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集注杂说 - 第 2 页/共 2 页

刘清源曰:老子之言道德,偶从关令之请,矢口而言,律笔而成书,未尝分为九九章也。后人分为上下二卷,以象两仪之妙用,九九八十一章,以应太阳之极数。见道德经通论序。   黄茂材曰:道与德虽有二名,实相为用,不可离也。今世学者乃分上经为道,下经为德,甚非作书之旨。又曰:《易》六十四卦,八八之数也。老子之书八十一章,九九之数也。老子与《易》相为表裹,其后杨子云作《太玄》以准《易》,亦有八十一首,盖得於此。见经注。   林东曰:夫子与老氏垂教,盖亦互相发明,夫子以仁义礼乐为治天下之具,老子以虚无恬淡明大道之所从出。要之仁义礼乐,非出於大道而何,而虚无恬淡乃大道之本旨也。特后世之不善用老氏者,或纯尚清虚恬淡,而至於废务,有以累夫老氏也。且以道心惟微,无为而治,吾儒未尝不用。老子如所谓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未尝不用吾儒也。以是而推,则大道之与道一而已矣,特不无本末先后尔。盖所以互相发明,俱为忧世而作也。或谓老氏有绝仁弃义,礼为乱首,得非与夫子背驰。盖推尊道原之所从出,以仁义礼乐非不可以为治,不如以道化民而相忘於吾道之中为上也。见《经解发题》。   刘师立自号真静子,绍熙间人,着《道德经节解》十六篇,今取其五于右。   玄之又玄,谓元之始自然是也,此乃众妙之门户,首论道,次论天地,又以次论人心,可谓尽之矣,学者当默识之。   玄牝,玄,阳也,牝,阴也,门者二气橐钥之门户,如前章云众妙之门,亦如《语》云: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大不可泥以口鼻为玄牝之门。谓天地根,小其老子之说,未有天地,先有元气,是谓天地根。   盈则必虚,戒之在满。锐则必钝,戒之在进。金玉必累,戒之在贪。富贵必淫,戒之在傲。功成名遂必危,戒之在不知止。老子之言深欲救人,非谓绝人事处山林者可与入道,虽居乎富贵功名之域,皆可勤而行之。张则必歙,强则必弱,兴则必废,与则必夺,物理之自然,是谓微明。微明谓精微明着,昭昭然可考。或以权术解其义,天之道利而不害,若是乎。或谓孔子以直报怨,今云以德报怨,何也。然老子教人惟欲处其柔弱,与天为徒,而无所争,可以弥天刑,远人祸,若以直报怨,怨何由己。当时孔子故有所激而言,终不若以德报怨之为善。   观复高士谢守灏曰:《道德经》,唐傅奕考窍众本,勘数其字云: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得之。安丘望之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谦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齐处士仇岳传之。三家本有五千七百二十二字,与韩非《喻老》相参。又洛阳有官本,五千六百三十五字,王弼本有五千六百八十三字,或五千六百一十字,河上公本有五千三百五十五字,或五千五百九十字,并诸家之注多少参差,然历年既久,各信所传,或以佗本相参,故舛戾不一。《史记》司马迁云:老子着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但不满六千则是五千余矣。今道家相传谓老子为五千文,盖举其全数也。见《老君实录》。   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