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朝诗集 - 第 683 页/共 1217 页

迸泉或自岩腹落,两僧仰面洒沫凉。   燕车冀马空辘轣,宜未信此为荒唐。   似之小卷当为发大笑,长游便欲追吴樯。   【悯日歌(弘治丙辰,七十岁作)】   日既去,日复来。来如赴,去如颓。来是谁约?去是谁推?一来一去,彼此自禅续。无与我事,何故使我心惊猜?似乎少年有根是汝拔,老丑无种是汝栽。百年所算三万六千日,自我而数指作枚。我今行年已七十,历日二万五千枚。所该百而去七大大半,又复使我心惊呆。虽欲不惊呆,猛见霜丝雪缕垂两腮。何况人生不满百,疾乌捷兔又如此而相催。我思天地灵长之气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然后运穷劫尽荡而为灰。吾人亦谓参三才,胡乃其气短索不得相追陪。准天地而言,人眇尘海之一埃。慨岁月之玩人,同今古而一雷。我无长绳系日住,亦无长戈挥日回。亦不知学仙能久视,亦不知托佛能轮回。而今而后,去之日付一杯,来之日付一杯,不忧罄其瓶,耻其罍。春暖秋凉,山边水隈,访黄菊,寻白梅。秋月自与吾虑净,春云自与吾怀开。昼游之地吾蓬莱,夕息之处吾夜台。以殇视我吾老大,以彭视我吾婴孩。信寿夭,吾何以外。请享此见在,不乐胡为哉!   【挽方水云道士用东坡先生清虚堂韵】   学仙不成似炊沙,紫府著尔无闲衙。   长生只在唇舌上,六十瞥眼风中花。   江湖漂萍本无蒂,一囊书画东西家。   虚谈火龙配水虎,岂见白蝠如乌鸦。   惟于饮酒诧能事,终身落魄犹苏葩。   醉魔沉冥不可醒,带病去买宜兴茶。   长途昨夜忽观化,讣至空使吾胸挝。   皮囊败坏秋草里,青山剑穴从谁爬。   碧云黄鹤渺何许,矫首西睇令人嗟。   我今随生亦随死,努力加饭辞餐霞。   【吴瑞卿染墨牡丹】   雨晴风晴日杲杲,趁此看花花更好。   浇红要尽三百觞,请客不须辞量小。   野僧栽花要客到,急扫风轩破清晓。   知渠色相本来空,未必真成被花恼。   吴生又与花传神,纸上生涯春不老。   青春展卷无时无,姚家魏家何足道。   【暑中题雪图】   六月添衣唤僮子,自画雪图茅屋里。   玉花出笔飞上树,惨淡阴山无乃是。   老生放笔还自笑,颠倒炎凉聊戏尔。   门前有客来借看,满眼黄尘汗如雨。   【蓝关图】   卷中谁貌蓝关雪,瘦马凌兢寒切骨。   阿湘远来候马前,低首擎拳赤脚热。   拥鞍相向殊惨情,神气宛宛人欲生。   瘴江嘱语亦切至,掩吻哀哦如有声。   笔痕入素淡而媚,顾陆之间见能事。   前人遗迹不易题,安得起公为画记。   【用清虚堂韵送匏庵少宰服阕还京】   三年袍幞违风沙,归家读《礼如退衙。   长髯已间数茎白,瞳视明察无纤花。   乡人廿载旷接见,老少瞻拜尝填家。   怡然不烦亦不拒,正犹茂木容群鸦。   朝廷眷注特虚席,匪直鉴藻兼填葩。   要仪百辟重德度,如郁须酒渴乃茶。   騑騑四牡不可缓,我亦殷勤当执挝。   与君一别绝聊赖,虮虱泮学嵇康爬。   衰人载见恐无日,未免握手成吁嗟。   时勤相忆但搔首,仰睇天上空云霞。   【读杨宫詹与屠太宰论事札子】   古谏无专职,士庶获胥通。   今者置有位,非位默而恭。   卿相曷其然,出纳代天工。   宫詹此札子,责善太宰公。   辞严气则直,读之声沨沨。   韩论及欧书,异代而合踪。   既可扶国是,抑竭朋友忠。   百年无此言,友道从而隆。   朝廷罚台给,株连班直空。   宰公乞摄旷,奏上何匆匆。   略弗涉救援,于是涉迎逢。   急彼故缓此,意外有牢笼。   人情鄙兹疏,诋讪纷讠凶讠凶。   台为风纪御,给本丝纶总。   朝廷托耳目,立法由祖宗。   官小系则大,责重望乃崇。   愆忒以之律,邪佞以之攻。   从则如水流,不从如水壅。   士气要在养,养则其气充。   折沮失謇谔,使之抱喑聋。   天王本圣明,宰公实股肱。   信之如蓍龟,可以定吉凶。   慷慨能行义,岂曰无优容。   难解者彭王,喜怒注宸衷。   程罪终见释,钺辜终弗庸。   公议皎如日,晓及三尺童。   岂宰顾不谅,而弗及童蒙。   朝廷行是罚,名以惩不供。   因摄以寓援,何不鉴触龙。   乞浆或得酒,求鱼庶离鸿。   言患不至此,何患听弗聪。   所惜在谏垣,两挫一岁中。   岁来其娓娓,履霜怆凌冻。   不可视朝廷,长有拒谏风。   凤鸟吝不鸣,若鸣致时雍。   匪为群谏地,自树弼亮功。   其日举传奉,逮谏适相同。   奏名四十员,珂马耀长冲。   胥靡共趋走,俯默不敢颙。   观者谓不祥,道议起如蜂。   其责将谁归,未可谢匪躬。   当悯时不平,亦可悲人穷。   不鸣岂瓦鸡,不应岂木钟。   岂待七年发,救焚必怔忪。   但恐缓不及,激切有缄封。   令人思三原,当此热心胸。   陈乞惟恐后,剀切期必从。   皎皎歌白驹,一往无留踪。   江湖渺吾忧,其言不可终。   附见   ☆屠太宰滽   【解嘲诗(并序)】   予于弘治丙辰承乏天曹,四月十三日科道官奉旨俱下锦衣卫狱,予召四司询科道得罪之由,皆曰不知,且言诸衙门所进民情封事既得旨,例捧到科交收,今既下狱,无人收领,各官既不得领出于外,又不可留宿于内,闻先朝亦尝有科道官下狱,请命中书等官摄其事。予未暇答,铨司具其事呈堂,日已至申乃急为转达,遂得俞旨。是夕台部封事方得人收纳。次日,予乡姻宫詹杨公,致书于予,大意言科道官下狱,阁下即当抗疏请贷,如何差官代其事。予以不知科道官得罪之由,难便请贷及台部封事无人领收,事不可缓之故答之。次日早,乡友掌科吕公问予曰:“杨公昨有书与阁下否?”予曰:“有。”因诵彼此书中大意,吕公曰:“杨公亦以此书送六科,科中人皆疑之。”予笑而不答。后与杨公往还如旧者,经十余稔未尝言及此事。今年秋,朝退还邸第,有客以《石田先生诗集与犬子径者,偶抽一册目之,见五言古风一首,题曰《读杨宫詹与屠太宰论事札,惊曰:“异哉!”读毕,不觉大笑,因次韵一章,名曰《解嘲云。)