 全齐文 卷一 高帝(一) 卷二 高帝(二) 卷三 武帝(一) 卷四 武帝(二) 卷五 郁林王 海陵王 明帝 东昏侯 和帝 卷六 文安王后 豫章王嶷 江夏王锋 始安王遥光 文惠太子 卷七 竟陵王子良 鱼复侯子响 随郡王子隆 卷八 萧景先 萧缅 萧颖胄 王琨 王逡之 王之 王颢 王僧虔 王慈 卷九 王俭(一) 卷十 王俭(二) 卷十一 王俭(三) 卷十二 王奂 王融(一) 卷十三 王融(二) 王秀之 王晏 王思远 卷十四 褚渊 张冲 明僧绍 檀超 沈渊 沈冲 沈宪 李安民 谢超宗 卷十五 张融 王玄载 江谧 陆澄 顾测 卷十六 祖冲之 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