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衍义本草 - 第 23 页/共 92 页
#33通:晦明轩本作『遍』。
#34豫:晦明轩本作『橡』。
#35嗽:原作『漱』,据晦明轩本改。
#36视:晦明轩本作『神』。
#37紫:原作『此』,据晦明轩本改。
#38为:晦明轩本作『谓』。
#39未:原作『若』,据晦明轩本改。
#40辟:晦明轩本作『澼』。
#41大:晦明轩本作『犬』。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二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中品之上
乾姜
味辛,温、大热,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
《图经》云:文具生姜条下。
禹锡云:谨按《唐本》注云:治短、结气#1,止血,宣诸络脉,发汗,久服令眼暗。
《外台秘要》:治疟不痊。乾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服。又方:治卒心痛。乾姜为末,米饮调下一钱。
《千金方》:治齆鼻,以乾姜末蜜和塞鼻中。
《肘后方》:治身体重,小腹急,热必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翳,膝经拘急。乾姜四两,末。汤和温服,覆取汗,得解。又方:治寒痢。切乾姜如大豆,米饮服六七十枚,日三夜一服。痢青色者为寒痢,累服得效。
《王氏博济方》:治疟。乾姜炒令黑色,捣罗为末,临发时以温酒调三钱服,已发再服之。
《广利方》:治诸蛇毒螫人欲死兼辟蛇。乾姜、雄黄等分,同研,用小绢袋盛击臂上,男左女右,蛇闻药气逆避人。螫毒傅之。
《孙真人方》:治水泻无度。乾姜末,粥饮调一钱服,立效。
《集验方》:治血痢神效。乾姜急於火内烧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又方:治咳嗽,冷气结胀。乾姜为末,热酒调半钱服。兼治头旋眼眩,立效。
《伤寒类要》:治伤寒,妇人得病虽差,未满百日,不可与交合,为阴阳之病,必拘急,手足拳欲死,丈夫病名为阴易,妇人名为阳易,速当汗之可愈,满四日不可疗,宜令服此药。乾姜四两为末,汤调顿服。覆衣被出汗得解,手足伸遂愈。
生姜
涪州 温州
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苓、黄连、天鼠粪。
《图经》曰:生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八九月采根,於长流水洗过,日晒为乾姜。又《千金方》主痰澼,以姜附汤治之,取生姜八两,附子生用四两,四破之,二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亦主卒风。禁猪肉、冷水。崔元亮《集验方》载敕赐姜茶治痢方,以生姜切如麻粒大,和好茶一两碗,呷,任意,便差。若是热痢即留姜皮,冷即去皮,大妙。刘禹锡在淮南与李亚同幕府,李每与人药而不出方,或讥其吝。李乃情话曰:凡人患嗽,多进冷药,若见此方用药热燥,即不肯服,故但出药多效,试之信然。李卿换白发方云:刮老生姜皮一大升,於铛中以文武火煎之、不得令过沸,其铛惟得多油腻者尤佳,更不须洗刷,便以姜皮置铛中,密固济,勿令通气。令一精细人守之,地色未分,便须煎之,缓缓不得令火急。如其人稍疲,即换人看火,一伏时即成,置於瓷钵中,极研之。李云:虽曰一复时,若火候匀即至日西药成也。使时先以小物点取如麻子大,先於白须下点药讫,然后拔之,再拔以手指熟捻之,令入肉。第四日当有黑者生,神效。
陶隐居云:乾姜,今惟出临海、章安,两三村解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并不能作乾者。又云:生姜,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少志少智,伤心气。如此则不可多食。
《唐本》注云:姜,久服通神明,主风邪,主痰气。生者尤良。《经》云:久服通神明,即可常啖也。
陈藏器云:生姜,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用热即去皮,要冷留皮。
《日华子》云:乾姜,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乾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乾姜,臣,味苦、辛。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乾者治嗽,主温中,用秦艽。主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又云:生姜,使。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乾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2,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食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食疗》云:生姜,温。去痰下气,除壮热,治转筋,心满,去胸中臭气,通神明。又、胃气虚,风热,不能食。姜汁拌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和水三合,顿服立差。
《外台秘要》:治霍乱,注痢不止,转筋入腹欲死。生姜三两捣破,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顿服。又方:久患咳噫,连咳四五之#3声者。取生姜汁半合,蜜一匙头,煎令热,温服。如此三服,立效。
《千金方》:治乾哕嗽,若手足厥。宜食生姜,此是呕家药。又治心下痞坚不能食,胸中呕哕。生姜八两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夏五合洗去滑,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味合煮取一升半,稍稍服之。又方:治产后秽污下不尽,腹满。生姜二斤,以水煮取汁服,即出。
《经验方》:善治狐臭用生姜汁涂腋下,绝根本。
《杨氏产乳方》:胎后血上冲心。生姜五两切,以水八升,煮三升,分三服。
唐˙崔魏公云:铉夜暴亡,有梁新闻之,乃诊之曰:食毒。仆曰:常好食竹鸡,竹鸡多食半夏苗。必是半夏毒,命生姜捩汁,折齿而灌#4之,即活。
《衍义》曰:生姜,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齿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於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葈耳
滁州
葈耳葈,私以反实:味苦、甘,温。叶:味苦、辛,微寒,有小毒。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膝痛,溪毒。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一名胡葈,一名地葵,一名葹,一名常思。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实熟时采。
《图经》曰:葈耳,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今处处有之。谨按:诗人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苓耳,《广雅》谓之葈耳,皆以实得名也。陆机疏云: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或曰此物本生蜀中,其实多刺,因羊过之,毛中枯缀,遂至中国,故名羊负来。俗呼为道人头。实熟时采之。
《药性论》云:葈耳亦可单用。味甘,无毒。主肝家热,明目。
陶隐居云:此是常思菜,伧人皆食之。以叶覆麦作黄衣者,一名羊负来,昔中国无此,言从外国逐羊毛中来,方用亦堪#5稀。
《唐本》注云:苍耳,三月已后,七月已前刈,日乾为散。夏,水服;冬,酒服。主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日二服,丸服二十、三十丸。
陈藏器云:葈耳,叶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黄,好睡。子炒令香,捣去刺,使腹破,浸酒,去风,补益。又烧作灰,和腊月猪脂,封丁肿。
雷公云:凡采得,去心,取黄精,用竹刀细切拌之,和同蒸,从巳至亥,去黄精。取出,阴乾用。
禹锡云:按《尔雅》云:卷耳,苓耳。注:《广雅》云:葈耳也,亦云胡葈,江东呼为常葈。或日苓耳,形似鼠耳,丛生如盘。释曰:《诗˙周南》云:采采卷耳。
孟诜云:苍耳,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又,丁肿困重,生捣苍耳根、叶和小儿尿,绞汁,冷服一升,日三度,甚验。
《圣惠方》:治妇人风瘙瘾疹,身痒不止。用苍耳花、叶、子等分,捣罗为末,豆淋,酒调服二钱匕。又方:治产后诸痢,神效。苍耳叶,捣绞汁。温服半中盏,日三四服。
《外台秘要》:疗热毒病攻手足,肿疼痛欲脱方:取苍耳汁以渍之。
《千金方》:当以五月五日午时乾地刈取葈耳叶,洗曝燥,捣下筛。酒若浆水服方寸匕,日三夜三。散若吐逆,可蜜为丸,准计一方寸匕数也。风轻易#6治者,日再服。若身体有风处皆作粟肌出,或如麻豆粒,此为风毒出也。
《千金翼方》:治牙痛。以苍耳子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热含之,痛即吐,吐后复含,不过三剂差。茎、叶亦得。又方:治五痔方。苍耳茎、叶,以五月五日采,乾为末,以水服方寸匕,立效。
《食医心镜》云:除一切风湿痹,四肢拘孪。苍耳子三两捣末,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
《斗门方》:治妇人血风攻脑,头旋闷绝忽死,忽倒地不知人事者。用喝起草取其嫩心,不限多少,阴乾,为末。以常酒服一大盏#7,不拘时候,其功大效。服之多连脑盖,善通顶门,今苍耳是也。
《胜金方》:治毒蛇并射工#8、沙虱等伤,眼黑口噤,手脚强直,毒攻腹内成块,逡巡不救,宜用此方。苍耳嫩叶一握,研取汁,温酒和灌之,将滓厚罨所伤处。
《杨氏方#9产乳》:治误吞钱。葈耳头一把,以水一升,浸水中十余度,饮水愈。
葛根
海州 成州
味甘,平,无毒。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痒#10;起阴气,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大寒。疗消渴,伤寒壮热。葛壳#11:主下痢十岁已上。叶:主金疮止血。花:主消酒。一名鸡斋根,一名鹿藿,一名黄斤。生汶山川谷。五月采根,曝乾。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图经》曰:葛根,生汶山川谷,今处处有之,江浙尤多。春生苗,引藤蔓,长一二丈,紫色;叶颇似揪叶而青,七月着花似豌豆花,不结实。根形如手臂。张仲景治伤寒,有葛根及加半夏、葛根黄苓黄连汤,以其主大热,解肌,开腠理。
陶隐居云:即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当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日乾之。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毒#12病发热。其花并小豆花乾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南康、庐陵间最胜,多肉而少筋,甘美。
陈藏器云:葛根,生破血,合疮,堕胎,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可断谷不饥,根堪作粉。
《日华子》云:葛,冷,治胸膈热,心烦闷,热结#13,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傅蛇虫啮,解罯毒箭。乾者力同。
《食疗》云:葛根,蒸食之,消酒毒。其粉亦甚妙。
《圣惠方》:治时气头痛壮热。用生葛根净洗,捣取汁一大盏,豉一合,煎至六分,去豉,不计时候,分作二服,汗出即差。未汗再服。若心热,加栀子仁十枚同煎,去滓服。又方:治小儿热渴久不止。用葛根半两细锉,水一中盏,煎取六分,去滓,频温服。
《外台秘要》:治伤筋绝,捣葛根汁饮之。葛白屑熬令黄,传疮止血。
《千金方》:酒醉不醒,捣葛根汁饮一二升,便醒。
《肘后方》:治卒乾呕不息,捣葛根,绞取汁,服一升,差。又方:食诸菜中毒,发狂烦闷,吐下欲死。煮葛根汁饮之。
《梅师方》:治伤寒初患二三日,头痛壮热。葛根五两,香豉一升细锉,以童子小便六升,煎取二升,分作三服,取汗。触风,食葱豉粥。
《广利方》:治心热吐血不止。生葛根汁半大升,顿服,立差。
《伤寒类要》:治妊娠热病心闷。取葛根汁二升,分水#14三服。
《衍义》曰:葛根,澧、鼎之间,冬月取生葛,以水中揉出粉,澄成垛,先煎汤使沸,后擘成块下汤中,良久,色如胶,其体甚韧,以蜜汤中拌食之。擦少生姜尤佳。大治中热,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彼之人又切入煮茶中以待宾,但甘而无益。又将生葛根煮熟者,作果可#15。虔、吉州、南安军亦有此卖。
葛粉
味甘,大寒,无毒。主压丹石,去烦热,利大小便,止渴。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良。
《图经》曰:文具葛根条下。
陈藏器云:《拾遗》云:用裛小儿热疮妙。
禹锡云:按中品上卷葛根条,功用与此相通。
《圣惠方》治中鸩毒气欲绝者。用葛粉三合,水三中盏调饮之。如口禁者,以物揭开灌之。又方:治胸中烦热或渴,心躁。葛粉四两,先以水浸粟米半升,经宿漉出,与葛粉相拌,令匀,煮熟食之。
《食医心镜》:治小儿壮热,呕吐不住食,惊痫方。葛粉二大钱,以水二合调令匀,泻向鏭铎中,倾侧令遍,重汤中煮令熟,以糜饮相和食之。
栝楼
衡州 均州
根: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疽#16,身面黄,唇乾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地楼,一名果裸,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主胸痹,悦泽人面。茎、叶:疗中热伤暑。生洪农川谷及山阴地,入土深者良,生卤地者有毒。二月、八月采根,曝乾,三十日成。枸杞为之使,恶乾姜,畏牛膝、乾漆,反乌头。
《图经》曰:栝楼,生洪农山谷及山阴地,今所在有之。实名黄瓜。《诗》所谓果蓏之实是也。根亦名白药,皮黄肉白。三四月内生苗,引藤蔓。叶如甜瓜叶,作叉,有细毛。七月开花,似葫芦花,浅黄色。实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孙思邈作粉法:深掘大根,厚#17削皮至白处,寸切之,水浸,一日一易水#18,经五日取出,烂捣研,以绢袋盛之,澄滤令极细如粉。唐˙崔元亮疗箭镞不出。捣根傅疮,日三易,自出。又疗时疾发黄,心强#19烦热,闷不认人者。取大实一枚黄者,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下蜜半大合,朴消八分,合不#20令消尽,分再服,便差。
陶隐居云:出近道,藤生,状如土瓜而叶有叉。《毛诗》云:果裸之实,亦施於宇。其实,今以杂作手膏用。根入土六七尺,大二三围者,服食亦用之。
《唐本》注云:今用根作粉,大宜服食,虚热人食之。作粉如作葛粉法,洁白美好。今出陕州者,白实最佳。
禹锡云:按《尔雅》云:果裸之实,栝楼。释曰:果裸之草,其实名栝楼。郭云:今齐人谓之天瓜。
《日华子》云:栝楼子,味苦,冷,无毒。补虚劳,口乾,润心肺,疗手面皴,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用。又栝楼根,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
雷公云:栝楼,凡使皮、子、茎、根,效各别。其栝并楼样全别。若栝,自丸,黄皮厚蒂小;若楼,唯形长,赤皮蒂粗,是阴人服。若修事,去上壳皮革膜并油子#21,使。
《圣惠方》:治热病头疼发热进退方。用栝楼一枚大者,取瓤细锉,置瓷碗中,用热汤一盏沃之,盖却良久,去滓,不计时候服。
《外台秘要》:治消渴利方。生栝楼三十斤,以水一硕,煮取一斗半,去滓,以牛脂五合,煎取水尽。以暖酒先食服如鸡子大,日三服,即妙。
《肘后方》:消渴,小便多。栝楼薄切,炙取五两,水五升,煮取四升,随意饮之良。又方:若肠随肛出,转久不可收入。捣生栝楼取汁,温之猪肉汁中洗手,随挼之令暖,自得入。
《梅师方》:治诸痈发背#22,乳房初起微赤。捣栝楼作末,以井花水调方寸匕。
《集验方》:下乳汁。栝楼子淘洗控乾,炒令香熟,瓦上□令白色为末,酒调下一匕,合面外少时。
《杜壬方》:治胸膈痛彻背,心腹痞满,气不得通及治痰嗽。大栝楼去秾取子熟炒,别研和子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十五丸。
《子母秘录》:治乳肿痛。栝楼黄色老大者一枚熟捣,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一升,日三服。若无大者,小者二枚,黄熟为已#23。
《杨氏产乳方》:治热游丹赤肿。栝楼末二大两,酽醋调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